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67期原文

《庆丰年》

演奏:赵玉斋

 

谈筝论道第67期

“一代筝王”赵玉斋

赵旭东 阎潇

 

        赵玉斋(1923——1998),山东郓城县陈坡乡大王庙村人。其父亲赵书宪老先生清朝末年读过几年私塾,一生爱好音乐精通律吕,喜欢戏曲,说书讲古。逢年过节乡亲们会请赵老先生给写福字春联,赶上婚丧嫁娶大事小情也会请他来主持操办,乡亲们对他是极其尊敬爱戴的。赵书宪老先生从小带他去琴书玩友班听唱琴书、民间乐曲合奏。起初,童年的赵先生跟他们在乐队打板、敲梆子。渐渐地跟他们学习弹筝、拉坠琴、拉二胡、打扬琴。赵书宪老先生还经常带他步行40里以外的郓城县听梆子戏,甚至还往返100多里以外的菏泽听山东梆子戏。村里的人称其父子是“戏曲老少迷”。在琴书和戏曲唱腔乐谱的唱词里,内容大多都是传统的做人、为人之道。如“孟母三迁”、“囊萤照读”等。凡是遇到这样的故事内容,赵书宪老先生都先记写下来,之后再详细的讲给赵玉斋听,并教他逐字逐句书写,从中学习文化,牢记为人之道。

    

        由于家庭窘迫,赵玉斋只读了五年书便辍学了。白天干农活,晚间跟当地艺人学习弹筝、拉坠琴、拉二胡、打扬琴。赵先生少年时期聪明好学,很多老艺人都喜欢并愿意教他。这些老艺人有:樊西雨、张念胜、石登岩、刘广玉等等。赵先生经常是在他们家学习到下半夜,老师们不放心让一个孩子深更半夜独自回家,命他第二天早饭后再走。(老前辈们各住各自的自然屯,相隔10、20、30里不等)。可是赵玉斋每次都只睡上3、4个小时,不等老师醒来就悄悄地跑回了家,为的只是不打扰老师们第二天早上的安排,也不耽误第二天干农活。诸位老师都觉得赵玉斋很懂事、学习很刻苦、进步很快招人喜爱,都倾囊相教很是照顾。在这些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很快就学会了山东民间筝曲、乐曲、琴书曲牌、唱腔如“大八板”、“凤翔歌”、“上河调”、“剪靛花”等等。后来这些老师又把少年的赵先生介绍到郓城县黎同庄黎连俊老师那里学习。黎连俊先生不仅琴艺高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且精通律吕当时在山东郓城、鄄城地区,以及菏泽、济宁、兖州一带皆有盛名,他的老师是同村的黎邦荣先生(1840——1925),时至今日的山东传统筝曲、琴书曲牌、民间筝曲,全部都是由黎邦荣先生传下来的。

 

图1:山东筝派老前辈黎帮荣先生(1840-1925)用过的16弦筝,后来传给山东筝派代表名家黎连俊先生,1939年以前又传给赵玉斋先生



       

图2、3:黎连俊先生手写工尺谱

 

        赵玉斋随黎连俊先生学到了许多山东琴书的唱腔和牌子曲,以及绝大多数的山东传统筝曲:《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四段锦》等等。并单独能够用筝、坠琴、二胡、扬琴与老师、琴书玩友班的成员们合奏鲁筝套曲(俗称碰八板、对八板)。因为这些传统筝曲结构、板头都是非常严谨的,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的旋律,以筝为主,每个小乐句的尾音都汇合成同度或是3度、4度、5度和音。(俗称严格按照板眼,各走各自的,十字路口碰面。)

 

        后来经老师们推荐,和石登岩老先生的亲自出面,赵玉斋正式拜在民族音乐家、教育家、擂琴艺术创始人、擂琴、古筝演奏家王殿玉老师(1899-1964年,字洁尘)门下学艺。王殿玉童年时代家境贫寒,少失父母不省怙恃唯兄嫂是依。8岁患天花致双目失明,为求生计11岁开始奋发学艺,精通各种乐器,特别是古筝演奏极为动听,擅长食指密摇,在当时也是最早难度极高的技巧手法。由于天资聪慧刻苦专研,在1920年前后发明了擂琴乐器,开创了擂琴表演艺术。在成名之后不忘继续学习,聘请多位老师,讲学文化知识,传统乐理知识,虽视力有障但耳聪心灵,很快掌握了传统律呂学和古典文化,成为了划时代的一位国乐大师,并享有“天下第一丝弦圣手”的美赞。


