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49期原文

《闹元宵》

曹桂芬及其儿孙合奏


《论曹派古筝艺术兼及与河南戏曲的关系》

作者:曹桂芬


        我国古筝有多种艺术流派,河南筝派是较大的流派之一。总的来说,在河南筝派的几个支系中,以曹东扶为代表的“曹派”古筝艺术的主要特色既有高亢豪放、厚重宽广的“ 阳刚” 之美,又有细腻缠绵、质朴典雅的“ 阴柔” 之秀,同时,它还具有意境深远,音质饱满,色彩浓郁的情感内涵,体现出中原民乐的风范。


        在曹派写情的筝曲中,有大量取材于人民大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抒发爱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思想内容。这些乐曲大气势恢宏,且多带悲愤、哀怨,速度徐缓而凝重。如《苏武思乡》《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孟姜女》等。《苏武思乡》一曲,运用了先父曹东扶先生独创的大颤、小颤、密摇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苏武深沉、忧郁、苦闷及对祖国眷恋与向往的心情。


        享誉中外的筝曲《高山流水》,是曹派写景筝曲中的“大哥大”。它和《大泉》《秋云掩月》等乐曲,从不同的视角,描写了锦绣中华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这类乐曲曲调优雅、节奏轻快或跌宕豪放、厚重深刻。其中先父为表达高山流水壮观的秀丽景色,创造了倒剔正打,还有大指托和中指剔同时向外,接着又大指托劈等几种手法。


        曹派筝曲中,还有许多根据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爱情故事创编的曲目,像《刘海与胡秀英》《思情》《思春》等。这类曲子柔情似水,委婉缠绵,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情爱之中男女的执着和欢愉。


        曹派乐曲具有与其内容完美结合的独特音色,每首筝曲的音色都是据其内容设计,(通过特殊技法得以表现)。举例说明:《闹元宵》一曲突出一个“ 闹” 字。乐曲一开始,就表现了曹派筝的特点:上拂、连续托劈,接着是大指密摇,展现出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上滑、下滑、揉音多变的技巧,表现出此曲优美动听的曲调。中间还加入锣鼓声,右手勾、托、抹、剔,左手模仿锣鼓声音,更增加此曲的热闹气氛。此曲旋律跳跃,音色多变,情景交融,地方色彩浓郁。


        《打雁》一曲,原来打雁的枪声只是手指在弦上击一下。后我父亲将音色改为中指连剔数弦,强化了枪声的音色效果。在表现受伤孤雁的哀鸣时,原来只有颤音。后来,我父亲在fa音上边按、边滑,再加小颤,将fa音滑向sol 音,使得孤雁受伤后的惨叫更加凄楚感人。


        再者,曹派筝艺特别注重音色的柔美。大家知道,音色美是各种音乐必备条件,这是最重要的。父亲和我弹筝都是用的钢丝弦。戴的义甲,是用金属材料制成,按照个人手指,自己加工。这样,弹奏起来,正如上面说的,其声音清脆、明亮、灵秀、铿锵、震撼,穿透力强,便于充分表现颤音的作用。


        曹派筝曲是以板头曲为主,同时又与河南豫剧、曲剧及大调曲子有着多方面的密切关系。

 

        “板头曲”是河南民间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古代器乐曲.它是河南曲艺大调曲子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代艺人口手相传,一直在中原民间流行,艺人称之为板头曲。演奏时由一人打板,数人演奏。板头曲是八板体,一般曲子是68板。板头曲在中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河南板头曲,是用弹拨乐器的三弦、琵琶、古筝、月琴、扬琴、洞箫、软弓、檀板、二弦等演奏乐器合奏或独奏。我父曹东扶自幼酷爱古筝艺术,虚心向很多前辈名家学习,并集中同行的智慧,在长期演奏传习过程中,对板头曲多次进行精心加工整理,达到了今天这样水平的古筝独奏曲。


        大调曲子是河南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它历史悠久,曲词、曲牌丰富,曲牌多达140多种。此外,尚有板头曲(即器乐曲)5O余种。1962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编选的《说唱音乐曲种介绍》里说“大调曲子是河南曲子的一部分,又名鼓子曲,其历史起源至今尚无定论。就现有曲牌名称如打枣杆、银纽丝、叠断桥、劈破玉、玉娥郎等看来,皆在明、清流传于民间……”


