365古筝传承公益行动 “让有孩子的地方就有筝声”

有这样一群孩子,由于各种原因,父母不能陪伴在身边,年纪尚小的他们,就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他们懂事却很敏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5月17日-5月19日,张筝人古筝艺术传承基地携玉振古筝工作人员共赴湖南湘西,实地调研。在民盟湘西自治州委员会及麦田教育基金会湘西项目团队的陪同下,与湘西自治州教育和体育局,进行了深入交谈,向他们了解当地留守儿童关爱政策和现今留守儿童的情况。


与湘西自治州教体局交流现场


历经12个小时的车程,一行人抵达目的地 【湖南•湘西】。此次公益之行,大家代表的不仅是张筝人古筝艺术传承基地,也不仅是玉振古筝,更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行业乃至千千万万的古筝教育者!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陪伴,而音乐则是鼓励留守儿童的独特方式,让快乐融入音乐,带给孩子们纯粹的快乐与美好。


在了解湖南湘西的孩子们音乐器材稀缺后,大家表达了来意,并决定向当地留守学校捐赠古筝,365古筝传承公益行动得到了湘西自治州教育和体育局以及民盟湘西自治州委员会的极大的支持!


01  助力文化振兴


在湘西自治州教体局的陪同下,第一站来到【花垣县十八洞小学】。十八洞村是习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十年来,在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当地物质条件匮乏的问题已基本解决,经济发展有了很大提升。但艺术教育资源依旧十分匮乏,大多的孩子甚至从未接触过传统乐器,这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大缺失。



作为十八洞小学的唯一一名老师,蒲校长表示,不能因外部条件的限制而埋没了孩子们的艺术天分!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网络联校设备与中心校连接,只要中心校有音乐、美术优质课,就打开网络联校设备进行对接,让孩子们与中心校的孩子能隔空同上一堂课。让十八洞小学的孩子虽处在偏远的山村,却能与城里孩子同堂上课,享受大城市名师的优质学习资源,让孩子们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技能和素质都得到新的提高。



蒲校长有着蒲公英一样坚韧不拔、传递新生的精神。他的热情与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令人感动,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为艺术教育公益奉献的决心!


02  励志青春,点燃梦想


第二站大家来到【吉首市乾雅小学】,为了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怀,培养学生对书画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学校已配备了书法及舞蹈教室。


向校长亲自示范:舞起湘西


向校长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更是亲自编排校操,取名:舞起湘西。鼓舞是苗族地区独特的舞蹈艺术,其以鼓乐娱乐身心,向校长将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组合在一起编排成校操,表达了湘西人民虔诚信仰和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



由于条件有限,学校至今没有配备传统乐器,艺术教育也几乎是空白,仍然无法满足孩子们对音乐的渴求。


张筝人古筝艺术传承基地负责人——陈泓表示,艺术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重点不在于获得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本身,而在于对其进行心灵上的净化与情绪上的抚慰,使留守儿童得到精神的寄托与安慰。


因此,365古筝传承公益行动也将如同一颗艺术的星火,点亮每个留守儿童心中的梦想,指引他们张开艺术的翅膀,勇敢追逐梦想。


03  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第三站来到【吉首市第八小学】,田校长介绍道,第八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红色基因,因此十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导向。尽管艺术教育资源匮乏,但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艺术启蒙仍然非常重视。



该校的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姐弟们都随爷爷奶奶生活,几乎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当我们提出向学校捐赠古筝时,从他们眼里流露出的满是对乐器的憧憬,对音乐的渴望!


最后由衷感谢湘西自治州教育和体育局;民盟湘西自治州委员会,以及麦田教育基金会湘西项目团队,感谢大家为365古筝传承公益行动做出的努力。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筝是世界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传播古筝精神,普及音乐教育,“让有孩子的地方就有筝声”是我们17年来一直所坚持,并且一直在做的事情……


学习改变命运,艺术成就人生,愿365古筝传承公益行动,如蒲公英般散落四方,在全国各地萌芽生长,绽放新生!


365古筝传承公益行动——湖南湘西站招募中!期待你的加入。

玉振古筝玉婵


18118259756(微信同号)


或者联系您所在区域的销售顾问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