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筝曲音乐专题 | 断肠人赴逆旅路,思归曲诉思乡情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交通越来越便捷,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发个愣的功夫,你已到达目的地。


从长安到蒙古,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只是一张票而已。可在大汉朝,昭君从长安到蒙古,她是如何思考的呢?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在当代,谁,又将出行当作一场修行呢?是游山玩水遍尝美食的快感,还是内心感召,思索人生的行者。



人生,是从一个未知到另一个未知的旅途,那旅途,是否又是另一个未知的人生,在这样的人生中,我们是在寻找,还是在逃避,是否只有在路上,才能得到答案。有过逃离俗世之路,寻找桃花源的想法吗?


在两千多年前的大汉,昭君是否也是想要逃离宫廷,去寻找自己的人生。她是否将远嫁蒙古,当作自己另一个未知人生的启程呢?远嫁匈奴,是逆旅,还是行者。


她不喜宫廷的贿赂勒索淹没了自己的美貌,不惧匈奴的恶劣环境担起了和平使者,她将自己当作行人,毅然决然走在了这条逆旅之上,但对于故国家乡的思念却分毫未减。


在北去途中,拨动琴弦,奏响离别之苦,引得南飞大雁动容,不再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便有了“落雁”之说;亦有《怨词》,“父兮母兮,道且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更有“南望 汉关,徒增怆结”。还有戏剧、音乐等等有关昭君的事迹流传。



在福建筝曲中就有一首《赛相思》,便是描述了昭君入宫多年未曾得宠,遂自请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在出塞途中自作《思归曲》一歌,“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虽传昭君自愿出嫁塞外,但做为汉人,离祖远嫁,哪有不动情,不思亲的呢。


福建筝曲《赛相思》,应是《塞相思》或《塞上思》之误。而对于“塞”之后为什么又为“赛”,或许有这种可能:


一、“塞”有出塞之意,意指昭君出塞;


二、“赛”是动词,有“胜过”之意。


那么前者“塞”只能表达昭君塞外之思,而后者“赛”有思念过之而无不及。也许在流传过程中,“出塞”离国之思,已不能够完全表达昭君思国、思家、念亲人的情感,故而有意将其升级为 《赛相思》。这样,比相思更相思,便是“胜过”之意。



此曲是“八闽筝团”团员朱若菱在福州“大学城·未来大师——福建筝曲专场音乐会”中演奏的曲目,由陈茂锦老师订谱并亲自传授。而陈茂锦老师在译谱时为了尊重原谱,未做改动,留给演奏者思考。


点击欣赏音频:福建筝曲《赛相思》

演奏:朱若菱


演员缓缓登台,追光灯下的她没有闪耀,倒是多了一种暗哑的优雅,像是孤独伴着眷恋,又很宁谧的感觉,这是内在指引的外在显化。



琴声响起,似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袭来,将那个站在时空之流,心境陷入空茫的你,拽出忧苦的泥沼,让你不再害怕这人世间山遥水远的旅途,能够对境而心不起。


乐曲凄婉回转,令人动容,伴随着黄沙滚滚,混杂着浓重的乡愁。演奏者用指尖上的律动,挥洒心中之思,断肠之情。


逃无可逃,遁无可遁,就算命里如此,也依然要将自己从庸常中拯救出来,看到世间万事万物的空相,在一个固定的单向维度不疾不徐地游走,不再执着这个物质世界,而是去体悟生命的真相,让心灵逐渐清明。


也许这就是昭君的内心,是昭君逃离的本意,是获得自由的途径,是掌握自己人生的开始。


作者:翁晓帅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