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史钩沉|潮州筝乐名家高哲睿先生

视频为高百坚先生在2016年“中国潮筝”----全国传统古筝学术交流会之潮州筝派近现代先贤传承音乐会上代表高哲睿先生的传承演出。


编者按:


潮筝李派传人高哲睿先生是一位名老中医师,又是潮州筝乐的民间专家。


五十年代,在曹正先生的倡导下,高老积极从事古筝潮乐的研究,提出了“以韵补声”、“技术为乐器服务”的观点和论述,受到了古筝界的重视;他首创“分指按弦法”,个人弹奏风格被称为“花草派”;他还撰写了《潮州筝演奏法》《潮州筝杂谈》等专论;他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创作了借用现代和声,双手弹奏的新筝曲《南海秋汛》。


让我们通过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顾问、沈阳音乐学院阎俐教授的一篇文章,再现高老医艺双馨的风采!


高哲睿先生画像


医艺双馨  德名远播


 ——记名老中医、古筝家高哲睿先生


阎俐


沿着曹老的足迹,我于1978年到澄海拜高哲睿先生为师,蒙先生厚爱,学习多首潮州筝曲。先生热情教授,认真辅导,其诲人不倦的精神,令人感动!先生技艺精湛,技法独特,对潮乐的发展功不可没。可以告慰先生的是,尘封十余年的《高哲睿潮筝遗稿》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发行,先生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 ──笔者前记


高哲睿,字衍恩,旅泰华侨巨商高满华之曾孙,是一位医、艺双馨的人物。


高哲睿先生


1920年他出生于澄海高氏望族,自幼体弱多病,饱尝疾病折磨之苦。7 岁进凤山县小读书,因病中途辍学。他少年立志,同情弱小,研习岐黄,济世救人;弹练古筝,陶冶性情。然筝与医道皆非家传,旧时师傅又不轻易授徒,学习路在何方?


先生先从友人及旧书摊弄来《雷公药性赋》《汤头歌诀》《金匮要略》《伤寒论》《濒湖脉学》《温热经纬》等中医必修书,熟背精读,以为入门。又乘潮汕名医陈丰仁常到族内诊病之机,从旁窥探其望、闻、问、切之奥秘,处方遣药之规律,并刻意模仿陈氏书法,日积月累,有所领悟。一日,族新延请陈氏因故未至,先生代为诊治,投以陈氏习用方药,一剂愈半,二服康宁,病者大喜。时陈丰仁巡诊至此,观先生处方,理、法、方、药中规中矩,书法点划形神与其酷似,大吃一惊,询得医者乃常在其左右旁听之三房衍恩,即命进见。先生坦言师出无门之苦。恳望陈老收之为徒,陈为其求学若渴的精神感动不已,欣然应允。嗣后先生又拜澄城北门眼科名医陈学三为师。师从学三老,为他日后主治儿科立下根基。盖小儿疳积患眼,乃眼科七十二症之一;先生初出茅芦,以医此病一炮打响。而后拟订之“三取三舍”用药法则,与学三老轻灵流畅的治疗风格一脉相承。


佘永鸿先生 


学筝之路,历经坎坷。他先从名师洪如炎,未几,日寇陷城,如炎先生生活窘迫,往汕谋生,遂介绍其往师弟陈富顺处。陈出身名门,生活优裕,常在“陶隐别墅” (原松菊书屋)与澄城筝人、名门子弟陈景芝、李友裕及其师傅佘永鸿(又名佘和尚,潮州筝李嘉听派第二代传人) 会乐。先生虽出身高氏望族,然父亲早逝,家境一般,以其身份,跻身其间,常遭冷遇。但为筝艺,急于求师,只好唯唯诺诺,毫不计较,佘师考察再三,认定先生有志向学,且出手不凡,遂纳先生于门下。


