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香梅傲雪寒,对话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袁莎

“你听我的音乐悲伤,你觉得其中是不是有我的故事。我说,当音乐进到你的心里,你流的泪已经与我无关,那是只有你自己才知道的心事。”

袁莎

 

袁莎,当代中国杰出古筝表演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筝硕士生导师,中国古筝学院院长,中筝艺术团团长,中华慈善总会爱心大使,中国航天探月工程音乐及火星形象大使。两大最权威古筝大赛:2001年中国音乐家协会 “‘龙音杯’国际古筝大赛”和2002年文化部“第一届‘文华奖’全国乐器大赛”古筝专业组第一名获得者。所演奏古筝曲《林泉》获中宣部常设国家级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唯一金奖,袁莎是唯一一位包揽此三项国内外顶级赛事的冠军获得者。她的古筝演奏与教学视频创全国古筝领域的网络点击量与收视率记录。其出神入化的古筝技艺已成为古筝艺术领域美的化身,对中国筝坛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她,致力于传播古筝艺术的美丽使者;她,从风中翩然走来的清秀女子,那双似乎带着只属于江南柔软多情的明亮眼眸中镶嵌有太多太多关于筝说不完的故事……

 

 

2014年,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其中“中国梦音乐芯片”中存储了袁莎演奏的《出水莲》,与歌唱家彭丽媛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家谭盾的《天地人》、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的《十面埋伏》、钢琴家郎朗的《春节序曲》等作品,开创了中国音乐领域的新记录。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首载入月球又返回地球的古筝曲。

 

俯身栽种桃李枝 下自成蹊尽余香

记:翻看您微博,发现出现最多的除了您热爱的古筝就是中国古诗词。古筝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与中国古典诗词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那您觉得古筝艺术和中国古典诗词两者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

袁:我对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感兴趣。文艺的领域,尤其是古典诗词和古筝,两者之间一定是有共通之处。它们能够直击你内心深处最敏感也最柔软的那个角落,能够让你与它们产生共鸣。诗词也好,音乐也罢,它们都是可以温暖、慰藉人心的。只有那些能够沁入心田,让人与之共鸣的乐曲才是价值、有意义的好音乐。“弹琴最高追求,是你的音乐能够感染、影响、触动人心灵。只有这样,你才对得起你手中这件乐器,而它的价值也就在你的身上得以体现。而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技巧的积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游刃有余的技巧,一切则是空谈。真正到最终音乐的表达,其实就恰似武侠中的一个概念“化有形为无形”,你弹奏出的音乐,观众已忽略了你用什么技巧去弹,而只是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感染力与强大的气场,技巧不再成为任何负担,而是你心之所向,音之所至。只有到达这个层次,才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全国古筝教育与演奏精修班授课现场

记:在民乐教育领域,你是一位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最初登上三尺讲台到如今桃李绽放,您在教学心态上有什么变化?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您得到了什么?对于和您一样从事民乐教育的工作者,能不能分享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对于想学古筝的人士和业余爱乐者,您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袁:我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与学生有距离感,让学生觉得害怕的老师角色,我与学生之间年龄差别不是太大,相处起来更像朋友,这样会减轻学生上课时与老师相处压力。俗话说,教学相长,在学生演奏提高同时,我也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我的教学讲解越来越精炼,越来越准确,这些都是学生给我的,我一直在教学中成长,在和学生共同进步。再者,我自己一路走来的学习经历成为我教授学生的经验积累。尤其针对技术方面的训练,我结合自身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在音乐表现力上,作为教师,以身示教非常重要。对音乐文本的理解上,我会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予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解读。我也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的外延学习去辅助自己的古筝演奏,阅读、书法、写作等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渠道。只有打好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有进一步对音乐的解读,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也十分必要,了解、熟悉中国文化是每个学生在学习音乐之外要去做的功课。这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想,无论时代、学术如何发展,我们必须要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古筝的普及上,我曾经编写过各种古筝教学教材。我希望那些想学习古筝的人士能够认识到,古筝入门可以很快,但是达到专业高水准又是极难,所以说,古筝这件乐器的学习与难度跨度是非常大。因材施教是在教材选择上的的最佳标准,将弹奏方法巧妙地融入这些适合不同年龄层的人群,选用合适的教材至关重要。

 

 

飞天响彻华夏筝 落地演绎中国梦

记:您在古筝表演、教学、普及之外还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为古筝的传播尽心尽力,如中国探月工程中搭载的“中国梦音乐芯片”等。十分好奇您怎么与科技领域有了“缘分”?您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何意义?

袁:当时是国家相关部门找到我,希望收录我的古筝作品《出水莲》,我觉得非常幸运。《出水莲》这首作品旋律优美,莲花本就品格高洁,用音乐勾勒出来的莲花形象更加生动。对科技领域我并不了解,音乐与科技的碰撞的机会十分难得,这样的经历让我对科技更加好奇。转而又想,音乐语言描绘出的意境之大、之广、之深,不也是一个无穷尽的宇宙吗?其实,音乐、科学、宗教是相通的。在科学领域我们追求真,在宗教领域我们追求善,在艺术领域我们追求美,在人生当中,我们追求爱。我感谢这个美好的契机。

\

中国探月工程、中央音乐学院捐赠仪式

 

2016年10月11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宣布,袁莎与郎平、姚明、谭盾等社会文化艺术名人将共同担任中国火星大使,这是中国重大科技工程首次启用形象大使。

 

 

记:您可以介绍一下此次筝与诗音乐剧的创作想法和舞台呈现,对于这台音乐剧您认为它的看点在哪里?它能够对于丰富古筝舞台艺术表演形式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袁:在当今时代出现越来越多迎合听众需要的艺术创作环境中,古筝应当对听众音乐欣赏发展有所引领。在希望观众接受我们正统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强迫他们接受由于自身审美层次的限制而无法欣赏的音乐文化。这个时候找到适合现代人欣赏的方式很重要。在保留传统音乐原汁原味的精髓的同时,适当调整外在表现形式,以此来吸引更多人观赏、关注我们的传统音乐,这是我们筝与诗音乐剧最想传达给观众的信息。

我们以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用人物穿越轮回的传奇方式,结合古典诗词的典雅庄重、古筝音乐带来的声效美感与绚丽的舞美灯光,在一次次的轮回和历史变迁之中,从天地混沌初开到万物生长;从伯牙、子期知音相遇到司马相如、卓文君的唯美爱情;从大唐诗人张若虚吟咏春江月夜到陆游唐婉的青梅竹马;从岳飞精忠报国到最终成为一名筝者传道受业。在诗词与音乐中将听众带入到诗的国度与乐的世界。这也是我们这部音乐剧最大的看点,更是随古筝舞台艺术表演形式的一次改变与新的尝试。我们愿意为古筝艺术做这样的探索与创新。(新闻来源:中筝学院)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