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音乐创新 大俗与大雅 重回民间

  “要带着田野上最朴实的气息,也要坚持古曲的高雅格调,这是江南丝竹音乐创新的方向。我们现在不去保护和传承它,就是对历史不负责任。”著名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刘德海铿锵有力地说道。前天,在上海崇明举行的新江南丝竹创作研讨会上,部分民乐演奏家、理论家、作曲家和高校学者共话江南丝竹音乐的创新之路,对于这一中国文化瑰宝“老树发新花”各抒真知灼见。

 

  从民间来,回民间去

 

  江南丝竹音乐是流行于苏浙沪等江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音乐学院阮红博士说,江南丝竹音乐滥觞于清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即兴发挥。最初老百姓在演奏音乐时只有一个旋律框架,表演时迸发了创作灵感,就即兴增加音节或者运用指法,形式十分灵活。刘德海说:“同一个人演奏同样的曲谱,每次都不一样,这就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如果我们继承者只是重复名曲名段,就违背了江南丝竹音乐的精神。我们必须‘再创’经典作品。什么是经典?老百姓百听不厌的,就是经典。”

 

  国家“江南丝竹”传承人、二胡演奏家周皓今年85岁高龄了。他认为,民间就是丝竹音乐的根,上海拥有丝竹音乐发展的土壤。目前,上海的民间丝竹音乐团体不少,每周一在城隍庙都有团体演出,很多社区都有丝竹演奏队伍。周皓先生说:“作曲家们对民间表演者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只有那些民间社团肯定了我们的作品,大伙都在哼唱我们的作品,那才证明是好作品。”这个观点得到民族音乐理论家伍国栋的认同,他说:“江南丝竹音乐来自田野,几个人在田间地头一组合就可以表演。现在,我们的作曲家想要创新,就必须再深入民间去,到那里去找灵感。”

 

  高雅和优美不能丢

 

  与会专家认为江南丝竹音乐不但要大俗,更要大雅,要适应在大舞台上表演,这就给创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著名民乐作曲家何占豪说:“江南丝竹音乐发展至今,一方面要适合民间演绎,另一方面必须通过精良的制作,在乐器搭配、节奏掌控、作曲风格等各方面改良,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走向大型演出的道路。我们可以尝试搭配西洋乐器或者声乐弹唱。但不论怎样改变,高雅和优美不能丢。”


  周皓先生将江南丝竹音乐和纳西古乐作对比时说:“这两样都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音乐,纳西古乐通过旅游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成功到国外运作宣传,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据悉,上海、浙江、江苏三地民乐团体正在酝酿一系列的江南丝竹音乐比赛和展演活动,希望借此能够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将这种民间艺术推向更大的舞台。对此,著名作曲家顾冠仁认为,走向大舞台是民间音乐的幸事。同时,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摆正创新的方向,这也是难事。

 

  民间力量担保护传承重责

 

  如何保护和发扬江南丝竹音乐这样的传统民俗艺术,成为很多与会者思考的问题。杭州师范大学乔建中教授说:“现在城市的孩子缺少了解传统艺术的途径,学习民乐的学生没听过地方戏曲。我们希望打破院墙,将艺术课堂和田野打通,为此与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合作,建立了教学基地。”


  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馆长杨刚认为,民间力量应该担起更大责任。杨刚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对江南丝竹音乐特别有感情。民俗艺术从民间来,最爱它的人在民间,民间应当尽一份力。”杨刚介绍,苏浙沪三地民间团体6月即将推出一批江南丝竹音乐新作品。

 

  相关阅读

 

  【音乐会】江南丝竹之韵音乐会分享

 

  【新闻】艺术之窗响彻中国民乐 江南丝竹民乐团出访渥太华

 

  【新闻】筝乐展示美丽浙江 江南丝竹奏响英国大学校园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