洪如炎先生


先生自得名师,深知学识浅薄(小学肄业),学习倍加勤勉,终日与医书、古筝为伴,加之秉性聪颖,名师指点,学业日进,头角峥嵘。


由家庭踏入社会,有一个巧合的机遇。以祖传秘方鸡肝散治疳积患眼闻名的树德堂中药店后嗣陈子垣承接家业,专事经商,无暇医务,先生遂于1949年解放前夕到树德堂问世就诊。他深知自己所学尚须待实践的检验及世人之认可,并本着同情弱小、济世救人之初衷,乃面向农村,到附城五乡为贫困病人诊疗,告以持方往树德堂取药,对家境清贫者免费赠送。先生高尚的医德医风,不仅使其在澄城医界占有一席之地,站稳脚跟,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中,也获得广大民众的暗中保护,其成份与剥削阶级家庭分别开来,妥善安置,为其事业前途创造有利条件。


解放后,先生正式悬壶应诊。一名非家学渊源,且出身地主家庭的青年中医,要在名医林立、政治气氛严峻的澄城开拓局面,并非易事。但他遵循“医者必具寿世活人之仁心”等古训,首先确立以良好医德医风,服务劳动大众为行医宗旨。诊病不问贫贱富贵,遇经济困难者赠医送药,病情严重者,登门巡诊,直至向安。为方便群众,先生练就了站立看病,左手执方,右手落笔的硬功夫。街头巷尾、乡间小路、车间里、田埂上,随处可见他伫立应诊之身影。


先生罹患哮喘,常发病卧床不起,仍坚持为人诊病,几平方米的小间,一张简单的病榻,竟成了“三用办公室兼小儿大便处”。(先生戏言)。


50年代中期,来诊儿病增多。先生遂以儿科为主,潜心研究。他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拟定了以望诊为主要诊断手段,主三取三舍” (即在疗效相等的情况下,药物苦涩与甘淡,取甘舍苦;药价低廉与昂贵,取廉舍贵;剂量大小,取小舍大) 为用药准则。诊断迅速、准确、疗效高、药量少、价低易服,这就是至今仍为人们啧啧称道的高氏医风。1961年,南湾乡有一小孩,疳积患眼,目不能启,泄泻不止,四处求医罔效。合家三代搭渡进城前来求诊。


先生以消疳明目之中药二剂,外加鸡肝散二包炖服。药费不足一元。病者亲属心中存疑,姑且服之。进二剂,竟目启泄少;再诊原方出入,继服四剂,霍然而愈。事后,病属真情相告:“初诊时,我身携数百元,谁知药价低廉,药物无几,顿生疑虑:莫非先生因小孩病重,心中无底而草草应付?那些药险些被扔落南洋溪。先生以几元钱的药而治愈大病,真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啊!”


先生善于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发现新医疗法。1957年,本县第一医疗所杨荫堂之女患百日咳,血灌瞳仁,延请先生诊治,因无特殊药物,故舍咳从眼,投以导赤散加红花及化痰之品,三剂红眼退而咳嗽瘥。先生忽有所悟,认定案中红花一味,极堪注目。百日咳一经蔓延成势。血络瘀塞不通,痰又壅结于内,病邪壁垒已成。顿咳、痰中带血或血灌瞳仁可资为证。红花辛破散血,通络化痰,执锐攻坚以为向导,俾消痰清肺之品能长驱直达病所而奏奇效。先生据此以红花为君,组“复方红花百部汤”,证之临床,疗效卓著。他又将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撰文《中方“复方红花百部汤”治150例小儿百日咳的疗效观察》,投稿《广东中医》(刊载于1962年第9期)。以活血化瘀为主药治疗百日咳,开该病用药之先河。


先生自学成才,深谙经验积累与业务水平的因果关系。他常言:“个人能力有限,而世人皆有所长,三人之中,必有吾师。积一人经验,数十年而已,融百家之长,此提高业务水平之捷径也。”他自费订阅医学杂志十数种,精读泛览,涉猎成趣,经常与同道研讨治病得失。每每利用诊病之机,了解病人所在地乡俗民情,生活习惯,以为用药参考,并于言谈中获得一些民间单、验方。先生临床实用之复方山大颜合剂 (治疗小儿夏季热)、复方鲫鱼草汤(治疗痢疾),就是来自民间经验,筛选化合而成。治疗咳嗽验方息咳消炎散、宁肺丸则是从名家验方再经实践后化裁拟定的。由于先生治学无门户之见,成名之后不固步自封,各家学说兼收并蓄,“拿来”之后,化为已有,因而思路开阔,治法繁多,组方遣药独具匠心。尤其是他诸多白拟方,草药居多,俯拾皆是,使“三取三舍”服务大众的用药原则能落到实处,并持之以恒。


