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纯净方寸中看见自己丨访浙派古筝第三代代表人盛秧

盛秧: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古筝专业导师、副教授,浙派古筝第三代代表人,浙江省古筝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音协古筝学会理事,浙派琴筝艺术中心主任,杭州师范大学李叔同、丰子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音乐学院古筝演奏与理论专业硕士,师从何宝泉、孙文妍教授。

 

 

“盛”在字典中是一个多音字,当姓讲时读sheng。“秧”,字面之意为幼苗。而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的名字时,不由会使人想到希望和果实。盛秧,浙派古筝第三代代表人物,她带着花若盛开蝴蝶自来的希望,耕耘师道收获桃李。也为浙派古筝的传承发展种下幼苗,待他们日后开花结果。

一、学艺贵在坚持

盛秧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从事于文学、戏曲方面的创作。在这样一个文艺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父母十分注重孩子对美的感知。在盛秧很小的时候,父亲听取其挚友—著名音乐家周大风的建议,有意开始加强对女儿音乐方面的培养,让小盛秧一边学习钢琴,一边学习古筝。盛秧回忆:“我第一件乐器钢琴,就是周大风伯伯帮我选购的。此后周大风伯伯又建议我再学习一件民族乐器,父亲让我自主选择,我便选了古筝。”在对盛秧的教育上,父母希望孩子无论获取何种知识与技能都能学之以精,习以致用。父亲曾告诫小盛秧,要学就要持之以恒,万万不能半途而废。

当时在浙江,学习古筝的人非常少,大多数人都学习钢琴等西洋乐器。为了进一步提高盛秧在古筝演奏上的专业水平,每个周末,父母都会将还是中学生的盛秧送去上海音乐学院,与孙文妍老师和何宝泉老师学习。在之后的学习中,盛秧对浙江古筝的曲目和演奏技法,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学习。而父母的精心培养、老师的严格要求、自身的努力坚持,为日后盛秧在古筝的教学与演奏上打下了结实而深厚的基础。谈起过往的习艺经历,盛秧不禁感慨:“我从自己的学艺经历体会到学艺贵在坚持,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也非常感谢一路上遇到的恩师,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也不会在艺术这条路上如此坚定地走下去。”

 

 

二、担起传承重任

自唐宋以来,浙地古筝便已成为一种流行乐器。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杭州期间便写有多首筝诗。无论是以“猿苦啼嫌月,莺娇语泥风”来形容筝声的高低婉转,还是用“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来表现节奏的张弛自如,浙江筝都以其明快流畅的演奏风格,多元丰富的内容题材和演奏手法,在中国古筝的几大流派中自成风骚,从古到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喜爱。而这些欢迎和喜爱离不开浙派古筝传人对其的继承与发展。从第一代浙派古筝代表人物王巽之到第二代浙派古筝代表人物孙文妍,时至今日,浙派古筝历经三代传承,盛秧作为浙派古筝的第三代代表人,她在对浙派古筝的发展上卯足了干劲儿,注入了精力和心思。

在学术研究上,盛秧发表过多篇有关浙派古筝的学术文章:1999年9月,盛秧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有关浙派筝的第一篇论文《浙江筝的渊源、特色和演奏技法初探》;2003年,她又出版了首部也是目前浙派筝的唯一一部专著—《浙派古筝》,这部专著荣获了浙江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进步)奖;2007年发表文章《浙派古筝渊源谈》(《中国音乐》第2期),作为文献收入《华乐大典·古筝卷》。这些文论和专著理清了浙派筝的前身,武林筝的源头,杭摊、杭帮丝竹。

 

 

盛秧在其所著的《浙派古筝》中,不但叙述了浙派古筝形成的历史背景,总结了她从老师那学到的浙派古筝演奏技法,而且又汇编了浙派传统筝曲和浙派筝曲新作。其与众不同的是,盛秧将自己演奏筝曲的体会,写成“演奏提示”和“乐曲分析”,这对于浙派筝曲的继承和发扬大有获益。在《浙派古筝》出版的新闻发布会上,著名作曲家何占豪老师在其讲话中说到,这是浙派筝第一代未想到要做、浙派筝第二代想到没有做、由第三代传承人来完成的大事。著名音乐学家陈应时教授也认为,《浙派古筝》的出版对其它筝派也会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2008年12月,由浙江音乐学院古筝表演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以及音乐教育专业部分优秀学生组成的浙江省首支专业古筝乐团翡翠筝团成立。盛秧担任团长。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家周展担任乐团艺术指导。一直以来,筝团以古典与时尚并存的演奏风格为特色,立足于浙江本土音乐特色,结合新时代国际化的音乐元素,秉承为专业学生创造更多艺术实践机会的理念,通过大量的舞台历练,不断提高团员们的演奏技艺以及室内乐重奏能力。