图4:王殿玉先生(1899-1964)擂琴、古筝演奏大师于50年代演出照       


图5:王殿玉先生1920年演出照   

 

 

图6:东鲁雅乐团专家洁尘氏师生合影(1943年4月8日)左起谭永和、赵玉斋、韩凤田、王殿玉、郑西培、高自成、陈宝曾

 

        从此,赵玉斋离开了父母跟随老师赴各地学艺、演出,过起了流浪的生活。

 

        在跟老师学艺演出的那些年里,按老师要求,不论酷暑严冬、风天雨天,每天必须做到:早五点到七点,午后一点至三点的练琴时间。在夏天有“火炉”之称的武汉演出时,按老师的要求每天午后还要在顶楼平台上练琴,为了不打搅别人休息,在琴弦上安置了弱音设备,下来时汗水滴在地上足有碗口大的一片。冬天大雪后的济南、徐州寒冷刺骨,头天晚间演出,第二天早晨5点以前起床后练琴两小时,开始时还浑身冷的发抖,手脚麻木,过一会儿练到浑身发热,直至身上出汗。每遇到这些状况,老师都满意的说,“说十不如做一”,只有这样长期的刻苦练习,才能达到五字要求的入神“化”的境界,而没有过硬的技术和本领,仅凭嘴上功夫能言善辩是不会有饭吃的,即使暂时立得住脚逐渐也会被历史淘汰的,所以在旧中国靠演艺为生,必须有真功夫才能闯天下。谨遵老师的教诲赵玉斋一边学艺一边随师演出,如此艰辛而又忙碌的生活一过就是十几年,能支撑赵先生一路走来的也许就是那份对于民族音乐的痴迷与执着吧!也正是这一路走来,走遍了京津沪汉大半个中国,从中提高了技艺也开阔了眼界,在此阶段打下了深厚的基本功,并且形成了庄重沉稳的台风,同时尝遍世态炎凉人间百态的赵先生,更加懂得了为人之道,重情重义。并且深深的感受到知识重要性,唯有不断求知求学奋发图强,才能出人头地。这些想法在乡间、县城的学习、演出时是根本领悟不到的,两者比较起来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是赵先生一生中在古筝、擂琴艺术方面第一次质的飞跃与升华。

 

        到了1953年,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上,赵玉斋与王殿玉老师共同合作登台表演。当时的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沈阳音乐学院)校长,著名音乐家李劫夫校长,作为全国各艺术院校的领导代表受中央文化部邀请,以评委的身份观摩了建国后的首次音乐盛会。汇演上赵玉斋娴熟的演奏技艺,大气稳重的台风,引起了李劫夫校长的极大关注,再经曹正先生介绍,1953年秋(入校任教时间有多种说法,以本书为准)赵玉斋正式被邀请到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沈阳音乐学院)担任古筝、擂琴、坠琴教师。而立之年的赵先生也正式进入了人生中又一个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

 

 

图7:前排左起:徐惠民、赵玉斋、不详、程浩、霍存慧、董清才、陈汝毅、丁鸣、不详、李劫夫、杨孝毅、苏联音乐家、邱仲广、王一介、不详、郭景明、夏梦渊

 

        当时任教不到半个月的赵先生,便为全校教职员工安排了一场古筝、擂琴专场音乐会作为汇报。音乐会结束后反响非常热烈,受到了校方各领导与老师们的极大肯定。第二天校长李劫夫当面亲口嘱托赵玉斋:“你们这些年轻的教师受过严苛专业的训练,功底深厚,肚儿里有玩意儿,就像春蚕吐丝一样,尽情往外掏吧!”听完校长的这番话,赵先生受到极大的鼓舞,更加忘我的投身到工作中,与此同时赵先生也并未满足现状停下学习的脚步,因为在高等音乐学府里,那些西洋乐器精湛的技巧,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手法,完善的音乐理论知识,像变奏曲、小夜曲、奏鸣曲等一次又一次的激发着赵先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中最先吸引他的是“西洋乐器之王“钢琴。在他看来键盘上的十二平均律与中国传统的十二律极其相似,学习起来一定乐趣无穷。有了这个想法的赵先生,主动找到校长李劫夫先生谈话,希望能够学习下钢琴、音乐理论和文化知识,话音未落,李劫夫校长就高兴的说道:这想法太好了,我会全力支持的。之后便亲自通知教务部门安排时间,创造方便学习条件,让赵先生向张子敏教授(手风琴专业)学习钢琴;向杨雨森教授(二胡专业)学习乐理知识、文化写作知识;向邱仲廣教授学习西洋音乐理论,和声学,作曲学等。


