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立说要尊重历史 实事求是》(作者:高百坚)

《塞上曲》演奏:邵敬群


《塞上曲》以潮州音乐重六调为基调,描述了王昭君出塞时的悲壮情景。


邵敬群筝文摘录:“《塞上曲》是徐滌生老师继《春涧流泉》后创作的又一力作。作于1962年秋冬季节,地点:汕头市音乐曲艺团(汕头市内马路),记谱:杨秀明。1998年,我在新加坡,回忆、整理定型。由于历史的缘故,这首曲子一直未能公开发表,2008年4月我曾应邀曾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公开演奏过,受到热烈欢迎。”


朋友发给我几张截图,询问对《韩江丝竹》书中的一些表述和观点的看法。兹摘录《韩江丝竹》的部分文字,结合我手头的一些文字资料,浅析于下:


【《韩江丝竹》一书中的乐曲说明】


《塞上曲》由徐涤生老师创作于1960年,曲子描述昭君出塞时的一种悲愤无奈的思绪。此曲运用了重六调加活五调的元素。曲中展现了一个“马上琵琶和泪弹”的情景,加上马蹄声、风雪声,如诉如泣。曲终意未尽……


在创作手法上,徐老师更是加入了琵琶的演奏手法,比如四指轮奏,大拇指悬空摇指等技法。 此曲由郑诗敏先生于1964年左右记谱。但由于徐涤生老师本人在此之后仍在不断修改此曲,不断完善该曲,希望达到尽善尽美的曲谱。但是后来却因1965年乐团人员变动的缘故,徐先生不得不回到海山老家,因此此曲最终没有正式出版。


综上,有必要梳理一下关于《塞上曲》的创作过程和相关的人与事。


疑问一:有关《塞上曲》的四个问题


一、创作时间和记谱


《塞上曲》是徐滌生先生继《春涧流泉》(酝酿于1958年,完成于1961年,郑诗敏记谱)之后的又一力作。作于1962年秋冬季节,地点:汕头市音乐曲艺团(汕头市内马路),记谱:杨秀明。该曲以潮州音乐重六调为基调,描述了王昭君出塞时的悲壮情景。旋律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弹奏风格独特,极富张力,情景交融贴切,恰到好处。乐曲在讴歌民族大义的同时,若隐若现地表现了徐先生怀才不遇,枉遭迫害的复杂心情。


笔者认为:徐先生于1961年完成《春涧流泉》之后于1962年秋冬季节再创作《塞上曲》是顺理成章的。当年邵敬群是徐先生的专业学生,见证、协助徐先生《塞上曲》独音、独句、独段反复修改、提炼直至成曲的全过程,年稍长的杨秀明(先学琵琶,后来成为徐先生的业余古筝学生)为《塞上曲》记谱。1964年徐先生被遣送回乡,落难海山。1998年,邵敬群在新加坡通过回忆、整理定谱。2008年4月,《塞上曲》终于在徐先生逝世30年后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公开演奏。


截图来源《韩江丝竹》一书


①  郑诗敏没有为《塞上曲》记谱


《塞上曲》手稿


②  杨秀明记谱




③  邵敬群整理、定谱(1998年)


二、徐涤生先生落难海山是“历史问题”


【《韩江丝竹》一书中的乐曲说明】


“1965年乐团人员变动的缘故,徐先生不得不回到海山老家”。


这是作者对历史的无知以及对一代名师的无情。


高百坚、陈其俊撰写的《艰难的岁月——徐涤生先生蒙难记》开篇中写道:“1964年,徐涤生先生因“历史问题”,被遣送回原籍,回到生他、养他的海山石头村。但是,背着“五类分子”黑锅,先生的子孙不得不与其划清界限,可怜徐先生只得独居“丕钦祖祠”的一间“西厅”陋室,家徒四壁,穷困潦倒,举目无亲,一夜之间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这是一段不堪回首,不能忘却的往事!


《艰难的岁月——徐涤生先生蒙难记》2016年首发中国潮筝网微信版,至今仍挂网。


三、《塞上曲》不具备活五调的元素


先明确一下何谓“活五”?“活五”是潮州音乐五大调之一,六声音阶曲调,全曲无“3”谓之“绝工”。


活五调的特点是“2”比十二平均律约升高三分之一加颤,“7”稍低。“活五怨三”,字字皆活。曲调悲凉凄苦,缠绵悱恻。《塞上曲》以重六调为基调,七声音阶曲调,4、7为色彩音,以上滑、定滑音、八度按音等技巧,极富张力的右手弹奏,韵味浓郁,曲调悲壮。


《塞上曲》无论是色彩音、旋律音阶,情绪表达、按音技法安排都不具备“活五“的元素。


四、郑诗敏非“郑施敏”


截图来源《韩江丝竹》一书


郑诗敏先生是潮州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曾供职于汕头市潮州音乐曲艺团,与徐先生交往甚笃,是《春涧流泉》的记谱。郑诗敏先生是潮州音乐人非常熟悉和备受敬重的名家,《韩江丝竹》目录中《春涧流泉》记谱郑“施”敏,这是不该出现的低级错误!(至于《塞上曲》的问题,前文已提过)


疑问二:原创新作标注“潮州汉调”?


