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山:点缀品不能称风

  因为我在中国音乐学院教学,所以市面上出现的各种涉及民乐特别是古筝的作品我都拿来分析过。像周杰伦、林俊杰这些流行歌手,他们在音乐里所用的古筝音色大多都是用来自西方的迷笛设备(MIDI)做出来的。实际上整个流行音乐都是在学习西方,一直以与西方接轨作为很荣耀的事。他们本身也没把自己的音乐作为中国音乐对待,所以才会提出“中国风”的概念。
  

广义上的中国风概念其实不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也不是港台特有的。当年的崔健就用了刘元的唢呐、王勇的古筝,现在谢天笑、窦唯也都用古筝在演出。我对这些音乐人的看法是,他们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身上有那种传统的血液,不少人还都学过民乐。但他们玩儿的是流行音乐,在过了模仿阶段之后,肯定发现流行音乐怎么玩儿都是干不过西方的,所以会很自然地加入中国元素进来,以标明他们的中国特点。
  

而对于中国台湾、新加坡这些地方的歌手的作品,他们用的元素跟内地音乐人没什么区别。基本上是民乐的传统段落“移动”到他们的作品里而已。这种使用是值得肯定的,但充其量只是放了一点符号、起点缀作用,称不起“风”。如果仅仅因为在作品里加入了一两件中国乐器,就叫做“中国风”就太大了。
  

从整体来看,中国风所指的这些歌手都还很年轻,他们对中国文化谈不上很深的了解,他们在创作中只是借用了民乐乐器的音色,而不是内心有什么使命感;他们只是沾了中国民乐的光,而不是帮中国民乐弘扬什么。中国音乐有它自有的发展轨道。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被世界承认,中国音乐也会慢慢被世界了解和承认,这是大势所趋。
  

当然,现在很多领域都在尝试融合,以开发出新的事物。古筝音乐也不应该板着面孔、正襟危坐,只给一部分人弹琴。这些流行歌手可以通过对民乐的借用,让喝咖啡的、跳街舞的通过流行音乐喜欢上民乐的音色,这也算好事。但如果说想要靠他们借“中国风”兴起什么文化潮,那就很滑稽了。
  

如果庞龙唱《菊花台》,大家会骂死他;但如果周杰伦唱《两只蝴蝶》那就是另外一个意思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好多港台流行歌曲都是很中国的东西,有很明显的中国概念。但那时候就没有“中国风”的提法。如果说我们中国的文化是黄颜色的,那么这个时间段内我们环境里大部分颜色都是黄的。后来,外来文化入侵,我们周围的环境忽然变成蓝色的了,而且很多人都觉得蓝色才是我们应该发展的方向。就这样过了很多年,到现在突然有一天蓝背景下又显出一点儿黄颜色来,特别扎眼,大家就觉得“哎呀,这东西太好了!”其实呢?大家都忘了自己本来就是黄颜色的。这是一种文化空虚的表现。
  

你如果听邓丽君所有的歌,除了翻唱日本歌的那些,剩下的都是江南小调这种中国元素。当年也没人说她怎么怎么着,为什么今天拿出来强调“中国风”?这就是当有些东西快没的时候,大家才觉得重要。流行音乐发展到今天,香港、台湾对外来文化吸收的那些营养已经快耗干净了,而中国内地必须对港台文化中一些负面的东西迎头痛击,不能任由它们污染下去。
  

还有,我们历来就不缺乏崇洋媚外。一个东西好不好,很多时候都要由“外面”来证明。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周杰伦唱刀郎的歌,没人会觉得不好,但因为刀郎是我们本土的歌手,大家就会说他太土。如果庞龙唱了《菊花台》、《千里之外》大家会骂死他,但如果周杰伦唱《两只蝴蝶》,那就是另外一个意思了……实际上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但在大家心里作祟的是什么呢?是“哪个地方的人”。
  

崔健早在《假行僧》里就用了贵州民歌,郑钧在《第三只眼》里用了西藏和广西侗族民歌,当时都没什么反响。但当林俊杰唱了《曹操》、周杰伦唱了《菊花台》,大家就觉得“中国风”太好了,大家就看不出他们是做别的做不出来了,才靠这个概念弄出一些东西。
  

实际上用不用古筝这种乐器只是种形式,形式在音乐中历来就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发明“中国风”这个词的人一定没什么文化,因为越没文化就越会标榜一些东西,这就像一对没文化的两口子,他们给孩子起名,要么就起最傻的“铁蛋”之类的名,要么就找一个字典上都查不到的字,哪儿不行补哪儿呗!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