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筝乐的梳理与思考---读王英睿《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研究》

文/高百坚
  王英睿《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研究》《以下简称《筝乐》)是一部具有高度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中国筝乐专著,著者以开阔视野、翔实史料、鲜明观点,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勾勒中国筝乐百年发展史,客观评价利弊得失。

 

\

王英睿博士

 

\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研究》


百年筝史“大回放”
  《筝乐》从山东、河南、潮州、客家四大筝派自流自放到形成以传统筝乐为主体,以“口传心授”、“社团交流”为传承方式,以地方特色、多样化为特征的“筝乐地方流派”,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流派代表人物“请进来”,在音乐院校传承传统筝乐;从传统筝乐依附戏曲、地方音乐到逐步脱离地方乐种成为独奏乐器;从各流派代表传物对传统曲目的整理,创作一批充满民族特色兼具时代特征的作品,到文革结束筝乐创作体裁的多元格局乃至1989年以来进入“新筝乐时代”,透过筝乐传承、创作、乐器改革等视角,系统、细致地梳理20世纪各个历史时段中国筝乐的发展脉络,全放位、多视角地再现百年中国筝乐的历史。一册在手,可窥百年中国筝乐之全豹。


述评结合 亮点多多
  全书既述又评,文风犀利,亮点多多。诚如田青教授所云:“在这部著作里,每一章都不乏一些学术闪光点。”


1.文革对当代筝乐艺术发展的影响
  《筝乐》特别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对筝乐艺术的影响。以往关于“文革"这段筝乐历史资料及研究几乎是空白,著者利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下大力气采访了大量当事人,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彻底改变了“文革期间无筝乐”的错误认识,将这段以往为业界所忽略的历史鲜活地呈现于我们眼前:“70年代以后,政治形式相对略显好转,文革中后期,处在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之下的当代筝乐,由于种种“机缘”,从这个历史时段在中国民族器乐中“脱颖而出”,“不再寂寞”( 王英睿《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研究》第95页)。"


  《筝乐》充分肯定了“文革"时期当代筝乐艺术所取得的“意外收获”;“这些作品深深刻有这一时期的政治烙印,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尤其是在技巧上,多表现中、高难度,在今天的考级曲目中跨七、八、九、十四个级别段。对其后的创作亦产生很大影响。在当代筝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 王英睿《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研究》第124页)


  与此同时《筝乐》也指出“文革"给当代筝乐艺术带来的深刻负面影响:“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服从政治要求,类似样板戏一样被“格式化”了,“高快硬响”是其突出表现。对这类筝曲的过分崇拜,冲淡或妨碍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关注和探索等。" ( 王英睿《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研究》第124页)


  《筝乐》在对“文革”往事的追忆中,采取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老筝家的记忆,还原历史,解读历史,为《筝乐》增色不少。《筝乐》清楚地告诉我们,记录、整理老筝家的历史记忆也是筝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应与抢救和保存筝乐音响等同视之。相对于老筝家明摆着的细活绝技,唤起老筝家存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从点到面,以小见大,探索小个案背后蕴藏深层次的普遍规律,更考验采访者的智慧和综合能力。


2.秦筝复兴对新时期中国筝乐弘扬与发展的启示
  《筝乐》第四章“多元格局”对“秦筝”历史和秦筝复兴的意义作了梳理和论述。历史上,筝乐曾经广泛流行于陕西秦地。20世纪50年代,当潮、客、豫、鲁筝乐流派呈蓬勃之势,筝在秦地却几乎失传。50年代末,在“秦筝归秦"的思想指引和激励下,在周延甲教授的统率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学科教学、理论建设、演出实践、筝曲创作等成绩卓著,“秦筝奏新声”已成事实。秦筝已成为当今筝坛最有影响和最有活力的古筝流派在中国筝坛独树一帜!


