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意相和,众妙归焉 ——评王小平、刘颖《徐上瀛溪山琴况琴筝艺术理论研究》

音意相和,众妙归焉

——评王小平、刘颖《徐上瀛溪山琴况琴筝艺术理论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张彤


        文章《徐上瀛溪山琴况琴筝艺术理论研究》于2018年登刊在《艺术百家》第五期,作者王小平、刘颖。作者首先对徐上瀛生平进行梳理考辩,总结并概述了《溪山琴况》主要内容。而后对《溪山琴况》的中心思想——“和”况进行具体分析,找出与古筝相关联之处,并逐步运用于古筝演奏。最后,试图找出琴筝演奏最为相通之处,以实例考证,以乐曲示范,总结出“圆”、“健”、“洁”三况如何具体运用于古筝演奏。


        文中第一层次对《溪山琴况》一书进行文本分析。说明《溪山琴况》中“和”况为二十四况之首,是全文总纲,作为线索贯穿于其他诸况。是所有审美范畴及琴技的最终落脚点,高度概括并总结了《溪山琴况》琴论的思想及其内涵。并通过“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三个关系, 将“弦、指、音、意”这四个核心演奏要素有机勾连,层层递进, 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论述了“和”况在古琴理论中的运用真义。在这一层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力求搞清、摸透《溪山琴况》中“二十四况”与古筝演奏的关联性。而后采用比较分析法,对首况“和”中的“弦、指、音、意”以及其他二十四况与古筝演奏理论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力求找到琴筝理论中相同的演奏状态和演奏方法,使其技术与理论相结合,形成新的琴筝艺术理论。在文章第二层次,作者说明以左手作韵补右手之声, 以及右手用指尖触弦使琴、筝发声,是这两种乐器最为相似之处。并以筝曲《渔舟唱晚》、《溟山》、《西域随想》为例,结合琴况中的“圆”、“健”、“洁”三况,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古琴理论研究运用于古筝技术理论研究中去。借鉴“洁”况、“健”况、“圆”况给予古筝艺术研究一定的理论发展。


        古琴和古筝皆属弹拨乐系,不仅具有传统乐器独有的特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无论是对古琴还是对古筝的研究都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和价值。《徐上瀛<溪山琴况>琴筝艺术理论研究》一文,与诸多研究《溪山琴况》与器乐演奏相通的文章所不同的是,此文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点,而是在对文本本身的分析挖掘的前提下,将所有二十四况古筝演奏技法密切融合,从而高度提炼出“琴况”之精华,总结概括运用于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古筝技法演奏中去。对如今迅速发展的古筝艺术理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丰富了古筝艺术理论,且借古鉴今,规范和发展了古筝艺术。

 

        原文链接:徐上瀛《溪山琴况》琴筝艺术理论研究(作者:王小平,刘颖)

评论0条评论

    国筝文化+关注

    国筝文化出品,必属精品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