        下面我谈谈曹派部分筝曲取材、加工等方面的几个问题。


        一.根据河南戏剧创作、改编的筝曲。如《刘海与胡秀英》一曲,是我父亲根据同名神话戏剧而作。乐曲一开始,就仿佛把人们引人深山、老林、幽谷的仙境。此曲表现了刘海与胡秀英倾心相爱,历经曲折,终成佳偶的忠贞爱情,旋律新颖、别致,优美动听。又如《陈杏元落院》乐曲的内容,取材于戏曲故事《二度梅》,描写的是唐代尚书陈日升的爱女陈杏元,在被选送北国和番途中的遭遇。陈杏元借拜昭君庙为名,纵身投崖自尽,幸被山中隐士所救,连夜送至节度使邹员外家中。陈杏元醒来,向邹夫人和小姐哭诉自己不幸的身世。乐曲生动刻画出一个受封建邪恶势力压迫的妇女形象。古筝以独特的密摇和多处运用颤、揉、滑音的演奏,深刻渲染了乐曲的凄楚悲切气氛。曲调如泣如诉,深切感人,催人泪下。


        二、根据河南戏曲曲牌和优秀戏曲唱段,加工而成,如《河南曲牌联奏》《抬花轿》、《花烛夜》等。《河南曲牌联奏》是以河南曲剧中旋律优美的曲牌[慢垛]、[阳调]、[剪剪花]、[莲花落]为素材,配合曹派筝演奏特点的“密摇”、“揉音”、“滑音”技巧,使数首精炼短小曲牌巧妙地融合一体,演奏难度颇高。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唱片社即灌录此曲,发行海内外。七十年代,大陆《桂林山水》电影中也曾采用此曲。这些年,台湾一带有许多学生学习这个曲子。


        《抬花轿》,据同名豫剧中的曲牌改编,旋律欢快。改编时,根据音乐特点和便于古筝演奏,在原有基础上压缩了大量唱词,保持了原有精华;为求乐曲更加美妙,中间加了一段抒情,反映大姑娘在轿中回顾往事,憧憬未来……乐曲开头一段中,还充分运用古筝音色丰富、柔美的特点,反复表现了花轿启动后的悠悠暇飘的情景,将听众引人了心旷神怡的境界。


        《花烛夜》这段戏剧音乐,选自河南曲剧优秀剧目《风雪配》。花烛夜是用[慢垛]曲牌来显示的,曲调优美动听。加工时,我们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在开头,加上了风声、更声、鼓声,烘托出风雪、更深的夜境;二是适当压缩唱词。压缩后的唱词是:“樵楼上一声声更鼓响亮,隔罗韩趁灯光偷看看新郎。灯光下与白天大不一样,他好比金童子下了天堂。今日里寒风起大雪下降,睡着在桌案上要受寒凉。我这里忙拿衣给他盖上,回罗炜待明天察与爹娘。”


        三、根据河南戏剧名家名段改编的唱段有河南曲剧“上公堂”、“ 骂陈奎”,河南豫剧“恨法海”、“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樵楼上打四梆”。前两段选自曲剧皇后张新芳的《陈三两》唱段,后三段选自享誉国内外的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白蛇传》、《花木兰》、《红娘》中的唱段。


        张新芳演唱特点除了“ 字正腔圆”的共性外,还有声高、音重、韵厚、味浓,似闪非闪,强弱分明,奥妙在其中。“上公堂”这段戏曲音乐由两板“哭阳调”曲牌联结而成。唱词是:“陈三两迈步到公庭,举目抬头看分明。衙门好比阎罗殿,大堂好比剥皮庭。可怜我青楼薄命女,今日落人虎口中。放大胆我把公堂上,他问我一言我应一声。”


        “骂陈奎”这段戏曲音乐是由[书韵]曲牌阐述的。书韵唱腔铿锵、激昂、低沉、含蓄,善于表现人物的悲愤心情。


        “恨法海”这段声腔,常香玉唱得高亢、奔放、辽阔、细腻,刚柔相济,余音绕梁,并吸收了兄弟剧种的精华,紧紧扣人心弦。”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这段唱腔缓慢、抒情、潇洒、优美,耐人寻味。


        我们体会到:选择戏剧中的名家名段用古筝来表现,好处很多。第一,名家名段都经千锤百炼,精雕细刻,都是精品,故能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观众对自己熟悉的艺术.听了感到亲切、喜悦,甚至兴奋。1990年12月,我在广州为香港丰艺唱片公司录音时,当录音师听了“骂陈奎”这段录音时,高兴地说:“我建议将此曲作为唱片的题目”。第二,用古筝演奏大家喜闻乐见的戏曲,听众感到既熟悉,又新颖。第三,既弘扬了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又弘扬了优秀的戏剧艺术,一举两得,更好地弘扬了祖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再者,我们还体会到,为便于大家理解,应该把演奏的戏曲唱词向观众介绍。


