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筝声”讲好睢宁故事,青年古筝演奏家李婧玮和原创筝曲《水月》

筝说睢宁——睢宁籍青年古筝演奏家李婧玮


“行走在雪后的水月禅寺,万物寂寥,看到一位僧人身着棉麻长袍挥动扫帚扫雪。‘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在这种意境里我的创作灵感一下就来了。”年前的几场大雪把睢宁装扮得银装素裹,激发了在水月禅寺游览的睢宁籍青年古筝演奏家李婧玮的创作灵感。李婧玮告诉记者,回到家中,她在很短时间内就创作了古筝曲《水月》。



“我五岁开始练习古筝,9岁时离开家乡,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小。在外求学近二十载,只有假期才能回到睢宁。虽然现在在外地工作,但家乡留给我的记忆是深刻的。”近日,趁着李婧玮返乡过年的时候,记者专门对其进行了专访。


李婧玮说,虽然她一直在外地发展,却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每次回家都会和家人一起四处走走看看,尤其钟爱拜访与睢宁历史文化相关的景点。


点击欣赏:李婧玮原创古筝曲《水月》


“作为一名原创筝曲作曲人,我了解了水月禅寺背后的历史故事,又看到雪后水月禅寺孤僧清雪的场景,就想着用古筝的曲调把这种意境表现出来。”聊到古筝曲《水月》创作的过程,李婧玮侃侃而谈,还不时地弹奏相关音节,向记者解释其中所表达的含义。


在古筝弹奏中,一般用刮奏或花指来表示流水,但在《水月》这部作品中,李婧玮以旋律和音阶,结合五声去表达水。李婧玮说,她不想平铺直叙地破坏代表静的水月,而是想让听者能够透过旋律去感受《水月》这首曲子背后所表达的那种安静随和的心态,让听者心中有水月。



李婧玮说:“水与月除了传统意义上镜像的功能,还有一种净化心灵的功能。”


水月禅寺名字的由来,一说是源于吕布命丧白门楼,貂蝉月夜静坐,回想一生,观月印水面,悟透佛法而感得观音示现法相,遂将道场取名为“水月庵”。


李婧玮表示,遥想当年处于战火纷飞东汉末年的下邳,现已变成美丽繁华的城市,战乱回归安宁,她想用曲调让听者感受苏轼笔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意境。



在谈到近年来睢宁的变化时,李婧玮说给她的感受是太快了,几乎一年一个样。


“商城、公园、书房……越来越多,县城也越来越热闹。小时候感觉家乡是个安静的小县城,现在觉得虽然县城变大了、繁华了,但在心中仍是那个让我心安的地方。”李婧玮告诉记者,睢宁是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很多地方可以与音乐结合。下一步她想用古筝与小时候常去的铜牛广场结合起来,用筝曲表达铜牛灯背后的历史,用“筝声”讲述更多睢宁的好故事。



李婧玮


青年古筝演奏家,常州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员,原创筝曲作曲人,古筝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岁习筝,9岁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小直至本科专攻音乐表演古筝专业。德国爱乐音乐大赛形象大使、星光代言人、德国爱乐大赛唯一最佳原创筝作品奖获得者(为国内外大奖),2023年出彩器乐中国十大演奏家并进京录制,上海广播电视杯大赛特邀评委,白玉兰国际音乐节、央音展演比赛北京市赛区优秀指导教师。


古筝代表作品:《水月》《九儿叙事曲》三重奏《龙船》《余城遐想》《生变》Ⅱ等。


近年来,她关注于创作更多具有时代性的古筝新作品,并改编与移植筝作品,在古筝新音效的运用与发展和古筝专业表演上不断突破与创新,致力于发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筝乐相交融的新筝作品,并在筝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来源:无线睢宁  记者 | 张官正  一审丨青芒  二审丨李璇  三审丨仝勋  监制丨刘砾  总监制丨鲁晓波)


评论1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