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23期原文

谈筝论道第23期原文

绚丽多姿的潮州音乐

作者林毛根

 

        潮州古属南粤,秦代开始在这里屯兵设郡。由于战士戍边,官宦迁谪,战乱移民等原因,中原文化就逐渐南移。宋、明两朝败亡都以潮州为终点。宫廷文化随着朝廷的后撤而流入。传说潮阳的笛套古乐就是宫廷流散乐工传谱。韩愈谪贬潮州,在潮兴办教育,儒家思想也随之渗透到各个角落。至今,潮汕人仍以“儒气”一词来称颂美好的事物。办事妥贴说办来儒气;称高雅的音乐为儒家乐。潮州的古筝,与别地不同,头大而短,琴身逐渐向尾部收尖。造型明显是模仿古琴,这也是崇儒的表现。见到这些,对潮乐的古雅遗风就不觉可怪了。


        潮汕是潮州和汕头市的合称。潮汕平原位于我国粵东沿海,是祖国南部边陲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这里山明海秀,四季如春,钟灵秀馥的大地,孕育出了此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而潮州音乐,以其美妙的神韵和魅力,占据着十分特殊的位置。它是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一支秀丽的花朵。细腻,一般指艺术加工的精细和微妙的细节处理。潮州的打击乐一件一个音:苏锣是低音sol,大锣是re,钦仔是mi,深波是do……十几件乐器配搭起来,协和动听,气象万千。弦乐中的一点一、三点一、七点一等多种变奏手法,把每首乐曲装扮得多姿多采。古筝弹奏活五调时,一音三韵,更是细针密缝。在表现弓马战斗的潮州大锣鼓中,我们常见到打鼓者摆出拔剑的威武架势,在弹筝人中又见到了兰花指一类的美姿。一如厨师做莱,不单要美味,还要好看,潮乐的演奏也要求好听,讲究好看。细腻是潮州各种艺术品共有的特征,潮州的木雕是以细腻的刀路著称,在一块木板上把前、中、后景都刻划出来,显得多层次。潮州的刺绣也以精工弛名。现在不少刺绣工艺被机器生产所取代,潮绣由于针路活和它那立体的独特绣法,还有相当的生命力。潮汕不单工艺制作精细,农民种田也十分细致。这里一年三造,稻薯间种,斜坡地种包菜,旁边种小麦,地里的小池塘,里面养鱼,周围种瓜。从飞机上朝下看,像幅美丽图案。莫怪外地人形容潮汕人种田如绣花。潮乐的细腻特色,是潮汕人民生活、人民性格在音乐中的反映。


        潮州音乐,以其多姿多采的品类,独特的神韵,丰富的曲目,组合形式、变奏手法的多样,名流的众多,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潮汕被称为音乐之乡。1956年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一曲活五调《柳青娘》轰动了京华;1957年,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又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奖,从此潮州音乐更饮誉中外。潮州音乐,不单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为专家学者、文人雅士所欢迎,就是一些不同层面的人士及工农大众,听了也动情。在那“史无前例”的日子里,潮州音乐曾一度被当作封、资、修遭到禁演。一次,群众在僻静处偷奏,好事者去告密,治安指挥部就来抓人,执行人员到现场时,听到那悠扬、悦耳的弦乐声,给迷住了。少顷,带班的叱道,:为何还不动手?执勤者半求情说:头佬,让他们把曲子奏完后再说吧……。(奏乐者的痴迷程度可见一斑)潮安县的名乐手戊子先生,少年时在绸庄当店员,一次下乡去收货款晚间在山边一间黑店投宿,店主知是个收货款的,就把门反锁,准备抢劫。戊子先生知道坏事了,但也无法,只得听天由命就是了。忽见墙上挂一把头弦,当即拿下来拉奏,以弦解愁。谁知那个贼店主是个乐迷,在门口越听越动心,结果把门打开。先是赔礼,后是求教,最后送一把小黄旗嘱咐戊子先生,路上如再遇到麻烦,只消示出旗子,可保平安无事。潮州音乐能使武夫住手、强人动心,优美之处,可见一斑了。


