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瑜老师分享《潮州弦诗与潮州筝流派的因缘和合》

11月29日下午,“翰雅奖”中国传统筝乐艺术节系列讲座第三场:王培瑜——《潮州弦诗与潮州筝流派的因缘和合》在四川音乐学院北剧场举行。

 

\

王培瑜老师

 

王培瑜来自广东汕头,现为汕头市艺术研究室副主任,受聘于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等专业院校,担任潮乐老师。讲座中,王培瑜为我们介绍了潮州筝的历史渊源,以及潮州筝与潮州弦诗的关系。

 

潮州音乐分为弦诗乐(综合性乐种)、笛套音乐(明清时为鼓吹音乐,笙萧管笛)、细乐、锣鼓乐(管弦月加打击月,较大民族音乐编制)、庙堂音乐、潮剧音乐、外江弦(汉调)等。很多研究认为,筝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传统音乐的潮州筝乐也被如此归类。但在王培瑜先生看来,潮州弦诗乐在较早时已形成,1958,揭阳出土的明代潮剧戏本(1432年手抄本)《琵琶记》,意味那时候就已经有活五调。

 

而潮州筝真正形成的时间较短,始于明末清初,明清是“三弹古乐”(细乐)流行时期,筝乐并未成型。他认为真正形成潮州筝的时间应当是活五调出现以后,在他看来只有活五调才能真正体现潮州音乐的特质和韵味。而众多资料表明洪沛臣先生是潮筝第一代传人,而在那时,潮筝中还无人演奏活五调乐曲。

 

\

王培瑜老师

 

讲座中,王培瑜先生为我们介绍了记载潮州音乐的古谱:二四谱和工尺谱。二四谱是早于工尺谱的文字谱,与潮剧有着很深的渊源,而在唐代流传至日本的13弦筝使用的乐谱也与潮州二四谱同源。


在潮剧演奏中,二四谱相当于备忘录存在,只有最简单的母本和板数。譬如《柳青娘》,一定是三十板,所谓版本,没有正确错误之说,可任意加花以及变奏多变,但板数不可增减。王培瑜先生还现场用方言为大家演唱了二四谱。

 

\

王培瑜老师

 

潮乐发展最终离不开传承者。在潮州、汕头埠有这样一群“扎筝”玩家。他们分别是张汉斋(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过大量唱片)、萧韵阁、林玉波、罗九香、蔡远涛、苏文贤、徐涤生、郭鹰、陈蕾士、许敦五、林毛根、杨秀明等,潮乐的广为流传离不开他们辛勤的付出。

 

在讲座结束之前,王培瑜先生与来自潮州的中阮演奏家共同为大家带来一首潮州汉调《出水莲》,令现场的观众大饱耳福!在潮州筝曲与客家筝曲中均有《出水莲》一曲,它们同宗,随后又各自在流派中变化,最终形成今天风格各异的作品。

 

\

王培瑜老师演奏《出水莲》

王培瑜先生的研究,让身在象牙塔的我们有机会对潮筝有更深的了解。演奏民间音乐,需要深入其中探索,演奏与理论研究更应当齐头并进。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