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7期原文

谈筝论道第7期 

对转调筝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王英睿


 一、研制转调筝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综合性民族管弦乐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50年代,文化部在原文工团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各种专业性的文艺团体。如,上海民族乐团、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等等。其中,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原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乐团)于1954年提出了比较完备的新型民族乐队编制的方案:模仿西方管弦乐队的功能分组法确立了以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组乐器组成的大型民族乐队的结构框架,并为全国各大型化民族乐团所采用。


乐团的乐器改革小组参照西方模式及前苏联民族的乐队模式,主张要将我国的传统乐器逐步实现科学化和系统化。针对科学化,首先决定统一民族管弦乐队的乐器律制,所有乐器均采用十二平均律。乐队有意识地借鉴西洋管弦乐队中各组乐器在制造方面的科学化成果和思路对传统乐器进行改造,使之能够发挥集体效应,拥有浑厚的和声效果,同时纯化音质、扩大音域、平衡音量;克服音律不统一、以利于转调以及乐队、乐器在形式与外观上的统一等问题。民族乐器的音准、音域、音色所造成的音响不平衡、音色不协调的问题与新型的民族乐队要求塑造和谐统一的整体音响明显是矛盾的。这在筝上尤为突出。


筝是采用五声音阶定弦的乐器,与钢琴等西方乐器相比,没有七声音阶的某些音,也没有各种变化半音,不易转调,在乐队中便仿佛是形同虚设,多数时侯是以特色乐器出现。本身存在的这些所谓的“弊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与大乐队的合作。早在五十年代,王巽之曾启用七声音阶和五声音阶两台筝同台演奏,史称“双筝演奏”。这一尝试即时地解决了转调问题,而且大大丰富了筝的表现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亦有诸多不便。


因此,50年代后期,研制性能优良的转调筝成为各乐器厂与音乐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1958年3月,张子锐设计了31弦截弦变调筝;1959年,赵玉斋与营口乐器厂研制的全国第一台手控张力转调筝在全国民族乐器改革大会上展出,受到了全国音乐界、古筝演奏家和乐改爱好者的注目和欢迎。随后,戴闯设计了踏板截弦转调筝,并首次在筝上设计了S形尾岳和尼龙丝缠钢弦;次年,又与北京民族乐器厂研制了十六弦转调筝。1962年,李婉芬设计研制了张力储码筝;1963年,魏宏宁改革的手移纵码滚珠转调筝获得成功。 


1973年在江青、叶剑英等高层领导的支持下,文化部委派中国歌剧舞剧院成立了“筝、琴、瑟改革小组”,为确保民乐为政治服务对传统乐器进行“现代化改革”。从那时起,对于转调筝及筝的转调问题的研革便更加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相继研制成功的有苏州民族乐器一厂26弦五声音阶、41弦七声音阶踏板截弦转调筝11;陕西艺术学院的25弦五声音阶踏板张力转调筝12、沈阳音乐学院张琨、崔作研制的踏板移码式转调筝等十几种。综合如上种种,按原理可将转调筝归为以下类型:(里面牵扯物理学、机械工程学原理,此处不多讲,有兴趣的可以看原文)


二、转调筝的种类


(一)变换有效弦长实现转调


一种方式是通过机械方法在弦的某一部位截弦,改变弦的有效弦长;另一种是通过移动筝码位置临时改变有效弦长。


1、岳山截弦转调筝


1958年 一1963 年,由张琨、崔作新与东北乐器厂合作采用岳山截弦法试制成功。筝的转调部分,是通过脚踏音键,使棘轮摆片传动部分按变音转调的需要,分别进行运动(升高半音或降低半音),推动对位顶压截弦部分进行顶压,以达到截弦变音快速转调。


2、品式截弦变调筝:


品式截弦变调筝借鉴了琵琶、阮等弹拨乐器通过按弦于品上改变弦长使音高发生变化的原理,主要有手动式与脚踏式两种。1958年,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张子锐设计、北京民族乐器厂王金波等制作的我国第一台截弦变调筝问世。它是在十六弦钢弦筝上,通过手控装置使琴码变换而转三个调。转调采用附加琴码的方法,需要转调的时候推拉板柄。转调筝按五声音阶排列,以G调为基本调,最高音为a2。1974年,张子锐与蒋柏松合作研制出一种二十六弦脚踏式五声音阶转调筝。筝右端的“支柱”内有转调机构,下面有六个脚踏板,踩动相应的踏板,通过内部的机械结构改变弦长达到转调的目的。