        潮州音乐是潮汕地区民间器乐演奏的统称,品种繁多。粗分有锣鼓类和管弦类;细分就有潮州大锣鼓,笛套锣鼓、小锣鼓、苏锣鼓,弦乐(丝竹乐)、笛套古乐、细乐、庙堂乐、汉乐等。


        锣,常是一个戏曲品种、乐种的重要标志,京锣一响,人们就知道是京戏,大苏锣一响,知是外江戏(汉剧),而深波,钦仔(脐锣)一敲就知是潮剧了。同理,以唢呐吹奏,大斗锣大战鼓为主奏的叫潮州大锣鼓,以大节笛吹奏配以大锣大鼓的叫笛套大锣鼓;以唢呐大笛吹奏配以小锣、小钹、小哲鼓的叫小锣鼓。其中有以深波、脐锣为主要标志,吹奏潮州乐曲和牌子曲的,如《画眉跳架》;也有配上大苏锣,吹奏外江曲调(汉调)的叫苏锣鼓。这一组合形式过去常在元宵夜游花灯时演奏。又叫花灯锣鼓,锣鼓乐以其气魄雄伟、粗犷,音调高吭、明亮且声大传远而振奋人心。它常用于喜庆场面。属广场性、行进性音乐。


        弦乐 是以潮州头弦为领奏乐器的民间丝竹、弹拨乐合奏形式。除头弦外,有椰胡、提胡、小三弦、琵琶、秦琴、扬琴、小笛等,弦乐曲目十分丰富,除《寒鸦戏水》、《平沙落雁》等大套曲外,还有民间流行乐曲、牌子曲、小调,有时还奏外江曲调(汉调)。演奏曲目,不下一两百首。弦乐是潮州音乐各类品种中,流行最广,最具群众性,最普及的乐种。潮州大锣鼓,主要普及于潮安县;笛套流行于潮阳市;庙堂乐只作仪式音乐用于道场;汉乐建国曲主要活动圈子在于上层的官商士绅。只有弦乐,流行于潮汕各县,不论城市、农村各方人等都参与,一年四季,活动经常,它役有锣鼓乐、庙堂乐被作为仪式音乐的许多规定性,队伍可大可小,人员可多可少,组合形式灵活多样,有更多的自我娛乐性质。而且还常常作为潮州戏的伴乐。可见共覆盖面之广。潮州音乐广义指民间各类器乐演奏,而狭义的潮州音乐,通常是指这一类。


        笛套古乐 以笙、箫、管、笛为主奏乐器,以两支28节大节笛领奏,奏的是结构完整的套曲,故名笛套,它流行于潮阳市,又名潮阳笛套。代表曲目有《四大景》、《八仙欢宴》、《灯楼》等,曲调古朴、典雅、悠慢、传说是宋、明两朝宫廷音乐的遗响。


        庙堂乐 是佛堂、庵寺、民间善社“功德班“的法事音乐,它不包括憎尼、经师的声乐,单指脱离唱腔的器乐演奏和伴奏的过场音乐。有禅和、香花两个流派,曲调十分丰富。


        外江乐(汉调) 指清咸丰年间从安徽、湖南一带流入潮汕地区的外江戏伴奏音乐。外江戏后被误认为来自武汉,抗战后就有汉剧、汉乐、汉调之称。外江戏入潮之后,先活动于潮汕平原地区,后渐次扩展到山区和客家地区。它的《小桃红》、《南、北正宫》、《小梁州》、《迎仙客》等乐曲,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仍演奏不衰。在潮汕地区,有纯粹演奏外江曲调的乐社,仍称它为外江或汉乐。有用潮乐定调和组合形式演奏带有潮味的外江曲调,被称为汉调。而被传播至客家地区的外江乐,则被特別优待,解放后升格称为客家音乐。


        潮州的唢呐牌子、笛套、外江(汉调)统用工尺谱。只有弦乐(包括筝乐)用二四谱。工尺谱用湖广一带的普通话,即所谓正字音唱念,带有外传的明显痕迹。二四谱则用地方方言念渎,这种谱只在与潮汕接壤且与潮汕同一语系的诏安等地有零星发现,其它地区以至史料文物均未发现。可见是本地或者是很久就扎根在本地的古弦筝乐谱。


