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金钟奖古筝比赛落幕 古筝艺术需要高精尖

  通往青年演奏家的阶梯

 

  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半决赛结束后很久,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选手魏菀都没有从比赛的状态中恢复过来。站在一旁的妈妈偷偷观察着女儿的神情,心中不免有些担忧。“这孩子从6岁开始学古筝,到现在学了十多年,等的就是这一天。 ”妈妈一边为魏菀擦着汗,一边对记者说。与妈妈的紧张相比,第一次参赛的魏菀表现出的更多是兴奋。 “参加金钟奖比赛是我从小的梦想,本以为能入围复赛就是胜利,没想到闯进了半决赛。 ”魏菀说,“可惜今天我有个小失误,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成绩。金钟奖是选拔青年演奏家的专业级别比赛,任何一点儿失误都会致命。 ”

 

  半小时后,半决赛成绩公布,魏菀的担忧成为现实,她以一分之差落选决赛。她有些小失望,但还是以一个微笑表明自己会在4年后的下届比赛中“卷土重来” 。在魏菀身边不远处,站着她的校友刘颖。半决赛第一名的成绩,似乎并没有让她感到特别的兴奋。这已经是刘颖第三次参加金钟奖比赛了,丰富的大赛经验练就了她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 “上届比赛我得了银奖,说这次不想得金奖也是假话。 ”刘颖表情平静地说,“但这次参赛我的心态成熟了很多,不会再有那么强烈的功利心。与名次相比,我更希望能够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传递给观众,让他们读懂我的音乐。 ”这种平和的心态,使刘颖的发挥始终处于十分稳定的状态之中。在第二天举行的决赛中,她以超过9 . 8分的成绩一举夺得金奖。曾参加过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等众多比赛的刘颖很清楚,金钟奖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其专业性。 “每个选手都要演奏7首难度、风格各异的曲目,无论技术表达还是情感表达都要十分充沛,这无疑对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刘颖表示。

 

  在比赛时,刘颖尽可能地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注入演奏之中。她弹奏的那曲《暗香》 ,便以静谧的意境之美打动了评委。“我不希望演奏出一种大悲的感觉,而是想表达出那种发自内心的、隐隐的伤感,以真实的情感来打动观众的心灵。 ”她说。刘颖告诉记者,在平日里,自己除了苦练琴艺,还会阅读很多美学类的书籍,并抽时间欣赏一些画展。 “我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和情商,这些素质对于一名古筝演奏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刘颖说。

 

  创新的“度”与流派的“界”

 

  坐在金钟奖古筝比赛评委席上的评委会主任王中山全然忘记了深秋的干燥,只有在选手换琴时才会想起喝一口水。“这些年轻人表现得太出色了,他们演奏时专注的神情让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自己。 ”作为国内著名的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王中山最想看到的就是古筝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够焕发出年轻的光彩。

 

  除了选手们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比赛中的一些创新更让王中山感到欣慰。“选手们演奏了《如是》等一批新创作的作品,这是曲目上的创新;很多古筝都是新研制的产品,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这是乐器上的创新;有的选手站着弹奏,有的选手在演奏时突然吟唱起来,有的选手还会击打琴身以制造节奏感,这是表演形式上的创新。 ”王中山总结道。

 

  也有人指出过多的创新是在作践古筝艺术,但王中山却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百花园中的一朵,不管它是否是带刺的玫瑰,谁也没有资格不加分辨地铲除它。 “我们应当以一种兼容并包、宽容豁达的态度去对待各种创新。当然,无论怎样创新,都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改变古筝的音色。任何伤害了古筝音色的创新,都是浮云。 ”王中山表示。

 

  一些只强调外在感染力而忽略内涵表达的炫技式演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古筝的音色。王中山觉得,如果一个很有天赋的年轻人过于执著于炫技,是有点儿可惜了。“那些演奏水准有限,但形象很好、舞台感较强的选手,可以通过一些‘花活儿’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对于古筝艺术的普及也是有好处的;但那些具有很高水准的选手,还是要磨炼高雅、有思想、有内涵的演奏能力,朝演奏家的方向发展。古筝艺术需要普及,也需要‘高精尖’ ,就像陈美演奏的小提琴很有创意,但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帕尔曼这种大师的艺术水准相比。 ”王中山说。

 

  而古筝各大流派界限日渐模糊的趋势,也体现在了本届金钟奖的比赛之中。 “国内的音乐学院大多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博采众家之所长,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流派的特征。随着各个流派交流、融合的加强,完全按照某个流派技法演奏的选手会越来越少。 ”王中山表示,“在我看来,传承古筝的精神要比传承它的流派和技法更加重要,因为你不可能永远将一个人禁锢起来,不让他参考、学习其他流派的优点。在全球化时代,艺术流派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这同样适用于古筝领域。 ”

 

  本届比赛评委、音乐理论家张振涛对王中山的观点表示赞同,但他还是希望能够在选手演奏传统曲目时,听出一些只属于某个流派的特色——河南筝要有河南筝的味道,潮州筝要有潮州筝的风格,秦筝也要有秦筝的风骨。 “这届比赛里选手们的演奏技术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演奏风格却趋于同质化,这与我国声乐领域的‘千人一声’现象有些相近。 ”张振涛表示,“演奏者应该如何凸显作品的地域风格?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到曲目的发源地去生活一段时间,一边学习当地的音乐,一边融入当地的生活,这样才能对曲目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相关阅读

 

  【专题】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专题 

 

  【新闻】中国古筝网专访第九届金钟奖古筝比赛冠军刘颖

 

  【新闻】第九届金钟奖古筝决赛落幕 刘颖问鼎

 

  【新闻】金钟奖古筝比赛堪称“声色俱全”的筝乐盛宴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