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筝界青年论坛 』第五期:有关中国传统筝曲整理与订谱问题的思考

       本期栏目将结合往期栏目中介绍的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等不同传统筝乐流派名家曲谱的整理、编订情况,对中国传统筝曲从民间向学院转型的重要步骤之一——筝曲的整理与订谱及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延伸性思考。跨越过一个世纪,早在二十世纪初叶之际的民间乐手们,他们所存用的曲谱与今日所见的、由简谱或五线谱记写的筝谱大不相同,民间乐手们承袭的是当时由汉字记写的中国传统曲谱——工尺谱或二四谱。


          工尺谱: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河南筝)   二四谱:潮州弦诗(潮州筝)


     “老师先教学生学唱大调曲子,从曲牌,杂调学起,能唱七八首,就有了唱腔的根基。认为孺子可教,才口授以板头曲工尺谱。令念唱纯熟,字中有韵,韵正腔园,曲尽其妙,方许上弦弹奏。这时成竹在胸,心摹手追,自然易得其神韵。此后虽千变万化,而不离其宗,实为念唱工尺之效。”(参见:傅丽娜、丁承运“中原弦索音乐的传承与变迁”,载于《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一期)亦或是“先行读了筝曲以后,再从而实习弹筝,读一曲,弹一曲”循序渐进(参见:“娄树华《古筝谱·序》”,载于曹正编撰《古筝书谱序跋集》,西安音乐学院、西安秦筝学会印,1982年)。所谓“唱工尺之效”、“读一曲、弹一曲”实则源于谱面之外,对唱腔音韵本身的体悟与弹唱实践中和而不同的听觉审美的统一:一方面简洁凝练的记谱多具有“备忘”之用而非“视谱”之用;另一方面谱字“上、尺、工、凡、六、五、一”、“二、三、四、五、六”的韵唱与地方语言音调之间内在天然的联系得以彰显。由是,可以窥得民间传统曲谱中字调与听觉意义的凸显以及民间乐手传统习艺精神之所在。


        我国第一本进行正式刊印的、有明确指法标记的专用筝谱,为1938年梁在平(1910-2000)编写的《拟筝谱》,在此之前,皆为流传于民间辗转抄传的手抄本,梁先生“将所知之曲,就经验所得,均标意指法,短曲小调……共得十五曲,益之以筝之源流略考,集成一册,名曰《拟筝谱》”(参见:“梁在平《拟筝谱·序》”,载于《古筝书谱序跋集》)。


      

《拟筝谱》曲谱                 《拟筝谱》中指法符号说明

(详见:梁在平 编著《拟筝谱》,琴韵筝声总社印行,1979年10月)


       由以上曲谱的记写可悉,早期筝指法符号与古琴谱字符号之间有较为直接的渊源关系。这与自1930年代前后,南北筝乐逐渐由民间向上海、北京、南京、成都等城市学堂、学社中,分流出一支以“复兴国乐”等人文思想为引领的文人筝家有关,这一时期古筝开始作为民族器乐的代表,加入古琴、琵琶、箫等小型器乐雅集与合奏切磋之中,并自然而然受到奏法相近且自成体系的古琴音乐及其琴谱的影响。据曹正言,与梁在平同期的筝家娄树华(1907-1952)先生就曾于1940年代前后随张宝忱先生学习古琴,他的筝谱同样借鉴了琴谱指法,同时还参考刘天华的《二胡练习曲》,编写了二十一首古筝练习曲(详见“重录《娄树华先生筝谱(1946年,工尺抄本)》后记”,载于《古筝书谱序跋集》)。


       如图所示,《拟筝谱》在工尺谱的左侧标线记板眼节奏,借鉴古琴减字谱的指法符号,将古筝左、右手演奏指法分别标注于工尺谱字的两侧。可以说,《拟筝谱》这本正式刊印的专用筝谱,其间成体系的曲目、量化的节奏以及指法的标识,是工尺谱从民间口传心授的“备忘录”逐渐向“视谱”弹奏的简谱、五线谱过渡的重要链接。


1946年梁在平游美返国后合影

(从左至右:梁在平、曹正、郑颖孙、娄树华)


       工尺谱、二四谱的韵唱是对方言语调的自然吸纳,并反映在韵唱的句法、呼吸、顿逗、力度、节奏、音色、音型及音调等各音乐要素中,通过“唱工尺”、“读谱”等方式进一步向传统筝乐语汇中渗透。


       下面,有请聆听高百坚老师于2016年9月20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开展的“潮州筝演奏技巧及音乐”讲座中,活五调《柳青娘》的二四谱韵唱及筝曲演奏。(未完待续)


1.潮州筝曲:《柳青娘》(活五调)二四谱韵谱 - 高百坚

2.潮州筝曲:《柳青娘》(活五调)演奏 - 高百坚



附:“潮州筝演奏技巧及音乐”讲座完整视频地址: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czNTY5OTA4NA==.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相关阅读: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四期:客家筝•罗九香与《出水莲》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三期:山东筝·高自成与《汉宫秋月》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经典名家名曲导赏 第二期-潮州筝:郭鹰与《寒鸦戏水》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经典名家名曲导赏第一期-河南筝:曹东扶与《高山流水》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经典名家名曲导赏导言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