        二三四谱(简称二四谱)在潮汕地区,除作为潮州音乐的丝弦乐谱外,还广泛用于地方戏曲。潮乐中的“轻三六”、“重三六”、“轻三重六”、“活五”等调以及潮剧的轻、重、活、反(反线)诸唱腔的命名多同源于二四谱。潮剧的领奏乐器头弦,把定弦5(s01)1(do)叫二四,同样是二四谱的叫法。以往潮剧艺人教唱,也以—二四谱念过门。

        

        二四谱以二三四五七八作唱名,相当于简谱的(1a)和(si),同用“三”作记号;3(mi)和4(fa)同用“六”作标记,乐曲如注明“轻三六”(轻六),三六是 3;标明“重三六”(轻六),三六就是 4;注明“轻三重六”,就是7 4;标明“活三五”(活五),三五两音(即6 2)就要作特殊滑音处理。拉弦乐器要在这两个音的位置上来回滑动,“活”就是这个意思。轻、重、活是奏法的提示和涵义。三、五、六是唱名。


        用潮州方言唱念的二三四谱,字面简单,排列顺序,易上口,易记忆。二三四五六潮音为zī、sān (鼻化)sī、ngou,làn。这几个音,没有一个是闭口的,且都靠近硬口盖,位置较集中统一,音乐性强。音的转化,圆融自然,唱起来特别顺畅。最有地方特色的潮州“活五”调,如用工尺谱,就有点估屈聱牙,用二四谱念就特别有韵味。正因为如此,许多艺人现在仍然保持这个念读习惯。


        二四谱原先是筝谱还是弦谱?至今未有定论。它是五声音阶乐谱,从音位排列到乐谱标记符号看,由筝谱扩展应用到弦谱的可能性较大。二三四五六符合筝的五声音阶弦序排列。而拉弦乐器只有两根线,用它来解释说不清楚。再说,拉弦乐器只有用指位改变弦的长度才能改变音的高低,照原音位重按轻按都是那个音。筝的情况就不同,它的线是架在弦码上的,弹奏时,重按和轻按有时可相差二至三度音。二四谱中的“轻三六”(轻六)“重三六”(重六)“活三五”(活五)诸调,只有筝才解释得明白。


        民间音乐同民间文学一样,口传的多,写定的少,许多美妙的东西,都保存在艺人口里,一些古谱只记些主音,实则只是个提纲。有些减字指谱,艺人还造了些特别的简化宇,那些符号,局外人看了会认为是“天书”。


        二四谱记谱极简单,它只有五个基本音,记录五声音阶的还勉强可以,记七声的就麻烦了,所以才得借助“轻三”、“重六”、“活五”等文字来提示。多数乐曲只记板(强拍),不记眼(弱拍),高低八度音记不清楚。如果没有艺人口授就很难掌握。有个笑话,说一位秀才路上抬到一张弦谱,一看念成:“二三丈,七八尺”。结果拿去送还绸缎铺。连秀才都看不懂的二四谱,由于记谱的不完善,后来就少人学,渐渐被工尺谱所取代。


        乐府杂录小有一段故事,说唐明皇喜欢音乐,一次叫乐工黄幡绰给它记谱。黄画了一只耳朵献上去。意思是说,音乐靠耳朵,不靠记录。我们不去议论给皇帝开玩笑有什么危险,也不去评介黄幡绰的立论是不是片面。但从古乐谱记谱比较简单化这一近似情况看,倒说明二四谱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谱式。


