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钢琴小提琴的转学古筝二胡——解读当前民乐热

    沉寂多年之后,传统民乐再度热了起来。

  如今民乐到底有多热?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秘书长张殿英表示,最近十年内,中国民乐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人数上来说,学民乐的孩子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青少年学古筝有100多万,二胡有60多万,学扬琴有50多万,学笛子也有40多万。

  为什么现在民乐这么热?张殿英说,学民乐,可以自娱,也可以娱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人们就要追求精神生活。

  二胡演奏家沈凤泉用“热火朝天”来形容现在二胡学习者的情况。他说,从浙江举办的三届二胡独奏比赛中可以看出,二胡演奏者的水平是越来越高,优秀者也越来越多。

  音乐本色的美所打动

  方乔薇是售楼小姐,她学习古筝已有三年了,她说,自己平时工作很忙,不停地与客户打交道,心态比较浮躁。弹筝的时候,可以让她忘掉一切,完全沉浸在琴声之中,一颗心都沉静下来。

  对此,二胡演奏家孙以诚分析说,青少年学民乐,主要推动力在家长。“在我接触的家长中,大部分是为了圆自己年轻时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未实现的民乐梦。相对于西洋乐器而言,民乐乐器的门槛低,购置费用和学费相对便宜,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气质。”

  而袁莎也告诉记者:“近几年,20多岁的白领女性对古筝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除了培养气质的目的以外,学习和演奏民乐也是她们舒缓工作压力的有效渠道。同时,有文艺才能,也能使她们在单位里更引人注目,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热潮之中也有暗流涌动

  在民乐热潮里,并非完全是一片光明,依然有暗流汹涌、问题丛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几位名家对此直言不讳。

  问题最集中出现在考级之中。著名笛子演奏家杜如松告诉记者,“音乐考级源于英国,本来是一项十分严谨的检验制度,但是进入了国内却变了味,拔苗助长现象非常普遍,充斥着很多短期行为。这两年民乐学习人数增长很快,业内都看中这块大蛋糕,于是出现了各路考级单位,以“低门槛”吸引考生。而民乐的学习功利性太强,往往只是针对考级曲目教,老师不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一上来就让学生学《二泉映月》、《鹧鸪飞》这样的名曲。家长的攀比心理,使“今年一级、明年四级”这样的“奇迹”频频出现,甚至一些不正规的单位只要收下了报名费就能让考生过。这些都让考级存在着巨大的水分。

  另外一个问题是乡镇好苗子出不来。“热爱民乐的好苗子,很多出在乡村里,相对城里的琴童,他们对民乐更加热爱,也更有天赋。然而当地的老师水平有限,在家乡他们得不到足够水平的训练。”省民族管弦乐协会副秘书长陈杭明透露,“老师无法照顾太多这些天才的穷孩子,只能爱莫能助。”

  “都说现在有民乐热,我倒觉得升温的时机还没到。”杜如松直言,“我经常去香港、台湾参与民乐活动,港台的小学把民乐当作正式课程,每个学校都有民乐团、每年都有校际比赛,所有人从小就接受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这使民乐在大众中间有着非常深厚的根基。而在浙江,民乐还远未如此流行、时尚。”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