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王中山:“神仙”指法,独步筝坛


提起古筝,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衣袂飘飘、温婉柔情的女性形象。然而在专业演奏领域,古筝的领军人物之一王中山,是一位幽默风趣、富有亲和力的男士,只要有他在场,现场氛围总能变得轻松、有趣。一双看似胖乎乎的小手,却创新使用左右手轮指、弹轮、多指摇、左手摇指等古筝演奏技法,享有“筝坛圣手”“天下第一快手”之称。


已故前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指挥家朴东生曾发表文章评价王中山:王中山是近年来在筝界、民乐界乃至音乐界备受瞩目的人物,是一位将古筝演奏、教学、创作、社会活动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一战成名的“山中王”


王中山出生于河南南阳镇平县。河南是我国的曲艺大省,南阳又是曲艺之乡。河南筝的发源地就在南阳,当地自古习筝的氛围浓厚,而且筝和三弦、琵琶是当地大调曲子的主要伴奏乐器。“大调曲子曲词优美、文雅,那时候,当地人都以会唱大调曲子为荣。”王中山6岁时,喜欢听曲儿的父亲送他去学唱大调曲子,“那时,家附近就是林场,每天放学后我就去跟老师学唱,他唱一句、我学一句。”1974年,王中山开始正式学习古筝,在他的艺术道路上,郭振基、徐守中、李进三、李吉昌、贾洪玉等众多老师都给予他无私的帮助。


“小时候我比较皮,很少能够得到表扬,但每次演出后大家都为我鼓掌,这让我感觉很不一样。”王中山甚至记得自己8岁在县剧院里演出,演完后台下很多大人冲上台来拥抱他,“这件事对我影响挺大,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表演是这么有魅力的一件事情。”他跟着老师去参加当地的各类民间民俗活动,“那个年代,生活比较匮乏。平时吃不到什么,但去演出就有好吃的。所以就特别愿意学,想要把琴弹得更好。”几十年后,当王中山自己也成为老师开始教学时,他感受到当年学唱大调曲子对自己有很深的影响,“我们常说演奏要有歌唱性。我有多年行腔做韵的基础,这对后来的演奏帮助很大。”


1981年,12岁的王中山被南阳市选送到郑州参加省里的文艺汇演。在所有节目中,王中山自弹自唱的《二嫂买锄》获得了二等奖。几十年后,王中山的朋友在当年的《河南戏剧》杂志上,找到了王中山演奏时的照片,“上世纪80年代,能留下一张照片,真的是太珍贵了。”回到南阳后,他被南阳戏曲学校(现南阳艺术学校)破格招生,进入艺校学习,成为了当时学校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河南戏剧》杂志上的王中山演奏照


1986年艺校毕业后,王中山被分配到南阳曲剧团工作,同时他开始跟随赵曼琴老师学习古筝。因为有民间音乐的基础,和赵老师学习后,王中山很快就把技术上的欠缺补齐了。赵老师借鉴小提琴、钢琴的演奏方法,创出了快速指序技法,并改编有《金刚探红》《打虎上山》等作品。这年秋天,赵老师带着王中山一起参加了在扬州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古筝艺术交流会(业内简称为扬州筝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界的首次大聚会。在这次活动中,王中山左手戴四个义甲演奏了《打虎上山》,这种形式的演奏,不仅此前闻所未闻,也大大增加了古筝的表现力,引起巨大轰动。此后,古筝教育家曹正、古筝名家郭鹰见到他,都亲切地唤他“小老虎”。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正是1986年扬州筝会上王中山的一曲《打虎上山》,奠定了他作为“山中王”的地位。


“在我的人生中,赵老师对我的影响很深。如果没有他,我始终在弹民间曲目或其他创作筝曲,是他为我打开了眼界。让我知道,不仅河南南阳地区的人喜爱古筝,原来国内甚至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这么多热爱古筝、从事古筝演奏的人。”


同样是在这次活动上,王中山的演奏得到了中国音乐学院古筝教授李婉芬的关注,李老师给他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当时的他完全不敢想象,自己能去北京读书,“北京,那是《我爱北京天安门》那首歌里出现的地方,对我来说太遥不可及了。”


缘分、天分、勤奋缺一不可


1987年春天,王中山跟随南阳曲艺团去深圳演出。一天早上,王中山带着古筝到公园里练早功,一位长者在附近打太极拳。在听到王中山的演奏后,老人走过来问:“小伙子哪里人?你古筝弹得很不错啊。”老人递给王中山一张“硬纸片”,说如果有空可以和他联系。“当时团里的领导嘱咐我们,出门在外要谨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所以王中山接过“硬纸片”就收了起来,没当回事。


