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曼琴——传统筝乐传承中的音律问题

11月30日,第二届中国传统筝乐音乐节的第五场讲座,赵曼琴老师为大家揭开传统筝乐传承中音律问题的面纱。

 

\

赵曼琴教授

 

讲座中我们了解到,当代筝乐史上发生3次变革。第一次古筝技法革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沈阳音乐学院的赵玉斋先生参考了钢琴的演奏手法,将左手的演奏任务从只负责在琴码左侧按、滑、揉弦,拓展到也可以在琴码右侧与右手同时弹奏,开创了双手弹筝的先河。第二次古筝技法革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巽之先生借鉴了琵琶古琴等乐器的演奏手法开创了长摇、扫摇、快四点等新的演奏手法。第三次古筝技法革命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就是赵曼琴先生借鉴钢琴、小提琴、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手法,创立了“快指序技法体系”。

 

\

赵曼琴教授

 

现今,筝在乐团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他告诉大家,最初创立快速指序技法的目的并没有达成,他为的是让筝能够更好的演奏七声音阶,使筝运用到乐团中。除此之外,筝在乐团中海遇到种种问题,不能转调、音不准、处理音乐支离破碎,不能和乐团其他乐器同步进行等等,这引起了他的极度重视。

 

随着时间的变化,筝乐发生变革。过去筝乐的传承有非常多条框,所谓“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说法,或许正是这些条条框框,让传统一直被流传下来。在过去学习乐曲时没有乐谱,听录音记谱,口传心授,手把手教。虽传播速度慢,但细致有加。有得有失,现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但筛选信息的难度加大。老师多,学生多,作品多,如何找到最佳选择是一大问题。学习正宗的传统,保持作品的本源性,是传统保存下来重要的渠道。

 

\

赵曼琴教授

 

以上,他关注到这些现象多少都与音律发生关系。在现场对4台使用不同律制调的筝进行测音,分别为平均律、纯律(赵曼琴律)、五度相生律、按照人声唱的音高调制的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人声发出的音高与律制调出来的音高不同。人的听觉具有一定倾向性,因此在不同的音程关系、不同运动方向都会产生偏差。

 

以《姜女泪》为例,大三度音程演奏中应当小于大三度才好听,大二度音程应当小于大二度。但随着速度变化,音准也相应发生变化,不同方向和不同音程关系在音准上都有差别。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特征,大大影响到传统音乐风格的把握。

 

\

赵曼琴教授

 

赵曼琴老师将这一问题提出,引发大家的思考,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将不同风格的音高落到实处,从传统筝乐的传承来看,何尝不为一大幸事!(新闻来源:中国古筝网)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