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53期原文

《河南风情组曲》曹东扶编曲 曹永安李汴整理 曹杨编配 

曹永安李汴曹杨陈希垚演奏(香港大会堂) 


怀念父亲曹东扶

——纪念我亲爱的父亲曹东扶先生辞世50周年

李汴

   

        父亲离去已整整50年,可我觉得他始终在身边——电视里、舞台上、考级、赛场、QQ、百度,父亲独具特色之乐曲耳畔常响、袅袅绕梁;平日教学及弹奏父亲的作品犹如同他聊天,心中洒满阳光......


        我的父亲曹东扶一生从事民族器乐演奏与教学工作,父亲是河南筝派的奠基人,不仅如此,他还自成一派,创立了“曹派筝”,成为我国筝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曹东扶先生对民族音乐之钟爱,可说几近痴迷。听母亲尹士瑞说,解放前父亲搞音乐虽属业余,可他对自己与学生的要求却比专业还专业。常常弹奏演唱深夜而归,却还为推敲一半句词、曲而夜半不寐。一次一位学生因屡屡打板不按节奏,父亲说他不长记性,居然给人家两捶。由于这样的“严格训练”,曹东扶先生得以带领他的弟子们,在1953年的全国民间艺术会演中一路夺魁,父亲的筝、琵琶独奏荣获了河南省及中南局汇演一等奖。曹东扶先生精湛的技艺使音乐界为之轰动,1953年5月应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邀请,曹东扶先生及弟子、曲友到北京录音与整理曲谱,出版了《河南曲子板头曲选》。(图1、 图2)

 

 图1《河南板头曲选》          


图2  1953年5月曹东扶先生(右2演奏软弓京胡者)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整理,及弟子(左1-4)、曲友应中央音乐学院爱华誊写油印社1955年7月出版,民族音乐研究所邀请,到北京录音时拍摄。(该图片摘自《高山流水润中原 - 曹东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册》)


        通常人们尊称我父亲为“一代宗师”“古筝泰斗”“曲子圣人”,那是因为曹东扶先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他把几十首处于“大调曲子”附属地位的、近乎原始状态的“河南板头曲”,改编、发展成了血肉丰满、精雕细刻的艺术精品,从此,“河南板头曲”成为了独立的器乐曲,自立于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之林。例如,筝独奏曲《高山流水》 《苏武思乡》 《和番》 《落院》等等。他还创作、改编了不少古筝新作品,代表作有《闹元宵》 《刘海与胡秀英》 《变体孟姜女》等等,都成为了筝界公认的经典作品。


        曹东扶先生创造了许多别具特色的演奏技法,比如:带有强劲音头的“摇指”,凄切的“小颤音”,情感激越的“大颤音”,有力的“踢指”、“速滑音”,韵味无穷的“揉弹间奏”等等,这些独创的技巧,对于父亲形成他自己的风格与流派有着重要的作用。曹东扶先生在演唱“河南大调曲”方面,也做了同样的工作,他对100多首“大调曲牌”进行加工、修改,使“大调曲子”在唱腔、过门等方面达到统一与规范,同时又吸收了其它曲种的唱腔和音乐,使之更为丰富多彩。由此,他所创立的“曹派筝”与“曹派大调曲子”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广泛得到公认,成为大家争相传唱、学习的范本。


        曹东扶先生在琵琶、三弦、软弓京胡的演奏方面均有高深造诣。经他重新创作、编曲并用琵琶演奏的《高山流水》 《寒鹊争梅》、用三弦演奏的《打雁》 《思情》等等都是弹拨乐的精品。尤其是由他编曲的琵琶独奏曲《高山流水》已经成为了曹东扶先生的传世之作。曹东扶先生的许多作品今天仍然是音乐院校学生们的必弹曲目,这些作品在电视里,在国内、国际的民乐大赛中,在全国各地的考级场地,以及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常演不衰,现在人们甚至可以打开QQ、百度,欣赏到曹东扶先生更多的音乐作品。


