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籍筝人一一恩师许守诚先生记略

1991年辽宁朝阳、江苏扬州两次筝坛盛会之后,我曾以大篆体集“戏水渔舟”为句,写成条幅,分别寄奉筝坛名宿郭鹰老先生和我的恩师一一澄海籍许守诚先生各一,以乞教正。在致郭老先生的信中,还不揣冒昧,写下了“人生也似戏水之渔舟,从艺亦然:有艰辛,有愉悦;有坦途,更有坎坷;有得有失,有哀有乐;其乐无穷,其深莫测……”这段话。诚然,同《渔舟唱晚》一样,潮州筝曲《寒鸦戏水》,也是影响最大的筝曲之一。其意境和内涵,往往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而最初授给我和同窗筝友们的导师,就是许守诚先生。
本文作者梁毅夫老师近照
 
许先生1932年生于广东省澄海县。1951年供职于汕头地区“源正潮剧团”,曾任该团业务股长。1956年考入“武汉艺师”(与“中南音专”同是原“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1959年毕业并留校任古筝教师(直至1991年退休前,为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此后,在许先生的不懈努力之下,湖北(乃至湖南)地区的古筝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到相当规模。许先生所作的开创性的贡献,无疑应载入古筝事业的史册。
 
从六十年代初起,许先生在湖北艺术学院的古筝教学中,博采众长,除兼顾河南、山东等流派的曲目教学外,突出了先生擅长的潮州流派的筝曲曲目教学。先后整理、订谱潮州筝曲30余首(其中包括郭鹰、高哲睿、黄长富、张汉斋等演奏谱七首),在许先生订谱的潮州筝曲中,特别注重左手的吟、揉、按、颤、点弹等手法的精确运用,考究的左手技巧与右手的利落配合,致使韵味特别醇厚。在许先生诸多高足中,深得其技法真谛者,非吴青女弟子(现武汉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副教授)莫属。许先生订谱的《出水莲》、《平沙落雁》、《粉红莲》等潮州筝曲已被诸多古筝教育家、演奏家所广泛使用。
 
许先生还先后撰写了《谈潮州筝》、《筝的基本弹法》、《谈筝的左手揉按》、《筝的摇指》、《筝的指法编配》、《筝的记谱和技巧符号规范问题》、《论音乐院校筝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等论文多篇(分别发表于《中国音乐》、《乐府新声》、《黄钟》等刊)。在《谈潮州筝》一文中,对潮州筝这一重要古筝流派的历史沿革、风格特点、演奏技巧、调性变化、“二四谱”知识、变奏手法及转调方法等,作了深入的阐述。这对于介乎“吃米文化”(南方)与“吃面文化”(北方)之间的荆楚腹地的国乐界,了解与推广潮州古筝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启发、诠释作用。
 
许先生古筝教学的生涯的辉煌时期,应是1963年冬与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的丁伯苓女士结为伉俪后的几年。丁女士祖籍河南筝流派的胜地南阳邓县,先后师从河南筝艺术大师曹东扶先生、王省吾先生、入沈阳音乐学院后,又师从曹正先生、赵玉斋先生、高自成先生等大师。许、丁二位先生的结合,可谓珠联壁合,曾有“十指尖尖心连心”之美谈。但好景未长,历“文革”浩劫之后,丁伯苓女士于1981年4月英年早逝,这无疑是许先生人生经历的又一重大坎坷。丁伯苓女士才华横溢、雄心勃勃、造诣深厚,有为之年猝然殒去,对筝界也是莫大损失。
 
恩师许守诚先生,平日谨于言、慎于行,与世无争却默默奉献。每思于此,常令我弟子辈肃然起敬!许先生长于潮汕,耕耘于荆楚,为古筝艺术事业操劳了半辈子。值此“澄海’93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届临之际,谨以此短文表示对老一辈筝家的敬意。
古筝艺术源远流长;潮州筝、河南筝、山东筝、秦筝、浙筝、内蒙筝……异彩纷呈!预祝“澄海’93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圆满成功!
…………
 
高百坚抄文后记: 这是古筝教育家、演奏家梁毅夫老师写于93年的一篇筝文。2016年,我受命编写《潮州筝学术文论集》,为此,我拟撰写一篇介绍许先生与潮州筝的文章。此前,我了解到许先生为人低调,不愿意接受采访。在许菱子老师的安排下,我有幸与许守诚老师通了电话。许老师很高兴,谈到与先父的交往;谈到潮筝的过去;谈到他在武汉音乐学院的潮筝教学。当我向许老师汇报汕头将在“中国潮筝一一全国传统古筝学术交流会”期间出版《潮州筝学术文论集》拟写介绍许老师的文章,许老师一口回绝并结束通话,这使我亲身感受到许老师的高风亮节,也给《潮州筝学术文论集》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吴青老师的带领下,潮州筝第四代传人
黄楚英(前右一)、林乔(后右一)
高百坚拜访许守诚先生(2017年12月21日)
 
近日整理文献资料,发现梁毅夫老师的美文,如获至宝, 马上抄录,与同仁分享

(新闻来源:高百坚/中国古筝网)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