之后,他们又研制出了三十六弦品式截弦转调筝、四十四弦七声音阶十二调筝等型号。四十四弦七声音阶十二调筝是根据当时革命形势以及样板戏的要求,以C大调为基本调,音域从F1~g4,共计六个八度多一个音。转调采用机械装置截弦,脚踩七个踏板,控制截弦机械装置达到转调的目的。16


3、移码转调筝


这种方法通过移动筝码位置临时改变弦长。在原筝码的位置上面板开孔,设金属活动筝柱。柱顶装小滑轮支弦,柱下置双轨,通过活动柱在双轨上自由滑动以改变弦的长度。筝体内有一系列机械装置与脚踏板相连。此转调筝由张馄、崔作新等人研制,二十一弦,采用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为A1~a3。17


(二)通过琴弦张力变化实现转调


张力转调法是在机械的作用下,采用拉弦或压弦的方法改变弦的张力,以达到改变弦振动的频率,使音高发生变化达到转调目的。主要分为利用踏板或按键改变琴弦张力两种。这种转调筝最具代表性的是营口二十一弦按键张力转调筝和二十五弦脚踏式转调筝。


1977年,营口东北乐器厂研制出五声音阶二十五弦脚踏式张力转调筝。转调部分采用脚踏(或手按)机械变换弦的张力改变音高,从而达到转调的目的。此转调筝采用了S型岳山,调整加大了共鸣箱,以E调为基础调,用上行四度音程关系顺次转调,可转十二个调。18手按转调筝有两种,分别可转五个或十二个调。这种转调筝保留了传统筝的造型和演奏技巧,但转调后音准不理想。19


(三)音位排列法


蝶式筝就是这种转调筝指的典型代表。上海音乐学院何宝泉与天津音乐学院乐器室姬宝树合作研制。其外形如蝶,筝体犹如两架筝并在一起,采用一个共鸣体。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某些弦距之间增加了半音或变化音,按十二平均律的半音排列音位,设四十九弦。这种筝具有以下特点: 


1、筝体中间放置琴码,具有左右两个演奏区,左边为七声音阶排列,右边为五声音阶排列。左、右侧结合如同钢琴的黑键与白键。


2、根据乐曲演奏的需要,左、右两个演奏区可转成同一调性,或是其它形式的特殊音位排列,如日本筝的阴调式。


3、蝶式筝的五声、七声音阶,以十二平均律排列,根据不同的转调及乐曲需求分两个不同型号的蝶式筝,一种是蝶式筝A型,其具备全部十二平均律的十二个调;另一种是蝶式筝B型,左侧可以转八个调,右侧可以转六个调,并可具备两种调的十二平均律排列。


对于转调筝的研革轰轰烈烈开展了近半个世纪,之后,逐渐降温,并趋于“冷却”。 在当时中国经济状况还相对艰苦的环境下,各位前辈筝家及乐器厂的科研人员花费了大量心血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过长期的实验与实践可以肯定,转调筝在一定范围的演奏中可以自由灵活的转调,演奏十二平均律作品。可以独奏、也能参与乐队合奏、协奏,体现出其一定的实用价值。


但上述转调筝除了外形与传统筝的极大差异,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保证乐器的音质和音色。比如岳山截弦法,将改变弦长的机械装置安装在右岳山一头,在机械作用下促使音位发生变化。这种筝能转12 个调,转调后,音较准。但是,弹弦点被机械占用,音色发生变化。如果只转六个调,弹弦点仅占用半个音的弦长比值,转调时也会因弹弦点参差不齐,而造成音色不统一,失去了筝原有的悦耳音色。 这些“转调筝”与传统的16弦筝、现代21弦筝在形制与音色等基本要素上都有着很大差别,可以说,已经完全是两个事物。


乐器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筝的改良体现着人们对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认识。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筝为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进行改革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向前推进,筝改良的进程还会继续。


传统筝、现代21弦筝、转调筝均是筝乐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足迹。已经取得的经验使我们更加明确:民族乐器改良首先必须立足于一个民族传统,面对当今社会的开放机制,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需要更加重视自身音乐文化的主体地位,关注其作为世界音乐文化的特殊的“个性”,在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确保按在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民族的审美特征的基础上进行。


二十世纪古筝改革的历程,就在这里画上一个句号,但转调筝的沿革在二十一世纪迈开新的步伐。我们应当尽可能地保留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未来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和创作趋势必然也需要多元化的乐器与之相适应。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7期导读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