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11期原文

谈筝论道第11期


谈筝的演奏技术及其革新


作者:曹正


筝在拨弹乐器范围内, 和古琴、三弦、琵琶一样是左、右手并用的。由于乐器构造条件使然, 所以它也如同古琴、三弦、琵琶一样用左手按弦, 右手弹拨的。这就是因乐器的构造条件而决定了左、右两手的技术分工的基本论证之一, 如果作进一步探讨的话, 还要结合生理条件和劳动习惯来加以阐述, 因为不如此是难能得出可靠的论据来的。为此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一下传统的弹筝技术。


弹筝技术的形成


(一) 关于右手技术


从生理现象来看, 我们任何人伸出两手来, 他那五指都不会一般齐的; 而且粗、细、长短也绝不会一样, 这就决定了五指间各指不同的作用。按照一般的劳动习惯, 在五指之中, 大、食、中三个指的功用较大, 用途较广, 因而它的运动习惯就比其他各指强些; 而无名指( 即第四指)和小指( 第五指) 就比较差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事例来证实它, 例如刺绣、或缝级工人在拿着针线工作时; 会计员在拨动算盘珠补算数目时; 以至我们日常拿笔写字、吃饭、拿筷子等… … 都可以证明大、食、中三指, 在从事细致灵巧的操作时, 总是突出地显示着多才多能, 只有在做些比较笨重的需要大的力量时, 才是五指全用, 例如乘用自行车的人操纵车把手时, 木工在拿着斧子进行工作时, 便可以说明这一点。从而也就可以说明弹筝技术形成的道理。同时也可以理解到从以往道到现在尚在流行着大、食、中三指弹筝的道理何在了。


在弹筝技术中, 关于大、食、中三指的使用, 除上述原因外, 还有因历史要求不同而有所差别。因此在筝的初期发展阶段里, 由于古代音乐不太复杂, 演奏技术需要简单, 所以只用大、食或大、中两指就够用了。只有到了后来以至现在, 才逐渐发展成为大、食、中三指相互配合使用的方法。


( 1 ) 关于大、中两指的使用:


大、中两指的运用, 从历史上直到今天, 在弹筝技术中, 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是和乐器构造条件— 弦多、韵短、而且又是五声音阶调弦— 分不开的。因为这种乐器本身, 受着共鸣的限制, 而不可能像拉弓乐器一样, 可以任意拖长音响, 所以必须用高低八度的配音进行多次反复拨弹的办法来弥补它的不足。这样就形成了大、中两指互相配合运用的“ 勾搭” 奏法。这在魏人阮瑀的《筝赋》里所讲到的: “ 大兴小坿, 重发轻随” , 也就指的是这两个指的奏法。


大中两指的演奏方法, 在弹筝技术范畴里, 除“ 勾搭” 外, 还有“ 倒踢”,“正打”“ 撮”等表现方法, 而这些方法也都是由“ 勾搭” 所派生出来的。此外在单独使用大指或中指的奏法, 也为数不少, 也均因用法不同而各有专名。


( 2 ) 关于食指的使用:


食指的使用也是在乐器的构造条件— 弦的序列关系— 和生理条件一一指的是长、短— 及劳动习惯等相结合而产生的, 因为凡是运用食指弹弦时,则大半是和大、中两指— 尤其是大指— 相互配合使用, 所以当我们用食指“ 抹”弦时, 总是在大指“ 托” 弦的前面和中指“ 勾” 弦的后面的四条弦上, 这是从弦的序列关系上来说明食指的活动范围的。如就生理现象来分析的话, 也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正因为食指在五指的分布上, 它是处于大、中两指中间的, 所以用它来弹奏“ 勾”“ 托” 中间四条弦的任何一条弦, 都是最合适、最方便的。


(二)关于左手技术


在过去传统的演奏法中, 关于左手的使用, 只限于控制音高变化及文饰乐音韵味的表现方法, 因此在运指方面, 仅仅用食指或食、中两指就够用了。这是因为传统技术中只用左手按捺弦,而不用左手弹拨弦的缘故。


