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27期原文

略谈秦筝的以韵补声

作者:高哲睿


        筝,这件古老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奏由传统的右手弹拔发声,左手按音生韵发展到双手同弹,两部配合,表演手法丰富多采,舞台形象生动活泼。时至今日,这一植根于人民大众的民族古乐器仍富有强大的生命力。


        筝为何历二千多年而不衰?如何使这一奇葩在中国音乐的百花园中更绚丽多姿呢?我认为,应该对筝这一乐器的特点加以研讨,统一认识,沿着正确路向,使筝艺能在保留固有技法特点的基础上得到创新与发展,这也是笔者草拟此文的目的所在。


        (一)、秦筝的特点与以韵补声

        筝的特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在于其演奏中倚重的左手按音技巧的运用及由此产生的特有韵味。筝乐风韵独特,个性鲜明,奠定了其在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是其它固定(或半固定)音阶乐器所不能取代的。


        什么叫以韵补声呢?筝是半固定音阶乐器,它以五声音阶定弦。“4”、“7”两音是通过在“3”、“6”两弦上的按抑,由右手弹弦取得的。除了“4”、“7”两个必然按音外,又有“寄弦按音”,还有“吟”、“揉”、“滑”、“波”等按音效果的运用,以右手弹弦,取得各弦的本音,此为“声”;通过左手的按抑加以变化,使弦音袅袅,不绝如缕,这种经过文饰的音,“韵”之谓也。这种充分使用按抑取韵,显示筝的特点,增强筝的表现力的左手技法称之为“以韵补声”。


        (二)、以韵补声在秦筝演奏的具体效应

        1、以韵补声的不同运用,是各流派曲子风格、韵味有所不同的秘密所在。

        我们知道,音乐与语言密切相关。有人说音乐是语言的艺术加工,这一说法,虽然过于夸张,但它与语言的密切关系,是难以否认的。中国语言,单音孤立,每句话,每个旋律的各个音有它自然衔接的地方,中国古诗的吟哦,就是通过这种自然衔接唱出来的。声与声之间高低起伏的变化,就是“腔”;通过乐器表达称之为“韵”。各地语音声调的差异,派生不同的腔韵。如河南语言高亢而突降,其筝曲每有突出的上下滑音;潮筝突出细腻婉转的揉按,与潮州语言曲折多变的语音特点吻合。故聆听筝的曲调,便能听出各自的地方特点。


        2、以韵补声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筝的按音是通过吟、操、滑、按以表达感情的。在此基础上,由于感情发展的需要,又派生出揉滑、揉吟、上下滑等复合按音手法。不但如此,有时同一手法,因表达感情各异,手法运用也截然不同。如同一揉滑按法,《寒戏水》目的在于表现诙谐的感情,故用跌宕夸张的揉滑法;《黄鹂词》在于表达怀念的感情,则以细腻徐缓的揉滑法。《平沙落雁》多用跌宕的按滑法,《寒鸦戏水》则用诙谐夸张的按滑法,前者表现跌宕起伏的意境,后者表现诙谐活泼的场面,这是因所表达感情不同而进行按音处理的。


        3、以韵补声是潮筝四个调性与五声音阶变调的不同分野

        潮筝有轻三六(简称轻六)、重三六、(简称重六)活五、轻三重六四个调性,它是按原调弹奏的。其实这些调性也属于五声音阶的变调,不过原调变调与五声音阶变调有不同之处,主要是各调使用按音变化幅度各有不同罢了。例如活五调的“7”、“#2”按音以揉、揉滑、吟、波音结合的。“7”“# 2”两音务必互相照应。(传统称之为“活五(#2)怨三”)


        重六调是以揉法为基础的,它的音韵变化比之活五调较为稳定。活五调善于表达凄怨和婉的情感,重六调善于表达缠绵庄重的意境。


        如果以重六调(“4”、“7”)按法去按活五调的“#2”“7”便是重“尺”( #2)而非活五。


        轻六调基本是五声音阶乐调,有时亦配以“4”、“7”二音,但非主音,在按法上用“死按”,至于乐曲的进行需要揉化,则“3”“4”、“5”和“6”、“7”、“1”的中可用“3”“4”、“5”和“6”、“7”、“1”的合音,但基本的“3”、“6”是不变的。而轻三重六,则在轻六与重六之间。限于篇幅,余不多赘。


        综上不难看出,左手按音技巧的运用在秦筝演奏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如果把右手弹弦喻为“绿叶”,那么左手按音应是“红花”,故俗有“三分弹、七分按”之说。诚然,受时代、器械、指法的诸多限制,传统的表演有一定的局限性。有鉴于此,五十年代末期至今,筝界同仁对筝器制作的一系列改革;演奏方面,吸收多种乐器的表演手法加以综合运用,发展了双手同弹,两部配合等演奏技巧。藉以丰富筝的表现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亦有的脱离筝固有的特点,过分强调双手同弹的效果,把左手按音淡化了,甚者哗众取宠,片面追求声音的繁复,在乐曲进行中把左手弦段没有音阶部分乱作刮奏,嗓音与筝曲夹杂,旋律混化不明,这是筝乐发展的误区!如此表演,筝的韵味毫无,技法特点安在?


        我认为,要使秦筝健康地发展,应以继承为先,着重研究秦筝各流派的不同音韵,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再则在以韵补声的前提下,本着技术为乐曲服务的原则,充实能增强筝表演力的新技法,这样的创新,源于传统,高于传统,韵味依然,是永远不会被钢琴等固定音阶乐器取代的。


        (高百坚 整理 吴诗立校)


        请欣赏:谈筝论道第27期曲单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27期导读




评论2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