        曹东扶先生的演奏风格深沉内在,激越苍劲,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以及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他对乐曲的处理极为细腻、深刻,他的演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曹东扶先生的演唱风格激昂高亢,大气磅礴,刻画人物性格鲜明、立体,感人至深。


        现在讲讲我父亲另一个大贡献。曹东扶先生是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拓荒者之一,他与同僚开创并建立了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创始人之一。曹东扶先生曾在河南、天津、北京、四川等多所音乐院校垦荒躬耕广植桃李,为了祖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倾尽毕生心血。是他第一个把河南筝,把“曹派筝”带入到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成为该院民乐系的奠基者之一。


        当年中央音乐学院两次派人到河南,与我父亲工作的河南艺术学院进行了艰苦的商谈,终于在1956年将曹东扶先生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我父亲和同时期到来的林石城、吴景略、丁铛等几位先生组建起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自此,中央音乐学院正式开设了古筝专业。1958年,曹东扶先生将他编曲的22首河南板头曲古筝独奏曲谱连同他创作的《闹元宵》《刘海与胡秀英》等6首古筝作品,加上乐曲解释等等,整理编著油印出版了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本古筝专业教材——《古筝曲集》 曹东扶编。(图3)

    

   

 图3    《古筝曲集》 曹东扶编        

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本古筝教材,该院1958年油印出版       

     (该曲集由曹永安提供)


        曹东扶先生非常珍惜国家为他提供的机会,在教学中,他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记得刚到天津时我父亲需要过河上班,那时家里没有表,父亲惟恐迟到耽误学生,常常一大早就出发。居然有一天父亲竟半夜跑到河边去等摆渡船,一时被大家传为笑谈。中央音乐学院搬到北京后,一次不慎我父亲脚踝骨折,在医院没住几天他居然跟医生商量想让学生们到医院来上课,那自然是不行的,我父亲就坚决要求出院,有好长一段时间他都是裹着石膏架着双拐坚持着给学生们上课,我的师哥师姐们都非常感动。


        在招生方面,每年为多收一个古筝学生,我父亲能不厌其烦地再三去奔波游说。当年父亲推荐史兆元与何宝泉来考音乐学院时,史兆元超岁数了,何宝泉年龄不够,曹东扶先生三番五次到系里、院里争取,终于把他俩招进了音乐学院。平日里父亲只要听说钢琴系声乐系不管哪个系的某某人学不走,将被学校劝其退学,他会马上跑去把人揽过来,并对系里保证一定把学生教出来,而且从未食言过。


        由于曹东扶先生的倾力付出,他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是:


        李婉芬、何宝泉、史兆元、刘巧君、尹其颖、吕殿生、李洪安、焦金海、林坚、何成育、邱大成、张安娜、黄凤仙、龙德君、娄方、曾葆萃、陈安华、丁伯苓等等,曹东扶先生培养的这一大批优秀弟子遍布全国各地,他们都成为了筝界的专家、教授,大家齐心合力,共同为我国的古筝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还有曹正、赵玉斋、高自成、肖剑声、刘德海、王范地等许多民乐大家,当年也都慕名前去跟曹东扶先生学习过。(图4)曹东扶先生除了教专业学生,他教的业余学生更是不计其数,甚至在文革时期,他身患绝症并被迫害送回原籍,还为家乡培养出了最后一拨弟子。

图4   1954年曹东扶先生(左1)与专程前来学习的曹正先生(右1)摄于河南开封。后为曹东扶先生的古筝学生丁伯苓。是年曹东扶先生任教于开封师范专科学校。(该图片摘自《高山流水润中原 - 曹东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册》)