先生以高尚的医疗道德,少花钱治好病的治疗风格,赢得了病人的高度信任,每日慕名来诊者众,名扬潮汕平原。在先生的诊室或住所,常可见到这样有趣生动的场面:家长抱持健康小孩伫立于招牌之下,或门限之上,或请先生抚摸头手,祈求平安,简直把先生尊若神明。


先生业医为主,诊余即调弦弹练。他师佘洪二师之技法,结合自身气质,刻意追求并逐步形成了细腻流畅,感情深化的演奏风格。每弄一弦,总是悉心体会将自己的感情灌注于乐曲之中。随着对筝乐的深入理解,技法之日趋熟练,先生已不满足于弹筝自娱,陶冶性情。而是视古筝为第二生命,立志在古筝事业上开拓进取。


为此,他经常约请乐界同仁临舍,听筝评议,节假日,骑车往返汕头,寻师访友,研求筝艺。1957年。先生闻北方有一古筝名家曹正先生,广交天下筝人,即修书一封,直寄中央音乐学院,毛遂自荐。其时曹老仍在沈阳音乐学院任教,信件辗转二月,方到曹老手中。自此南北筝人鸿雁传情,筝乐架起他俩友谊的桥梁。1962年,曹正教授南下与先生在澄海,揭阳等处会乐论道,志同道合,遂成知交。曹老为先生钻研精神及专一致志的严谨学风所感动,在与先生探讨古筝、潮乐的同时,帮助先生提高理论水平,使他无论在演奏技巧或理论研究方面都跃上新台阶。


文革期间,先生受到冲击,被列为封、资、修的典型,挂牌游街批斗,先生仍未放弃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他每天仍穿梭于大街小巷,出入千家万户,救死扶伤。


70年代,是先生事业硕果累累的10年。落实政策后,先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环境,决心以有生之年,在医疗、筝乐中再创佳绩。他致力于临床经验的总结,在其子侄辈的协助下,大量撰写学术论文。继1974年在《澄海科技》发表《小儿疳积辩证论治》之后,先后有《高哲睿老中医治疗虫泻经验》《复方山大颜合剂治疗小儿夏季热》《小儿夏季热治疗四法》《息咳消炎散临床运用》等文章为《新中医》(省级刊物)《赤脚医生杂志》(国家级刊物)《中医杂志》(国家级刊物) 所刊载。先生又将多年累积稿件归类整理,结集成《高哲睿医疗经验选集》,献给1979年汕头地区名老中医、优秀药工会议,受到行家的高度好评。尤其是对先生以小学肄业之学历,从未进过高等学府,能写出见解新颖,个性鲜明、内容翔实的文章而大加赞赏。会后出版的《汕头地区名老中医经验选》,先生大部分文章收载其中。


先生对于培养中医事业接班人更是诲人不倦,不遗余力。他主持澄海县中医班,赤脚医生培训班的儿科教学。在县人民医院、东里卫生院开设讲座,推广介绍中医学术成果。他以独特的带徒方式,使因“文革”辍学的独子高百坚(时年仅十三岁)用四年的时间自修五院教材,17岁独立应诊;1979年参加“文革”后首次晋升考试获澄海考区中医理论卷第一名,一年之内连超二级晋升为中医师。他鼓动痴心数理化的次女高旭光于恢复高考第一年报考广州中医学院(现留学澳大利亚)。爱女也不辜负父命,无论在校学习,留校任教,异域悬壶,成绩均佳。为表彰先生在医学、临床、教学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地区、县二级政府(当时为革命委员会)授予先生为名老中医光荣称号。