        二四谱为什么从“二”字排起而不从“一”字开始?这问题一直引起一些专家的兴趣和论争。有人认为它来自古琴;说古琴首弦不弹,故从第二开始。古琴用的是减字谱,而且七根弦都弹,谓首弦不弹此说不确。有人认为它是筝的线序符号,从“二”字开始是由于历代的筝不断加弦所致。说唐代是十二弦,后代才逐渐增加。加弦可从上面加,也可从下面加,如从上面再加一弦,原来的第一就成为第二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二四谱不从“一”字开始,我认为是与潮汕方言的语音有关。乐曲是既要表达情感又要阐明意义,要表达情感,音就要美,要阐明意义,概念就得清楚。上面说过,二四谱是用潮州方言念读的。潮州话“一”与“泽”同音(zei,鼻化)是仄声,这个字不单缺乏旋律性,几乎连音都发不出来,这怎能当上“代表“呢?“一”如读正字音,又与工尺谱的“乙”同。与二四谱中的“重三”混淆起来。这尤如潮音的“白蚁”和“白瓦”,看起来两样,唱起来就不知是前者还是后者了。概念不清是“一”字不能入选的主要原因。有人说,“一”不能入选,不在话下,为什么要用“二”开始?这就很难说。不是一切以数序、词序作音名、唱名的乐谱,都得从“一”开始。西洋的CDEFGAB,不是从第三开始吗?二四谱通过字面简单的数字顺序排列作唱名,达到易上口易记忆的效 果。至于选择哪几字合适,用哪开始适当。前面说过,用潮音唱念的“二三四五六”诸音,不单字面清楚,几个音都集中靠近硬口盖,位置统一,转换圆融流畅,且富有音乐性,其它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前代艺人从多次实践中,选取这一组数序作音名,或许也是优选的结果吧。


        从二四谱用潮州话念读,使人又联想起潮州方言与古代汉语的关系。


        清代语言学大师钱大昕、段玉裁、章太炎等根据古代有半韵的文字研究古音。认为古多舌头音、双唇音和半鼻音;有古读舌头,今读舌上;古读重唇,今读轻唇的显著特点。潮州方言就保存有许多古汉语和古汉语的结构形式。如茶、绸、陈、亭等,别地读舌面音,潮汕就读舌尖音。茶读dé绸读diu。陈为dang,亭为deing,再如“新妇”,潮音为sing bu,富读布(bǔ),饭读本音(buáng),都用重唇。古韵“歌、寒对转”。这在别处找不到的例证,只有潮州音“歌”和“寒”才同韵。歌音如gūo(鼻化)皆入麻韵。柳宗元的游黄溪记有:“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潮州人数鱼也是以尾计算。现在还是如此,说二三尾鱼,不说二三条鱼。潮汕把“漂亮”称为“雅”,漂亮的女人叫雅姿娘。驼背叫龟(佝)腰,公牛叫牛牯,有势头叫翘楚。这些在诗经和诸子文章中见到的古语,仍是当今潮汕人的日常用语。古汉语中有许多倒装句式,潮州话中同样有许多语词是倒转过来的。如母鸡叫鸡母,台风叫风台,日历叫历日……凡此等等,俯拾皆是。日本的文字最先是从中国传去的。日文“新闻”二字至今仍与潮州语同音。 这也算是潮州方言中保存古汉语的一个旁证。


        潮州古属闽粤,秦属南海郡,隋始称潮州。据史书记载,秦时曾发兵五十万屯南岭,当时有个叫史禄的将领,把家属留寓潮州。可见,秦时潮州就已有秦兵的后裔了。秦汉以前的中国,东北面是胡,西南面是越。聚居中原的汉族统治者,向来采取对东北防卫,对西南开发的政策。秦始皇虽筑了万里长城,但胡人仍屡屡进犯,迫汉族南撤。宋、明两朝败亡,都到了潮州为终点。在漫长的斗争岁月里,中原古文化(包括音乐、语言文化等)自然会随着战乱而南移。潮州北靠五岭,南面大海。海禁未开之前,交通闭塞,长期与外界隔绝,这特定的地理环境,就使积聚在这里的中原文化少受到外来渗透,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礼失求诸野”。从上述大量情况看,用保存有古汉语特点的潮州方言念读二三四谱,说它是由于战乱而传入和保存在潮汕地区的古乐谱,这一可能性是存在的。是否如此,还有待于音乐史家,考古学家们的进一步探索和印证。相信,对二四谱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寻找到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些脚印。

 

        请欣赏:《谈筝论道第23期曲单》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23期导读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