        在创作古筝新作品方面,曹东扶先生不仅亲力亲为以身作则,还大力支持、鼓励学生们搞创作,他总对学生说:“我不要你们给我买吃的穿的,我只希望你们多写新作品,而且最好在第一时间就将作品寄给我,这比让我吃啥喝啥都高兴。”当六十年代初学生尹其颖把改编的《瑶族舞曲》 《晚会》谱子寄来后,我父亲热情地表扬了他,尤其夸奖尹其颖在 《晚会》一曲中发明的“快速分指奏法”好,因为运用这种手法一下提高了古筝的弹奏速度,而且使得古筝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旋律也好弹了,父亲夸赞尹其颖对古筝做出了大贡献。果然后来这种手法被大家广泛借用,现在的筝曲中用的就更多了。当时曹东扶先生还高兴地把《晚会》这首曲子收录在他编写的、四川音乐学院历史上第一本古筝教材《古筝曲集》中(1961年3月四川音乐学院油印出版)。(图5)只是我父亲在表扬尹其颖的同时也指出了乐曲的不足,他说《晚会》中左手的揉按滑颤用得太少了,应该再多加些。我父亲始终坚持的理念是:“‘揉按滑颤’是筝的特长特色,是筝最具魅力的地方,创作乐曲中一定要把筝的韵味体现出来,不能光是一味追求快,否则就与竖琴、扬琴没什么区别了。”父亲的理念在当下仍不过时。

图5  《古筝曲集》   曹东扶编    四川音乐学院第一本古筝教材,该院1961年3月油印出版 (该曲集由曹永安提供)      

 

        曹东扶先生还是一位倍受国外音乐界敬重的文化使者。他曾经多次向苏联、朝鲜、日本、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音乐家介绍、演奏、传授“曹派筝”。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曹派”筝乐不仅传遍全国,而且从国内走向了世界。 1959年曹东扶先生与来访的捷克音乐家在中央音乐学院现在的王府音乐厅联欢演出后,布拉格音乐学院的竖琴教授玛利亚对东扶先生创作并演奏的《闹元宵》非常感兴趣,当时就请我父亲教她在竖琴上弹奏此曲,父亲还把刚出版的《闹元宵》唱片与曲谱送给了她。回国后这位竖琴家给我父亲来信说:《闹元宵》不仅已成为她演出的必弹曲目,她还教给了许多本国与外国的留学生。玛利亚教授随信寄来了她在本国演奏《闹元宵》时的剧照,同时也表示希望能得到父亲以及家人的照片,为此,父亲专门去拍了张演奏照,连同我和哥哥的合影一同寄给了玛利亚教授,成就了两国音乐家艺术交流的一段佳话。(图6、图7、图8)

图6   1960年布拉格音乐学院的玛利亚教授将她在本国演奏《闹元宵》时的剧照寄赠与曹东扶先生留念(该图片摘自《高山流水润中原 - 曹东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册》)

 

图7  1960年曹东扶先生专程拍摄此演奏照


连同儿子曹永安与女儿李汴的合影(图8)一起回赠给布拉格音乐学院的玛利亚教授,成就了两国音乐家艺术交流的一段佳话。((图7摘自《高山流水润中原 - 曹东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册》,图8由李汴提供)

 

        由于父亲的直接影响与培养,我和哥哥都继承了他的艺术流派。1979年,我和胞兄曹永安一起,将父亲曹东扶先生编曲的《苏武思乡》 《陈杏元和番》等22首河南板头曲古筝独奏曲谱以及曹东扶先生创作的《闹元宵》 《刘海与胡秀英》等8首古筝独奏曲整理编辑成册,出版了《曹东扶筝曲集》,该书责编、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常树蓬同志告诉我们这是建国以来 ,继刘天华和阿炳曲集之后的第三本带有传记色彩的曲集,当时在音乐界引起了轰动。不久这本曲集又被国家作为优秀书籍,送往西德参加世界图书展,深获赞誉。此后20多年间,我和胞兄又编辑整理出曹东扶先生编曲的“河南曲牌筝独奏55首”,“板头合奏曲9首”,“古筝练习曲38首”,曹东扶先生编曲的《高山流水》 《寒鹊争梅》等“琵琶板头独奏曲21首”,曹东扶先生编曲的《打雁》 《思情》等“三弦板头独奏曲21首”,不断补充进1994年、2000年和2007年出版的《曹东扶筝曲集》三次修订本中,以此希望大家对曹东扶先生一生的创作、教学、研究和演奏艺术能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图9)