        四、根据河南广为流传的音乐曲牌和民间流行的民歌、小调、舞蹈音乐等改编的。如[苦中乐]曲牌特别优美动听,在河南豫剧、曲剧、越调这三大剧种中都广为流行。[苦中乐]多用以表现人物的优伤情绪,尤其在幽静的灵前祭奠,倾诉往事。曲调低沉、缓慢、细腻、哀伤,委婉动听。《自由花》也是根据河南戏曲曲牌编写。曲调轻松、愉快,它表现了戏中人物游场及打扫庭堂时欢乐、喜悦的心情。《双叠翠》原系河南大调曲子的一个曲牌,经我父亲改编后,它的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以浪漫的手段,表达人物狂欢的心情,同时还采用了加花变奏,使曲调更加活泼跳跃,河南韵味更浓。


        《变奏秧歌》,是根据大家熟悉的秧歌舞改编,它体现了人们载歌载舞的欢乐意境。此曲既保持了原曲牌朴实流畅的特点,又加人了模仿锣鼓齐鸣的节奏,突出了乐曲的喧闹气氛,末尾乐曲速度突快,在欢乐高潮中结束。


        五、河南大调曲子的自弹自唱。

        曹派筝曲的演奏富于歌唱性。我们河南是个戏曲大省,戏剧曲艺有几十种之多。我父亲熟悉河南戏曲、功底深厚。他自弹自唱起来,特别得心应手。尤其是南阳大调曲子( 河南地方曲艺的一种) 唱得好,又有“ 曲子状元” 的美誉。他气发丹田、唱功丰厚、嗓音宽亮、吐字讲究,字、声、情、腔的功底扎实,声情并茂、中州风韵浓郁,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他在生角演唱方面,功绩卓著。他擅唱许多高深的大调曲子,技功全面、戏路宽广,尤以唱硬曲词著称。《三国》、《红楼》、《水浒》、《西厢》,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我父亲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精通多种乐器,不仅古筝,还擅长琵琶、三弦、软弓京胡、坠胡、扬琴、笛、箫的演奏。其中他对古筝、琵琶、三弦这三种乐器最精通。早在上世纪40年代,在河南南阳一带,我父亲就有“ 琴弦王” 的美称。1953年,他为中央音乐学院录音时,曾分别用古筝、琵琶、三弦、软弓京胡独奏,并与他人合奏,共录音板头曲30多首。


        因我父亲有着极为扎实的演唱功底,又精于多种乐器的演奏,所以,他在创作、改编、加工筝曲中,能够从这些姊妹艺术里不断吸取精华,借鉴和融化于古筝演奏之中,富于歌唱性。琴弦在他的手下,宛如一曲动人的歌。他的演奏,左右手运用自如,灵活而富于弹性,就像是琴弦在歌唱,旋律极为流畅。他认为民间传统艺术,必须弹唱结合,手下有功夫,唱中有味道,心灵手巧,融会贯通。他最爱自弹自唱的大调曲子,多是忠孝节义方面盼内容。如《醉打山门》、《闯王遗恨》、《满江红》、《古城会》、《活捉张文远》、《赶春桃》《赶五娘》、《安安送米》、《五元哭墓》、《莺莺降香》等。


        如《石榴花开》,这是用大调曲子最大曲牌[马头]来表现的。[马头]曲调曲折,既有高亢、雄伟、阳刚的气势,又有婉转细腻、阴柔的曲调。演奏中行腔多,并有昆曲、京韵大鼓的魅力。这段唱词是:“石榴开花满院红,朵朵几千层;张生月下戏莺莺,红娘也有情;潘金莲一心勾合西门庆,怕的是武松;陈妙常禅房思念潘必正,难念真经。”


        再一段是《赵五娘》中的[哭皇天]曲牌。此曲牌悲切、痛伤,低回婉转,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这段唱词是:一霎时描毕像,玉腕停笔细端详:这是我如今描的公婆像,不是昔日二老爹娘。卷起像,泪汪汪,实实难坏我赵五娘。手中银钱无半点,怎作路费去至洛阳!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用古筝自弹自唱戏剧名家名段和优秀的曲艺唱段,虽是传统做法,但近年来己不多见,故大家对此有新颖、高雅之感。海内外很多人都喜欢这种形式。但必须刻苦练功,弹唱都要有功底,才能达到弹唱俱佳。古人云:“ 生活影响戏曲,戏曲影响音乐。” 显然,我父亲上述的做法,与此不无关系。

 

 

点击收听相关筝曲:高山流水合奏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49期导读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