关于左手按弦用指, 是根据乐器本身的弦间距离和各弦的张力( 弦的松紧关系) 来决定的, 因之有“ 专指按弦” 和“ 双指按弦” 的区别。在弦间距离较宽、弦的硬度较大的粗弦大筝上, 因为按弦力量要重, 所以一般习惯用食、中或中名两指同时捺弦。在弦间距离较窄、弦的硬度较软的细弦筝上, 因为按弦力量不需要太强, 所以就形成了专指按弦的方法。以上是从手作用弦, 弦手相结合方面论述的, 现在从音响效果关系上叙述如下:


( 1 )从按音—即按弦—技术谈起:


关于按音的使用, 首先是从解决五声音阶定弦与奏曲中使用七声音阶的矛盾开始的。因为用五声音阶定弦的有柱乐器来弹奏带有七声音阶的乐曲时, 势必通过左手来按抑“mi”、“la”两弦, 使之增高而成“fa”、“si” 不可。因为不这样就不能满足弹奏七声音阶乐曲的需要。正因为这样所以弹筝人开始使用左手来操撇按弦的技术, 并因此使弹筝人在理解到左手的作用后, 而进一步有意识地挺用按力的轻重来控制各弦音高的变化。所以在奏曲中便不时地使用着长二度或短三度的变用“ 按音” 。这样既充实了弹筝的技术, 同时也丰富了奏曲的表现能力。


( 2 ) 滑音—亦称滑弦—的形成:


在按弦技术基础上, 使弹筝人逐渐理解到不但按力轻重是控制音高变化的因素, 而按鼓动作先后和按力时间久暂, 也是控制音高变化的重要条件。所以在配合右手弹弦时, 弹筝人就利用了先弹后按( 上滑音) 或先按后弹再放( 下滑音)的方法而使用了滑音。这种滑音的产生和利用, 当然也是丰富演奏技术和充突表现能力的一种巧妙方法。


( 3 ) 揉吟奏法的形成:


从时间和速度上看来, 如果把上、下滑音揉合到一起, 使之连续运用到一个音上, 这就构成了“ 揉弦”技术。如果再把“ 揉弦” 技术, 反复运用到一个时间较长的音符上, 同时把力量放轻, 把速度加快, 这就会构成我们常用的文饰指法和美化乐音的吟弦— 即颤音— 技术了。


从历史进程中看弹筝技术的衍变


弹筝技术, 在历史进程中, 由于人们的生活需求不同和弹奏者辛勤劳动的结果, 它便伴随着历史的进展而有所发展和改进。关于这些我们可以从流傅在民间的乐曲和一些历史文献资料— 如古人的诗词歌赋等— 里看到有关弹筝技术的描写, 我们将凭借这些材料, 来进行本题的研究。兹分别叙述如下:


(一) 从用大、小两指弹筝说起


( 1 )对用指大小之说的辩证:


在魏阮瑀的《筝斌》里, 有“ 大兴小附, 重发轻随” 的说法。在徐州一带也有“ 大小相合, 熟能生巧” 的说法( 按时人刘乐夫语) 。这大小二字概括地讲, 是指着右手弹筝用指说的。至于在整个右手上这大小二字所指的具体手指, 究竟是哪个手指呢? 很有阐明的必要。


关于“大” 字, 我们毋庸怀疑, 它是指着“ 大拇指”说的, 因为这一点, 我们可以通过现在尚在流行的用指来证明它。至于“小” 字则是相对“大” 字而言, 它有两种含义; 一则是指着食指,一则是指着中指, 由于生理习惯所决定, 无论如何它也不会是指名符其实的小指( 第五指) 。


在弹筝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用三个指来弹筝之前, 很可能用大、中两指来弹弦的。这是由于“古制筝” 弦间距离较宽而形成的运指关系。到了后来, 由于古筝改制( 尺寸短了, 弦距离窄了) , 所以便逐渐用食指代替了中指弹弦, 因此我们说“小”字的含义, 在一定时间里指的是中指, 而另一时间里又指的是食指。