  著者指出:“秦筝复兴是发挥院校长处走出筝乐发展新路的楷模,为新世纪院校教育树立了新的典范。秦筝复兴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遵循传统筝乐发展规律,依靠地方民间音乐滋养;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音乐的演奏技法和创作技法,让技术服务、服从于鲜明的地域音乐风格。陕西筝人利用院校发展的优势,扎根民间,挖掘传统音乐,融贯中西,开拓出一条合理利用现代资源,大力发展地域特色的民族筝乐之路,为新世纪院校筝乐教育提供了经验,并树立了良好典范。” ( 王英睿《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研究》第200页)


3.对古筝考级的深思考
  古筝考级始1992年,成绩突出,问题不少。《筝乐》从普及和弘扬中国音乐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长期存在于考级中的重技术、轻文化、重技术、轻表现甚至技术至上的倾向。著者运用数学中统计比较的方法,从全国几家权威考级单位的教材着手,通过列表比较不同版本考级曲目中传统曲目所占比重,一针见血指出当前考级中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各院校、考级单位不约而同地将传统曲目与现代曲目采取统一的衡量标准。对于考级曲目的划分不合理。

 

  传统曲目和创作曲目很多方面都不具备可比性,考级应将二者分开设置级别。传统曲目的分级不能象创作曲那样靠具体的技术级别予以量化。” ( 王英睿《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研究》第183页)把考级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把重心放在传统曲目及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上,这无疑是有胆有识的建言。


4.传统筝派呈现“萎缩之势”
  传统筝派呈现“萎缩之势”!《筝乐》对传统流派传承现状发出了最客观、最清晰的警示!《筝乐》从时代变迁、社会历史、文化整体、院校教学等对传统流派萎缩之因作了透彻的分析。正如《筝乐》所指出:传统流派萎缩之势,缘于西方工业文明、现代商品经济、时尚价值观念的冲击;缘于院校教育制度从民间音乐以流派特色为精华的表演艺术向传授综合性教材为主的传承方式的转型;缘于西方教学体制下形成的“学院派”及“新筝乐”对传统筝乐文化的淡化、弱化乃至取替;缘于七十年代后的学生不像五、六十年代学生一样有机会直接向民间艺术家学习,亲身体悟最地道最富各派音韵特色的演奏,有意识地揣摩所学曲目的滋味,而只能接受“二传手”、“三传手”教授的传统筝曲?失去了昔日传统筝乐文化氛围和语言环境,这种传承,趋于模仿,只及皮气,不得精髓。


传承前辈筝文化遗产,扭转传统流派萎缩之势
  《筝乐》第二章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当代筝乐继承传统“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并总结历史经验:从民间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到跨进专业化的门槛,全面整理、挖掘经典曲目、传统筝乐精髓等文化遗产;专业音乐教育实行民间音乐家与音乐院校教师共同执教的“双轨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与筝乐相关的传统音乐文化氛围中,主动接受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交换教师”,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口传心授”,通过读谱、领奏、合奏等方式,传授乐谱上无法记载的音乐内涵,开启受业者对音乐领晤之门。


古筝界呼唤更多的王英睿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研究》从酝酿到付梓,十年磨一剑,堪称大手笔!当前社会浮躁,面对中国筝乐实际存在着的演奏队伍庞大、理论建设严重滞后的状况,王英睿博士潜心理论研究,关注、研究中国筝乐。自2012年《筝乐》出版以来,又在《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艺术百家》等学术期刊上先后发表了《再议筝曲<渔舟唱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革期间的筝乐艺术》、《多声筝音乐剧场、《换个角度看考级》、《“秦筝复兴"给当代中国筝乐发展的启示》等筝乐文论,篇篇针对实践,客观褒贬,成绩卓著,令人钦佩!。著者在《筝乐》中直言“20世纪中国筝乐有实绩,亦有虚名”,“不明确真正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音乐理念,就会过于注重外在时代之“"形“而忽视民族特性之“质”,无异于丢本"。言辞犀利,发人深省!


  《筝乐》的问世填补了中国民族音乐专题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对中国筝乐乃至中国民乐的传承与弘扬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并将对中国筝乐今后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资料来源:《中国民乐》总197期第7版(本文局部文字调整)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