在古筝方面,先生对古筝的发展,潮筝的改革等进行了多方研究。目睹筝界出现右手技巧日见繁复,左手按音渐趋淡化的现象,他大声疾呼:“筝乃半固定音阶乐器,以按音见长。”撰文《略谈秦筝的以韵补声》,力陈左手按音的重要性。先生并非保守之士,对传统的继承是本着“存精华、弃陈腐”的宗旨,他对潮乐传统的“曲速三变”刻板演奏模式提出异议,认为潮州乐曲由慢到快至摧而后结束全曲的演奏方式千篇一律,听罢一曲,即概其余,乃潮乐之弊端所在,本着技术为乐曲服务的原则,对潮筝乐谱重新整理。曲中三板,拷拍与曲调气氛不符者概行删去,去芜存菁。他有感于潮乐缺乏完整的理论专著,在曹正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几十年业余实践经验,整理编写出《潮筝演奏法》一书。书中全面介绍了潮州古筝的特点和演革过程,着重阐述潮筝的技法,收入自编演技方法练习曲 26首,潮州筝曲、汉调筝曲 36首,并逐一作了乐曲说明,以为自学潮筝者参考。此后又将散落在四处的理论文章结集成《潮筝杂谈》,其中《略谈秦筝的以韵补声》一文备受好评。曹正教授谓:“这非有几十年的功夫,是难以体会出来的。”


曹正教授《论潮州古筝音乐种种》部分手稿


先生有感于潮筝传统表演手法的局限性。于1975年创作了潮州现代筝曲《南海秋汛》。在传统表现手法和现代和声,双手配弹结合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南海秋汛》的创作,凝聚着先生大量的心血。他四下新溪,体验生活,确定了出海、捕鱼、斗风、归帆为四个基本段落,选定D调为基调。在酝酿乐曲主旋律时先生设计了几段,均不满意,为此他日夜思索。一日,先生骑车下乡出诊,途中灵感沓至,主旋律呼之欲出,先生忘情哼出声来,不慎车头一拐,跌人沟中。时值隆冬,一场大病换来了主旋律的诞生。


全曲谱毕,先生多方征求意见,修改充实。其时,莲阳友人对该曲“斗风”一段提出质疑,认为现时气象预报准确,如有风情,多先预报,渔民岂有贸然出海之理,提议易“斗风”为“追鱼”。先生聆此议,引起对生活再深入探索之理念。恰其时,有报载:浙江某渔船出海遇风与之博斗,某海军舰队闻讯相救,终转危为安。先生喜出望外,遂携报专程赴友人家一起阅读,统一认识。从《南海秋汛》的创作过程中,先生专一致志,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老当益壮的性格可见一斑。


先生还致力于青少年筝手的培养。高百坚、杜标泉两位先生就是其传人之佼佼者。高百坚先生在继承乃父演技的基础上,善于探索和总结,整理出版了《高哲睿潮筝遗稿》,撰写《中国古筝现状思考》《奏活左手,准中求变》等论文。二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全国各地,为推广和普及潮州筝不遗余力。其女儿高烁烁作为高氏第三代传人,已在筝坛初露头角,96年在朝阳举行的中国传统筝曲邀请赛中获得4—6年组一等奖。杜标泉先生在莲下镇德邻乡办起古筝训练班,义务授徒,其学生杜锦燕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民族乐器独奏比赛”获“优秀演奏奖”, 为普及和弘扬潮州筝作出了贡献。


先生为医学、古筝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日间诊务繁忙,医学、筝乐理论研究与撰写论文局限于业余时间,为了编写《潮筝演奏法》《高哲睿临床经验选集》等著述,每天伏案至深夜,疲倦时倚被而卧,醒来旋即奋笔疾书,直至天明。1980年4月,先生患晚期癌症,住进医院,他预感到自己在世间时日无多,即强忍疼痛。病榻中录下了留给世间的最后声音《话五柳青娘,二四谱读法》,听罢录音抚今思早,感慨万千,不禁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先生于1980年4月30日不幸去世,亨年60岁,出殡之曰,澄海各界人士自发为先生送殡队伍长达数百米,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亦医亦筝的澄邑名人无限景仰与怀念。


本文(原载于《汕头》98.4)


作者: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顾问  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阎俐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