( 2 )再从五声音阶定弦的关系上来推确大、小两指弹筝的历史性:


筝用五声音阶定弦, 是和原始的演奏技术有密切联系的, 因为五声音阶是我国古代音乐的基石, 无论是古代民歌还是古典乐曲, 都可能是从这种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对弹筝技术的要求也就不会如何复杂, 而这“大兴小坿”、“大小相合” 的两指弹筝方法, 在一定时间里, 是能够胜任完成这历史任务的要求。更由于这种乐器在古代多半用为民歌伴奏,而且是为五声音阶的民歌伴奏, 所以对他的技术要求也就比较简单。


这就是对当时弹筝技术还处于原始阶段的论证。我们还可以因此而联想到当时的弹筝技术只限于使用右手, 而左手尚未被采用。因为只有在为七声音阶的民歌伴奏之后, 弹筝者才把左手运用到弹筝技术里来。


关于用大、小两指弹筝的方法, 在历史上是保持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的。根据历史材料推侧, 可能在汉以前就比较广泛地流行了, 到了汉代虽然加入了左手的捺弦技术( 按汉侯瑾《筝斌》急弦促柱之说) , 而在右手方面却仍沿用古法而无多大发展, 只有到了明代才找到了使用三指弹筝技术的线索( 见下文“谈谈大、食、中三指弹筝的历史意义” 中所引证的朱有墩词) 。此外还有流傅在民间的弹筝技术诗, 也是比较具体阐述弹筝技术的资料。


关于用大、小两指弹筝的推论, 除上述历史材料证明外, 还可以从流傅到现在的古筝曲和某些弹筝人的用指奏法中征实这一点。根据笔者所搜集到的百余首筝曲看来, 其中将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乐曲是用两指操弹的, 即使故意运用三指来弹弄, 也无非是可有可无的事罢了。如果再从弹筝前辈中来看, 只用两指弹弦也颇不乏人, 即如东北音专的山东琴书家张老先生和商邱筝手宋定一同志( 一九五五年参加河南省会演者) 均系用此法抓筝的。由此可见用两指弹筝在历史上是由来已久的了。


(二) 谈谈大、食、中三指弹筝的历史意义


用大、食、中三指弹筝, 是弹筝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当然形成使用三指弹筝的技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乃是人们艺术生活的需要和演奏技术的革新而产生的。但在历史上从什么时候才开始用三个指来弹筝呢? 只有从明代才能找到一些端倪, 因为在朱有墩的宫词里提到: “ 月夜西宫听按筝, 文殊指拨太分明” ( 文殊指一称文指, 实即食指) , 这便是用三指弹筝的历史证明。由于这一指的使用是在大、中两指弹弦的基础上加入的, 所以我们才敢于肯定“ 文指” 的使用是属于三指弹筝技术范畴之内的。


当然运用三个指弹筝的形成, 可能在诗人以笔墨描绘前很久就定型了, 但因历史证据还不十分充分, 所以我们只能概括地推断它在明代是较为流行的奏法。既然这种奏法比较流行而且逐渐肯定下来, 所以后世弹筝的人为了便于学习和傅授归纳成为左右两手的全面演奏指法, 把它记述在乐谱的部首部分作为指法字母介绍出来。即如清朝文人荣斋所编的《弦索备考》一书, 就是这样。也有人为了便于口傅心授而把弹筝技术, 用歌诀形式概括地纂成了弹筝技术待来辗转傅授, 这就是河南南阳一带所流行的弹筝演奏法。


关于《弦索备考》所载的弹筝指法字母, 在民族音乐研究所曹安和先生所编的《弦索十三套》中已有介绍, 这里就略而不说了。仅将弹筝技术诗介绍如下, 并据管见所及附加注释于后:


《弹筝技术诗》傅自河南南阳曹东扶同志, 凡七言四句, 抄录于下:


名指扎椿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揉推自攸然。


按上述弹筝技术诗, 是比较具体而概括地从形式上对弹筝技术给以综合性的叙述, 我们可以通过它而找到左、右手的使用范围;也可以通过它了解到传统的拨弄习惯和具体的用指方法。


