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丽琼老师讲述筝乐作品中的台湾传统韵响~

\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教授、国乐系系主任张丽琼老师

 

2016年11月29日上午,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教授、国乐系系主任张丽琼老师展开主题为《筝乐作品中的台湾传统韵响》的讲座。

 

20世纪中以来,筝乐在台湾密集而蓬勃地发展,前辈筝家,如:梁在平等人致力于传统筝乐的传承与发展。他们还积极创作,汇集台湾传统音乐的素材,积累各种多元的筝乐文本。结合筝乐人文与筝艺特色,成为台湾音乐文化的一道风景。例如:梁铭越以南管曲牌为意象而创作的《皂云飞》,张丽琼以台湾民谣为主题做开展的《六月茉莉奇想曲》、《土地歌》以及《古城之忆》,许雅民以歌仔戏曲调旋律作为核心乐念发展的《歌赋》,樊慰慈以客家山歌音阶为基础的《趣梦乱》以及施清介以北管音乐为蓝本创作的《架座》。

 

\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教授、国乐系系主任张丽琼老师

 

张丽琼老师还现场播放了南管曲牌《绵答絮》和北管细乐《梅雀争春》,还现场讲解了自己作曲的《六月茉莉奇想曲》、《古城之忆》和《土地歌II》。


《古城之忆》此曲以台湾恒春古城民谣歌调《思想起》为素材,引“老歌手琴音犹在,独不见恒春的传奇”的意境,表达抚今追昔情怀。全曲以“古城”、“月琴”、“老歌手”为三个主要形象主题,将音乐旋律和色彩鲜明地表现出来。“古城”清理素雅,“月琴”部分用快四点,快速地勾托抹托,仿佛呈现出了月下的点点往事;“老歌手”的情绪较为活泼跳跃,演唱风格是自由延展的,乐曲以“忆”作为结束,是主题的再现,旋律用颤音、点指、回滑,更为绵长,思绪万千,体现了景物依旧人是非,时光荏苒再来者追”的心情。张丽琼老师现场还教授了这首筝曲的演唱,除了独奏之外,还播放了合奏的版本。

 

\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教授、国乐系系主任张丽琼老师

 

《山歌子》又称《山歌指》,是由老山歌曲调发展而成的,与老山歌有个相同的调性,主干音同样是La、Do、Mi,然不同于老山歌之处在于山歌子有固定节奏(4/4拍子),板眼分明。演唱时速度较老山歌轻快而流畅,是客家采茶戏中常用的曲调,它与老山歌、平板合成台湾客家山歌的《三大调》。

 

2014年为了纪念牛玉新老师,张丽琼老师根据念歌《劝世调》改编创作的乐曲《人生·如梦》。而郭岷勤老师创作的《库依的爱情》讲述的互相喜欢的两个人碍于害羞不敢道情愫,后来终成眷属的故事,张丽琼老师还现场播放了古筝和中阮合奏,还有古筝、中阮、笛子的合奏版本。

 

\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教授、国乐系系主任张丽琼老师

 

西元2000年以来,许多台湾筝家和作曲家逐渐面对土地的声音,重拾传统,也发挥创意,在这些作品中展开对于自己生命的探索。器乐旋律与声乐旋律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利用不同乐器本身的性能特点,如:多变的音色,宽阔的音域。丰富的演奏技法,大幅度的力度变化,调式调性的自由转换,复杂的节奏型,多种类型的乐队组合等等来表现乐思。其中尤以乐器的演奏技法对民间音乐旋律性格等地方风格特点的构成影响更为重要。它既能表现各个乐器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旋律个性,又是展开乐曲地方风格不可缺少的要素。

 

回顾整个筝乐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各地属于本土地的传统音乐语汇,是筝乐风格构成的主要因素,在文化识别上具有实质意义。“取之民间,用之民间”的素质应用和造句手法,不仅突出中国音乐“声韵兼备”的核心本质,更有利于表现筝乐“以韵补声”的音韵内涵特色。

 

\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教授、国乐系系主任张丽琼老师

 

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代,社会深受着西方文化的牵引,值此同时,传统筝乐的传承与筝乐风格特点的坚持显得更为重要,格外应当受到重视。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展属于民间音乐的朴质。

 

将传统音乐素材运用在古筝创作上,只是创作的面向之一,其意义在于对传统的重视,透过引用,创作者在撷用之时学习传统,在反复撮赏之间理解传统,这是一种学习,也是对传统的珍视与回眸。

 

张丽琼老师还列举了许多创作筝曲,这些文本的传递,音声的延续,在说明筝乐人和他们所形成的音乐社会与时代环境,紧密地连动与循环,构成了当代台湾筝乐多元并呈、新旧互换的景象。

 

\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教授、国乐系系主任张丽琼老师

 

我们继承着传统,面向着当代,不可忘记,由于筝乐前辈的努力,才有今日的荣景,时代孕育了你我,而我们正在创造着筝乐的缤纷年代!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