潮州汉调(原称外江曲),它是清代中后期随着外江戏传入潮州,后至兴梅、大埔等地。外江音乐随外江戏流播潮汕,本地称广东以外的剧种、乐种为外江戏、外江音乐,1933年由晚清秀才钱热储先生在其创办的汕头公益社《乐剧月刊》及《汉剧提纲》中倡议,将雍、乾年间从安徽、湖南、赣南、闽西一带流入潮汕的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其演奏的器乐曲称为汉乐。


汉调流行潮汕以后,不少乐曲为潮州音乐所吸收,并在演奏方法上应用潮州音乐的板式变化和催奏等,因而产生了潮味,有一部分乐曲成为流行的潮化汉调,把它称为潮州汉调,是潮州音乐六大品种之一。潮州汉调代表曲目有《小桃红》《柳摇金》《小梁州》《南正宫》等。


称为“潮州汉调”乐曲必须具备二个条件:


①  源自“外江”。

②  年代久远。


截图来源《韩江丝竹》一书


辜玉斌先生创作的《红楼潮韵》,标注为“潮州汉调”的《游园》《先声》二曲,并非潮化的外江曲。把原创新作品标注为“潮州汉调”,貌似创新,实则欠妥!


笔者以为,潮州音乐有轻、重、反,活、轻三重五调,各有其旋律音阶、色彩音,情绪表达和技法安排。今人创作的潮州风格作品可按其属性归为轻、重、反,活、轻三重诸调,但不可以“潮州汉调”名调。


疑问三:《春涧流泉》的创作灵感来源


【《韩江丝竹》一书中的乐曲说明】


截图来源《韩江丝竹》一书


《春涧流泉》 由徐涤生老师创作于1958年,并由郑诗敏先生为其记谱。创作期间,徐老师经常乘坐渡轮到汕头礐石的山林中倾听鸟语及山泉。曲中可以听到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的深远意境,耐人寻味。


笔者以为“创作期间,徐老师经常乘坐渡轮到汕头礜石的山林中倾听鸟语及山泉”这段文字值得商榷。


点击欣赏音频:

《春涧流泉》演奏:徐涤生


原因如下:


徐涤生先生出生书香门第,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红艺人,这出身,这经历,竟成为历史包袱,受到冲击。1959年末,在那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徐涤生先生被扣上“坏分子”的帽子,成为曲艺团监督管理的“专政对象”,遭“隔离审查”,强迫“劳动改造”,冲洗厕所,通下水道这些苦活脏活总是要找“老徐”。


毋庸置疑,自1959年末到被遣送回乡,徐先生一直是在极为压抑、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教学和创作的。很难想象,身处逆境的徐先生还有多少闲情逸致,更何况是经常乘坐渡轮到汕头礐石的山林中,倾听鸟语及山泉来体验生活!笔者认为,《春涧流泉》的创作灵感,应该是来自家乡的青山绿水,这才是徐先生心中的乐曲意境!


疑问四:潮州筝是中国传统筝派之冠首

截图来源《韩江丝竹》一书(P1)


《中原道统 华夏正声》


“潮州筝,是中国茫茫九派中,传承得最好、保存得最完善的筝派。它以其端庄、儒雅、清丽中和的音乐风格,庞大的曲目量,丰富的演奏技法,清晰的传承脉络,完善的调式体系,特有的记谱方式,特殊的律制和独特的型制而鹤立于中国筝坛。故曹正教授称潮州筝是中国传统筝派之冠首”


作为一名潮州筝传人,笔者认为:传统四大流派有各自的体系性演奏技法、地域风韵、筝乐审美、古筝型制,传承方式,各自发展,异彩纷呈,谁也代替不了谁。真正的潮州筝传人从来没有“鹤立中国筝坛”的优越感!在现代筝为主导的中国古筝大环境中,潮州筝传人深知传统流派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多交流,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才能推动传统筝乐健康有序地传承和发展!


关于“曹正教授称潮州筝是中国传统筝派之冠首”之说没听说过,也没见到公开的曹老文稿、书信。“潮州筝是中国传统筝派之冠首”如确系曹老之定论,请作者将文献或音、视频资料公开,与同仁分享。


参考文献


①林毛根,《扎根潮汕的外江戏、外江乐》,《潮州音乐漫谈》P29,汕头大学出版社,1977年第一版。


②邵敬群,《缅怀恩师徐涤生》,中国潮筝网微信版,2015-11-09


③高百坚、陈其俊,《艰难的岁月——徐涤生先生蒙难记》,中国潮筝网微信版,2016-09-09


④陈其俊、高百坚《徐涤生传略》汕头潮筝微信版,2003-05-31

评论0条评论

    高百坚+关注

    潮州筝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