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读经典文章 明前行方向” 沈阳音乐学院线上开展阅读活动

(魏巍、李静然供稿) 自2022年3月下旬开始,由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研究生部联合主办“读经典文章,明前行方向”的阅读经典活动在线上展开,在高亮教授的倡导下,由其一、二、三年级研究生共同参加完成。


作为本次活动的倡导者,高亮教授在活动开始前提出,希望同学们通过研读《鲁筝老八板传统流派乐曲研究—第一大套曲研究》(作者:赵玉斋1923-1998)、《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作者:高自成1918-2010)、《继承发展,探索求新》(韩庭贵1929-2016)以及《关于传统筝曲曲目的报告》(曹正1920-1998)四部经典文献,进一步提升和加深对于古筝艺术文化背景和传承理念的理解。


(赵玉斋 作《鲁筝老八板传统流派乐曲研究》)


山东筝以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曲目,深刻的内容,浓郁的音韵,刚劲的气质,质朴的旋律,朴实优美的抒情性和热情奔放的音乐风格闻名。有史料记载,山东筝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流行。汉魏时期,鲁筝套曲(山东古曲)就已广为流行。明清时期,伴随着山东琴书音乐和地方戏曲的发展,山东筝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民间有“无筝不成乐”之说。 特别是在鲁西南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素有“古筝之乡”的美称,人才济济,曲目繁多。


赵玉斋先生的《鲁筝老八板传统流派乐曲研究--第一大套曲概说》中指出,山东民间最早流传的“名曲十大套,小曲二百首,书山戏海地,七十二哼哼”。鲁筝套曲又称“雅乐”,亦称之为“山东古曲”,民间称为“大板筝曲”,源于宫廷后入民间,常以“碰八板”的形式出现,目前完整留存下来的有三大套(详见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筝王》)。


通过学习,同学们认识到:“完整的鲁筝套曲,一般不少于四首或八首乐曲组成。山东筝乐历史悠久,与宫廷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清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此外,大板筝曲相传原有十大套曲,盛行于鲁西南郓城、鄄城地区。除了大板筝曲之外,还有很多山东民间小调、牌子曲等短小精炼的小板筝曲也广为流传,经过历代山东筝家的加工创编,成为了山东筝乐艺术的典范之作。另外还有一部分筝曲仍在民间艺人中传播,‘小曲二百首’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数量。”


此外,文中还对第一大套曲的音乐内容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可知,在大板筝曲中,大板第一、第二大都采用“一板三眼”的板式结构,而大板第三以及大板第四则采用“一板一眼”的板式结构。这对于研究山东筝曲的来源和演奏风格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高自成 作《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


通过学习和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八板”原是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一首民间器乐曲牌。在高自成先生的《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一文中,着重对于八板进行了论证。八板主要采用“六八板”(又称六十八板)结构。“六八板的大板曲是山东筝曲的精华”,板式结构较为严谨,“六八板”作为山东筝曲的主要结构形式,一般是由起、承、转、合的八个乐句所构成,每个乐句为八板,第五句后均增加四板,共计六十八板。山东筝曲“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拍子,有几拍即称为几板,“六八板”即有六十八板结构的音乐体裁;二是指乐句概念,所谓的“八板”系指乐曲为八大板(八个乐句);三是指在“八板”原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亦属于“八板”的变体形式。但是在鲁筝套曲“六八板”结构中,一般是不能随意改变板式结构和长短的。


高自成先生还指出,鲁筝套曲是根据板序来标记速度的,大板第一为慢板曲,大板第二是速度中慢,大板第三是中速,大板第四是快板。同时,“六八板”是山东筝的精髓,同是山东筝乐艺术的主体,艺术性强,可单独演奏,也可按板序连起来演奏。


另外,本文中还提及了山东筝与山东琴书的关系。根据流传下来的曲谱,如《凤翔歌》、《叠断桥》以及《上河调》等,有不少是琴书唱腔改编而成,这些小板筝曲音乐风格较活泼,风格浓郁。清末山东筝乐艺术家黎邦荣先生不但将山东筝融入山东琴书中,并且其右手拇指小关节演奏很灵活,可见这并非某一位艺术家个人的风格,而是山东筝乐传统的技术特征之一。这对于后世的山东筝乐演奏特色有重要的启发性。 


韩庭贵 作《继承发展 探索求新》


韩庭贵先生是著名的山东筝家,其文章《继承发展 探索求新》,着重谈及了两个问题,一是经过反复实验而改良的26弦大筝,二是关于创作山东风格筝曲《包楞调》。


通过研读,同学们了解到,古筝从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发展,从两晋以前的十二弦筝,到十五、十六弦,再发展到了二十一弦筝,而他经过反复试验而改制而成的二十六弦大筝,是丰富和提高古筝艺术表现力的有益尝试。韩庭贵先生注重山东筝特色的演奏技法,如右手大指的快速托劈(小摇)等,同时也在传统技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用左手的滑音模拟杜鹃的啼叫,在琴码左侧拨弦模仿梆子的声音,借用琵琶的捻弦手法模仿马蹄的声音等等,还将一些传统的民歌和古曲进行了改编,并且创作了很多能够反映现实生活风貌的筝曲,如《骏马奔蹄》、《乡音》等。特别是山东成武地区的经典民歌《包楞调》,被称为中国民间的花腔独唱曲,改编筝曲《包楞调》,采用民歌旋律素材加以发展,旋律跳跃丰富。


(曹正先生1975年手书的筝学笔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亮教授还特意展示了“筝界泰斗”曹正先生1975年手书并馈赠与高梦柯先生的筝学笔记——《关于传统筝曲曲目的报告》,是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其中针对山东筝曲提出,“山东筝‘大板曲’为八行八大板,合计为六十四板,那么其余的四板怎样处理呢?在山东琴曲里是记入第五大板之后的。” 


(曹正先生介绍山东筝曲笔记


沈阳音乐学院古筝专业高亮教授近十余年来,倡导和主办了多次“鲁筝”专题系列活动和古筝艺术教研活动。他提出:艺术经典是文化传承的教科书。山东筝家的众多名篇是我们高等学府音乐教育的教材之一,也是我们研习传统筝乐艺术的重要依据。作为当代筝人,有责任和义务来传承文化经典!


在高亮教授的倡导下,本次活动彰显出了“读文章,写感想,明方向”的学习理念。阅读经典活动是对筝界前辈的致敬,同时也是一份祝愿和期望。希望天下筝人一家,加深理解,共同学习,传承经典,再创辉煌。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