现在把这首技术诗, 逐句解释如下以供参考:


 ( 1 ) “ 名指扎椿四指悬” : 这句诗是从习惯弹筝姿势说起的, 所谓“ 名指扎椿四指悬” , 即是把第四指( 即名指) 安放在筝的首端弦枕上( 弦枕即弦椿— 筝首负弦的弧形横木) , 而将其余大、食、中、小四个指头空悬起来。这种“固定名指扎椿”的奏法, 在弹筝技术史上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 因为它对初学者和失明的筝手税来, 是既便于熟悉弦位, 又可以避免摸错弦的。因之在民间弹筝当中, 采用这种习惯奏法的颇不乏人。


当然这种习惯的“ 名指扎椿抓法” 在弹筝技术中, 尚存在一些流弊, 我们将留待下文( “ 今后的弹筝技术改革”一节) 来论述。


( 2 ) “ 勾、摇、剔、套轻弄弦” : 上述“ 勾、摇、剔、套” 四种指法, 根据东扶同志的说明, 其中个别手法和现在各地流行的技术名称, 有些“ 名同实异” , 因之有逐字解释的必要。


这里所说的“ 勾” 是右手大指向里弹弦的奏法, 实即我们通常所靛的“ 劈” ; 而“ 摇” 字即大指反复劈、托的奏法, 亦即我们所说的“轮”指奏法。至于“ 剔” 字, 则和现代所流行的指法呼号是“名实相符”的, 因为它也是指着中指向外弹弦说的。关于“套”指则系食指向里弹弦的指法名称,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抹”弦奏法。至于诗句后面轻弄弦三字, 则是强调右手弹弦时, 有关用力的控制方法而已。


上述诗句中的四种指法, 是概括地交代了用三个指弹筝的方法, 但因受着旧诗律格的限制, 所以还不能把所有的弹筝指法一一敷陈出来。


( 3 ) 须知左手无别法, 按颤揉推自攸然: 就左手技术来说, 在上两句诗中, 着重指出的是, 除了按、颤、揉、推之外, 是没有其他方法可说的。所以上两句诗是说得这样的肯定。但是这里所讲的按、颤、揉、推和本文前面关于左手技术里所淡到有无不同之处? 在这里也有对照说明的必要: 这里所说的“ 按、揉”和前文中所讲的按揉, 无论是名称还是含义, 完全一致; 只有“ 颤、推” 两法, 只是名称上有些区别, 而在实际用法上是没什么出入的。因为这里所讲的“颤”实即前文里所说的“ 吟” ; 而这里所我的“ 推”也就是前文所讲的“ 滑音” 奏法。


关于从历史进程中看弹筝技术的衍变,以至传统奏法中的弹筝技术诗就陈述到这里。下面将弹筝技改革问题, 就个人管见所及试论于后……


今后的弹筝技术改革


我们从弹筝技术形成中, 从弹筝技术的历史衍变过程中, 深深理解到各种弹筝技术的构成因素和发展状况, 这会直接使我们对弹筝技术的运用和改进, 有所启发。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历史上的成就, 而对这些宝贵的遣产有所重视, 但同时对那些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缺点, 也应该给以适当的批判和改进。这样才能正确地完成我们一手伸向民间的目的。为此我想把它的历史缺点、改革条件及改进办法等, 分别叙述如下:


 (一) 弹等技术在历史土的缺点及改进办法


( 1 ) 依坿用指弹筝法的流弊:


“ 依坿用指” 是弹筝技术中处理“ 闲指” (不用以弹弦的手指)配合弹弦动作的方法,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扎椿抓法”; 一种是“随弦转位”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积习已久的传统演奏法中,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确实在帮助初学弹筝的人,训练弦手相结合的方法上, 起过很大作用; 对失明的筝手来讲, 便于摸索弦位的贡献也很大, 这是不容忽视否认的。但是因为这种方法只适合于大、食、中三指弹弦, 不但束搏了弹筝用指的发展, 同时对音乐表现方面也有所限制, 所以必须明确取舍, 加以批判的利用。