回到酒店后,王中山想起自己在扬州筝会上,认识了一位香港的古筝老师陈治国,陈治国曾说如果以后他有机会到广东,大家可以见上一面。王中山给陈治国发了电报,很快陈治国带着他的学生们赶来深圳看王中山演出。两人聊天时,王中山提起公园里发生的一幕,将“硬纸片”递给了陈治国,陈治国接过一看,激动万分:“这不是写着嘛,上海民族乐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何彬。”王中山这才知道,原来“硬纸片”叫名片,“我当时就想,他人明明在深圳,这上面又写着上海,不知道是真是假。”陈治国分析,何彬的女儿在深圳工作,何老师一定是来看女儿的。于是,王中山和陈治国一起去拜访了何彬。王中山现场演奏了很多河南作品,何彬听后很激动,当即表示可以调王中山到上海民族乐团。当然,他也可以考虑继续读书、上大学。何彬对王中山说:“你还不到20岁,应该重新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道路。”工作和读书,王中山没犹豫,他说:“我想读大学。”何彬拿起笔,为王中山给琵琶大师刘德海、板胡演奏家刘明源、琵琶教育家王范地分别写了推荐信,让王中山带着推荐信去北京。


1988年,王中山考进了中国音乐学院,师从李婉芬教授。李老师在学习上、生活上都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关爱,让他在北京感受到了如同家一样的温暖,也让王中山爱上了北京。四年后,王中山大学毕业,留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任教,到现在成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到明年秋天,王中山就将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整30年了。以前,王中山经常说,想要学好古筝,要有天分、勤奋、缘分。现在的王中山觉得,“如果让我重新将三者进行排序,我会说缘分、天分、勤奋,而且缺一不可。”


王中山读大学时,中国音乐学院的校址在恭王府里,当时的什刹海远不像现在这样商业,风景如画,到处都是浓郁的文化气息。从本科到毕业留校工作,王中山在恭王府里学习、工作了15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如数家珍。后来,回忆起那段时光,王中山写下了作品《晓雾》,采用了老北京的音调,中间一段用古筝模仿三弦,极富韵味。这首作品也成为如今古筝学习者的必学曲目之一。今年,《晓雾》还列入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必选曲目。


蕴含东方智慧的古筝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在王中山还在艺校学习时就开始尝试自己创作。由他改编的《彝族舞曲》,用三个手指长摇弹出和声,在他之前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尝试。“我看过用吉他演奏《彝族舞曲》,其中运用到了轮指。我想其他乐器在演奏《彝族舞曲》时都很丰富,为什么只有古筝是单线条的音乐呢?我想象着云海绵绵的景色,整个彝族的山寨回荡着音乐。于是就尝试用两个手指摇,有点二声部的效果,就再练。练到稳定了,又觉得情绪不够饱满,就再加一个手指。”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见人之所不能见,想人之所不能想,才能异军突起。经过将近一年的练习,王中山掌握了轮指技巧,使《彝族舞曲》成为了后来大家听到并喜爱、广为流传的版本。而他在改编这个作品时,还不到20岁。


但直至今天,王中山也觉得自己称不上是作曲,只是出于对古筝的热爱以及对于古筝演奏手法的熟悉,用自己的音乐积淀,由内而外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他看来,中国器乐想要有更多好作品,国乐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在依托作曲家的创作外,演奏者本身也应该尝试写作品,“因为演奏者比作曲家更了解手里的乐器,了解还有哪些技术没有在作品中展示过,了解这个乐器还有哪些可能性,庞大的演奏者群体是这个乐器创作的生力军。”


2019年8月18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在珠海举行了“万人古筝”活动,王中山带领一万人共同演奏《彩云追月》《我的祖国》。当天最小的演奏者只有6岁,年龄最大的演奏者超过70岁。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当场宣布,演奏成功创下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扩大古筝的社会影响力。在中华文化视野下,古筝可以作为国人形象代言人,让外国人看到我们优秀的器乐文化。”


今年11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上,王中山作为中国音协古筝学会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长,在致开场词时说道:古筝是惟一一个输出型的世界性乐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古筝有不同的名字,但在蒙古、韩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越南等深受中华文化圈影响的国家,这件乐器都是国乐的代表。在国内,古筝是目前惟一一个拥有千万量级从业者的乐器。近几年,仅中国音乐学院古筝考级,每年参与考级的人数就在70万人左右。但与中国14亿人口数量相比,古筝仍有很大的市场可待开发。


对于古筝的未来,王中山认为,“古筝要走自己独特的道路,不存在要与世界接轨的问题。古筝是一件具有东方智慧的乐器,它的音多,一弦多音、一音多韵,拥有无穷的变化。这其中的妙处,西方人确实很难理解,就如同中国的语言、文字一样,是一种独特的韵味。古筝温润、含蓄、内敛,如和田玉的质地,但外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喜欢这种石头,他们更喜欢闪耀的钻石。非要争出玉和钻石,哪个更美、更有价值是没有意义的。无论是古筝,还是国乐,都要自信地走自己的路:让筝乐以及它所蕴含的中国哲学,在国内推而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




(新闻来源:音乐周报)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