图9  1981年 - 2007年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曹东扶筝曲集》及三次修订本(图片由李汴提供)

 

        1998年我与胞兄曹永安、先生陈传容共同策划编辑出版《高山流水润中原——曹东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册》,已是筝界翘楚的众多曹东扶先生的弟子们纷纷寄来文章,以发自肺腑的语言表达对恩师曹东扶先生的无限爱戴、由衷的感恩以及无尽的思念,这种难得的师生情谊令我们深为感叹、感慨、 感动不已。(图10、图11)

    

图10  《高山流水润中原 - 曹东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册》

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编

《小演奏家》杂志社2000年出版 


图11  桃李满天下 - 曹东扶先生全国各地的学生们

(图片摘自《高山流水润中原 - 曹东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册》 )

 

        1981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我演奏的“曹派筝”黑胶唱片专辑。后来我与胞兄曹永安又多次应中国唱片社、香港雨果、台湾福茂等唱片公司邀请,合作录制出版了《古筝泰斗曹东扶筝曲集》《中国古筝大全·河南卷》《落院》等多张“曹派筝”专辑唱片、 盒带及光盘。(图12)

图12  中国唱片社、香港雨果、台湾福茂等唱片公司出版的曹永安 李汴演奏的曹派筝专辑唱片、 盒带及光盘。(图片由李汴提供)

 

        现在曹东扶先生的孙辈们也都在努力地继承着他的事业。2005年我与胞兄曹永安、侄子曹杨、儿子陈希垚应邀赴中国香港地区,在香港大会堂演奏了曹东扶先生作品专场音乐会;2018年11月我与胞兄曹永安、侄子曹杨、儿子陈希垚应中央音乐学院邀请参加了“纪念曹东扶先生诞辰120周年音乐会”,演奏了曹东扶先生的《闹元宵》《高山流水》《苏武思乡》《陈杏元和番》等古筝代表作中的精典作品。(图13)

图13  “纪念曹东扶先生诞辰120周年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2018年11月21日

(图片由李汴提供)


        多年来,我们大家在与曹东扶先生的大批优秀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们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曹派”古筝艺术在海内外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和越来越高的评价。1981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我选为“新中国优秀青年演奏家”之列,向世界介绍我的音乐历程以及我演奏的“曹派”筝曲——曹东扶先生的作品《闹元宵》和《苏武思乡》;1997年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中国民族音乐名家”节目采访时,作为“曹派”继承人的代表,我在长城上演奏了曹东扶先生创作的《变体孟姜女》;1999年中央电视台在《百年经典》节目中专题介绍了曹东扶先生的生平以及他创作的《闹元宵》。对曹东扶先生的评价,主持人曾这么讲:“……套用鲁迅的话应该说 他们是我们民族音乐的脊梁。”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曹派”筝乐的弘扬与推崇。


        记得父亲曹东扶先生临终的时候,正是“文革”中最黑暗时期。他在病床上还和我最后合奏了几首板头曲,并坚信“古筝艺术是不会消亡的,因为人民大众需要它,热爱它。古筝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 今天的现实,当是对曹东扶先生艺术信念的最好验证。愿“曹派筝”一代代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愿天国中的父亲看到这一切能够倍感欣慰........

 

 2020.8.12

李汴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曹东扶与他的子女们——纪念父亲逝世50周年                              

 

点击试听相关音频:谈筝论道第53期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53期导读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