上述两种依坿用指法中的“扎椿”抓法, 比起“ 随弦转位”抓法来, “ 扎椿”抓法缺点较大。这是因为用“扎椿”抓法弹筝时的拨弦位置, 只固定于靠近弦枕的弦段上, 所以不能使高低音因弦的长度而确定拨弹位置, 这样就不能使各弦的音波振动和发音效果得到合理的使用; 而“ 随弦转位”的方法就可以避免这一点。但是如果从用指的发展前途来看, 这两种抓法都是有所阻碍的。


我们既然知道使用“ 依坿用指” 法的目的, 是在于便利初学弹筝时, 训练弦手相结合的习惯, 如果学者能够达到这种目的时, 那么就该逐渐把这种“ 习惯抓法” 取消和废除, 以期使弹筝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现在将改进办法也分别叙述如下:


I、对一般初学弹筝的人, 应尽可能地废除“ 依坿用指法” 的傅授, 好让这两个间指得到解放, 以为今后使用五指弹弦准备条件。只有对个别初学的人, 为了某种需要而采用过渡形式的“依坿用指法”来进行技术训练, 但必须明确这种训练方法, 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使用, 如果运指和弹弦习惯已经达到熟练程度时, 就应该逐渐改用“ 闲指空悬法”来代替它。


II、对有“ 扎椿抓法” 习惯的弹筝人来讲, 应孩先用“随弦转位”抓法“代替”扎椿抓法; 此外还应该弹奏各种不同风格的筝曲和尺寸长短不同的筝, 这样才能逐渐转移这种抓法的习惯, 以期把传统的用指法更进一步的发展。


 ( 2 ) 右手用指的局限性:


就历史意义来说, 使用大、食、中三指来弹筝, 是具有很大价值和历史意义的, 因为它曾经顺利地完成演奏古典乐曲的光荣任务。但是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种传统奏法, 还因只用三指弹弦而束搏了弹筝技术的发展, 使演奏技术仅仅局限于弹奏单旋律的古典乐曲, 而不能此较充分地利用这种乐器所具备的和声条件, 来弹奏复杂的和弦和较为丰富的表演技术。关于这一点, 我们不仅从参加合奏工作中有所感悟,即从独奏古典时, 亦未尝没有感触。今试举一二事例, 便可见用三个指弹筝的局限性的一般了。即如弹奏古曲中的上行或下行连续音奏法, 由于弦的序列所决定, 演奏者总是利用一个手指( 用食指或大指) 来撰弦的, 这样就构成千篇一律的带有圆滑效果的连音, 如果想弹出顿音( Staccato) 的效果来, 那么不改变手法, 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的。再如在和弦的运用上, 一直是停滞在千余年前的古人所谓“ 秦筝多撮”的八度和弦奏法上, 在近些年来,即或有人偶而使用一下五度和弦, 也无非是为了不便于转调的困难而采用的奏法罢了。


上述这些事例, 使我们明确看出弹筝技术中的用指问题, 必须在传统奏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不可, 因为不如此就不可能使这种民族音乐花朵获得“推陈出新”的辉煌成就。


( 3 )要用历史观点来研究右手的技术改革:


我们谁都承认, 在弹筝技术发展过程中, 只用大、食或大、中两指弹筝的方法, 是落后于使用三个指弹筝法的。当然也不该“ 泥守古制” 认为三指弹筝是“ 一成不变” 的唯一方法, 必须从思想上, 打破保守观点, 大胆地肩负起弹筝技术改革的任务来。尽管我们在传统演奏方法上业经有了“ 根深蒂固” 的习惯和修养, 但是为了适应客观现实的需要, 也必须不遗余力地向这方面努力, 以期对这宝贵的遗产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 4 )从实际需要与可能来考虑右手弹筝技术的改革:


 I 、当我们从古调独弹走向乐队合奏之后, 虽然还能勉强胜任工作, 但那只限于使用传统技术范畴的演奏方法, 如果遇到乐曲中的音符不适合古法弹奏时, 就会感到“ 英雄无用武之地” 了, 因此我们要强调指出, 弹筝技术是需要改革的。