在盛秧的带领下,翡翠筝团多次参加国内多项专业领域重要赛事并获佳绩:

曾荣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民乐组合比赛优秀演奏奖;

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文华奖)室内乐重奏组优秀演奏奖;

第四届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重奏组金奖;

浙江省第九届音乐舞蹈节民乐类重奏组二等奖;

首届国际青少年古筝比赛华东六省一市赛区重奏组特别金奖等等。

也曾赴法国举办筝团专场音乐会;

应邀参演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组合比赛颁奖音乐会;

首届上海音乐学院古筝艺术“月夜听筝宴”全国优秀古筝乐团专场音乐会;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首届岭南古筝艺术周音乐会与讲座示范等,广受海内外观众及业内人士好评。

 

如今,筝团推出《梦回临安》专辑,专辑收录一些原创、改编、移植的优秀筝曲,尤其是其中一首以浙江本土音乐为基础,周展、盛秧作曲的作品《梦回临安》最为精彩,专辑的出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浙江筝生存现况,也成为盛秧推动浙派古筝发展最有力的成果之一,为浙派古筝的传承创新上又添一笔。

而说到为何要将其命名为为梦回临安,不得不提到盛秧与何占豪老师的相识以及她对何占豪老师作品《临安遗恨》的情有独钟。还在盛秧上高中时,就非常喜欢何占豪老师创作的作品《临安遗恨》,她曾写过一篇关于《临安遗恨》的文章。从那个时候开始,何占豪老师就成为盛秧心目中敬重的音乐家。后来在大学期间的一个偶然契机,盛秧与原本遥不可及的偶像(何占豪)结识,何老师给予了她莫大的帮助和鼓励,后来也成为盛秧古筝艺术之路上的亦师亦友。

盛秧回忆她与何占豪老师的结识往事曾说:“因为当初自己年龄尚小,何老师总是疼爱地叫我秧秧,十分亲切。上学时弹奏《临安遗恨》,孙老师请来何老师给我指导,由于之前并不认识,何老师就让我拿着一份报纸在校门口等他,现在想来特别有意思。”

 

三、发展勿忘历史

说到对浙江筝在未来的发展,盛秧直言:“要发展就不应忘记历史。追根溯源,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里,浙江筝只是杭摊、杭帮丝竹的一件伴奏或合奏的乐器,并没有作为一件独奏的乐器存在过。至抗战爆发,杭摊的班社星散,到新中国成立前,杭摊几成绝响。随着杭摊和杭帮丝竹的式微,浙江筝作为伴奏和合奏乐器的命运可想而知。”

“但浙江筝一直没有消失,这源于1928年在杭州金衙庄创办国乐研究社的一批玩(串)客。他们大都是有闲的文人、音乐爱好者。代表人物是王巽之。1956年在他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职以后,浙派筝曲目整理,古筝新型制的构想、旧型制的改造,弹奏技法的提高、发展等一系列创建工作,才真正开始。后来承担浙派筝的复兴大业,成为浙派筝中坚力量是以我老师孙文妍为代表的第二代筝人。现在我作为浙派筝的第三代筝人,有责任、有义务从学术的研究、作品的创作、教学的研究等多种渠道,将浙派筝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我也会一直这么做下去,像第一代、第二代的浙派筝人一样,以一种轻松笃定、严谨执着的心态做下去。”

 

 

心思纯明沉静者方成大事,不为蝇头小利动摇者始得终业。天下熙熙非皆为利来,天下攘攘也非皆为利往。心存情怀之人能够在利益的过分堆叠中辟出纯净方寸,在这方寸中抛诸杂念与脑后,全身心投入其中,获得万分来自于生命至高无上的馈赠。(新闻来源:国音艺术)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