II、由于作曲家们创作筝曲时, 多半依照乐器本身的可能条件进行写作, 因此在作品中有时会出现超越传统技术范围的演技需要, 当我们接受了这样的表演任务时, 自然也会感到弹筝技术改革的需要。


III、由于弹筝人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客观实际的需要, 很多筝友常常向这方面努力, 虽然是试探摸索性质的改革, 但也作出了不少的成绩。例如曹东扶同志的《闹元宵》, 赵玉垦同志的《庆丰年》, 刘天一同志的《纺织忙》, 雷雨声同志的《春天来了》等… … 都可以说明弹筝技术不但需要改革, 而且有进行改革的良好条件。


以上数点是从实际需要来说明弹筝技术改革的重要意义, 现在就技术改革的条件及改革办法, 分别叙述如下:


(5)弹筝技术改革条件及具体改进办法


I 、从传统奏法来看右手技术改革条件:


在使用传统奏法演奏古曲时, 由于名、小两指处于可有可无地位, 所以若干年来, 很少有人对它们的运用, 加以注意和研究, 因此一道把它俩当作“ 依坿用指” 保持下来。但是随着文化生活的需要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发展, 以及各地筝友们积极进行技术经验交流的拮果, 也使很多人对“闲指”的安排和处理重新有所估价。同时有些人对传统技术在演奏乐曲时感到不够满足之后, 便有意识地作进一步的改进。虽然还不免受到传统的习惯奏法的牵掣, 但对弹筝技术改革工作却创建了良好条件。例如曹东扶同志, 因为不满足旧有的“ 撮弦” 技术而采用了“ 剔指撮法” , 并对控制音乐休止的奏法也有所创建; 郭鹰同志在只限于使用大指反复拨弹一条弦的基础奏法上, 改用了大、食交替的弹法; 任清之同志为了表现乐曲的特殊效果, 而独创了“ 游指拨弦” 的方法。这些, 不仅在功用上丰富了弹筝技术内容, 而且在音乐表现能力上也大大有所补充; 同时既可以说明弹筝技术改革的需要, 也可以说明弹筝技术改革的可能。因此我们很多掌握这种乐器的同志, 都应该勇敢而有信心地向弹筝技术改革工作, 做更大的努力。


II、几点改进办法


 补充用指: 在现有用大、食、中三指弹筝的基础上, 尽可能加用名、小两指来弹弦。这样把原来只用三指弹筝的技术改为四、五指弹筝。如果加用小指拨弦感到困难太大时, 暂时可以不用,一俟四指弹弦基础渐趋稳定时, 再适当的加进去。


②从古曲中选择适合用名、小指拨弹的而加以名、小两指的试用: 在演奏古曲时, 凡感到用传统奏法弹奏的弦音有些牵强和不便时, 均可试用名、小两指来弹, 从中择其用指最方便的肯定下来, 这样就会逐渐的丰富了弹奏古曲的用指范国。


③ 积极训练及培养名、小两指的弹弦习惯: 无论弹奏新曲或古曲, 均应把训练名、小两指弹弦习惯, 作为弹筝人的经常工作; 同时在试用新指法弹奏乐曲时, 要尽量克服传统习惯奏法所带来的流弊, 好让名、小两指在弹筝技术中, 得到正常的发展。


④从教学角度来努力新指的使用: 凡是担任教筝工作的同志, 均应经常注意关于使用新指弹筝的经验积累, 要有舒划地把它编列入教材中去, 也好通过具体教学中的技术训练, 使右手弹筝技术得到全面发展。


(二) 左手奏法的局限性及其改进办法


在传统弹筝技术范畴里, 左手的运用, 若干年来, 都是用它来控制音高的变化, 因此它的主要任务是操纵按抑柱外余弦的工作。事实证明, 这种技术是非常需要的, 因为它是表现秦筝特点的唯一凭借, 所以我们说不但在传统奏法里需要用它, 就是在今后的弹筝技术里, 也仍填大力推广和使用,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按抑技术虽然是传统奏法中的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可是它井不能概括左手的全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技术是为了表现乐曲而服务的目的, 来考虑左手除了按弦以外尚能发挥的作用。必须依据乐曲内容和音乐表现的需要, 而更有效地来使用左手, 绝对不该流于形式地仅仅是为了按弦而使用按弦技术, 以致使左手只能局限于一种固定的表现方法上, 因而阻滞了左手在其他方面的使用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在今后的弹筝技术中, 在运用左手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向弹弦方面作更多的努力, 好让它在弹筝技术上和音乐表现能力上, 获得更多的新的成就。


( 1 ) 左手技术改革的可能条件及具体办法


I 、从历史上看左手技术改革的可能性:


根据山东抄本筝曲《山鸣谷应》所注用的指法来看, 根据各地筝友的弹筝技术来看, 还远在民国初年或逊清末叶, 就有了使用左手弹弦的技术。虽然当时它仅仅处于幼稚的原始形式, 但给后来发展左手弹弦的技术提供了条件。它首先引导着弹筝人在传统的按弦法基础上, 开始注意了使用左手拨弦, 因而也启发了后来的筝手们, 逐渐明确弹筝技术改革的方向。例如, 远在十年以前杨竟明同志就在演奏《浔阳月夜》时, 用了左手食指来弹奏上行连续音; 郭鹰同志也用左手大中两指来控制八度和弦后的休止; 曹东扶同志在弹奏《打雁》和《闹元宵》时也都采用了左手拨弦的技术。这些新技术的试用, 虽然还不太理想, 但却可以证明左手技术改革的可能性。


更由于这些人的努力和影响, 使一些泥守古法的人们, 在弹筝技术上有所转变, 同时也为后起的筝手们开辟了新的道路。


II 、从现实音乐生活来看左手技术改革的需要:


从历史上我们已经看到弹筝技术需要改进的一般现象了。现在从现实音乐生的需要方面来推敲技术改革的意义。


过去演奏古曲时, 技术要求比较简单, 所以运用左手拨弦的技术还处于可有可无的情况下, 这是由于古曲多系单旋律和只用简单的八度和弦的椽故。但是在今天却不同了, 除了弹奏传统的古曲之外, 还要演奏新的乐曲, 由于作曲家俩在创作上的具体要求, 需要比较丰富的和声效果, 这就促使弹筝人有意识地运用左手弹弦来适应新的作品中的要求。因而近代的筝手们, 便不遗余力地在原有的基础上, 除了使用吟、揉、滑、按的捺弦技术外, 还要运用左手来参与拨弦的工作, 而使传统的弹筝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III、几点改进办法:


 ①在演奏古曲时, 从中寻求适合使用左手拨弦的乐音, 主动地试用左手弹弦( 但必需在不影响古曲风格特点的情况下为之)积极培养左手弹弦的习惯。


②演奏新创作的乐曲要尽可能地利用左手拨弦技术, 这要从两方面入手: ( 1 )作曲家们要有意识地进行这类作品的创作。( 2)演奏家也该有意识地使用左手拨弦的技术。


③积极训练左手弹弦习惯。由于使用左手拨弦, 是弹筝技术的新道路, 是培养左手运动习惯的新课题, 所以必须参考右手弹弦的运动法则来进行模仿式的训练才行。为了照顾左手习惯动作上的方便, 最初可使用一、二指进行练习, 而后逐渐加多起来, 最终达到和右手一样的运用自如的目的。


④ 从根本上进行左手弹弦技术的训练。各地从事教筝工作的同志在编写技术训练的教材时, 要参考各地筝友们在这方面的成就和经验, 把它和传统技术与右手新技术, 一并列为教材的内容, 而后逐步贯彻到教学中去, 好让我们的下一代, 从根本上获得这种技术的掌握。以上四点办法, 多系不大成熟的见解, 希望各地筝友们,给以不客气的指正。


点击链接,查看曲单,聆听相关筝曲!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11期导读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