图8:1953年古筝、擂琴专场音乐会    


图9:1953年擂琴演奏京剧选段《二进宫》京胡:郭景明、京二胡:***


     

图10:赵玉斋先生所用传统十六弦筝(筝头)      


图11:赵玉斋先生所用传统十六弦筝(筝尾)

 

        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责任感给了赵玉斋先生带来了无穷的力量,每周到三位教授那里各上一堂课,课后必须习作,白天一有空就练习钢琴,晚上做和声学习题终日不倦,每天最多只能睡上五六个小时。对于当时刚刚三十而立的赵先生,工作、生活的压力是极大,还能潜心学习是极其难得的,可见赵先生对于音乐有着多么强烈的痴迷与执着;而从小学习历经很艰苦的他来讲,学习钢琴双手配合,认识掌握简谱、五线谱(固定调和首调),以及键盘十二律理论体系是很困难的,但赵先生硬是咬紧牙关闯过了一关又一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除去教学、演出外,顺利的弹完了《拜厄钢琴基本教程》,同时还将青少年时期经黎连俊老师传授的山东传统筝曲、民间筝曲、坠琴曲、擂琴曲(用工尺谱记录)分别译成简谱、五线谱,并用以教学,赵玉斋先生作为第一位将几乎全部的山东筝曲从工尺谱中整理出来,并进入高等音乐学府的先行者,这份努力拼搏不畏困难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晚辈们。



 

图12:一九五五年民乐系部分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牛巨贵、曾加庆、不详、杨充实、王波(老师),后排左起:郭景明、杨雨森、曹正、朱郁之、赵玉斋。

 

  




图13、14、15:为1955年赵玉斋先生开始翻译整理的山东筝曲线谱版

 

双手弹筝 开创历史

        前文已经提到,赵玉斋先生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品质。与黎连俊、樊西雨等多位老师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尤其是跟随王殿玉老师学艺演出期间,走向了更为专业化的道路。直到近而立之年的赵先生,受邀来到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任教后,一直没有停下求知进取的脚步。特别是任教后随三位教授学习弹奏钢琴、多种西洋音乐理论知识等,大大的提高了赵先生的眼界和思想意识。感悟到如下四点:一、流传千古的古筝艺术要认真领悟、传承;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不成熟之作要改进,不足之作要增添;三、吸收西洋音乐理论之精华,将其融入到古筝艺术之中;四、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发展,永葆古筝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在当时能够意识到这些的赵先生,思想境界已经走在了筝界的最前沿,为推动古筝艺术发展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赵先生自身的艺术体系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

 

        以传统为根基,取之用之于民间,升华民间艺术。这是当时赵先生创作的核心思想,根据这样的想法,赵先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改革他最为拿手,化于心中的山东筝曲,其中第一首想到的就是创编《四段锦》。

 

        经过赵先生不断地努力之下,成功创编了新《四段锦》,在保持原有传统筝曲的风格韵味基础上,受到钢琴双手十个指头弹奏的启发,大胆的解放了左手,运用双手弹奏和弦,而这是两千多年以来古筝演奏史上的一大创举,奠定了未来古筝的发展方向。赵先生根据传统筝曲《四段锦》中的四个小标题,旋律、内容的不同,运用明显的弹奏速度变化,和弹奏力度变化来处理乐曲,而这两个明显的对比是受西洋作曲手法的“三段体”结构的启发,在探索中将传统的《四段锦》成功的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为之后《庆丰年》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院汇报演出时,当时在场的音乐家李劫夫校长说:“看到赵玉斋同志演奏很高兴,这是创新,是民乐界的新气象,也是民族乐器的新发展。” 这番肺腑之言,似千钧之力,给赵玉斋先生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动力。当时在场的音乐家安波先生,教务长丁鸣先生,作曲系主任霍存慧先生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有了院领导和全院的支持,以及创编《四段锦》的成功,都坚定了赵先生一往无前,沿着继承与发展,探索与创新的道路走下去的决心。而接下来更为艰巨的任务也摆到了赵先生的面前,就是自己动手创作一首反映现实题材的现代筝曲。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1955年春现代筝曲《庆丰年》成功问世。首先这首乐曲中保持了山东筝派的传统风格,左手按、颤、揉、滑技巧的运用流畅自然,韵味浓厚。在此基础上他还运用了现代作曲手法,借鉴钢琴双手十个指头弹奏的技法,巧妙安排和声,左右手交替弹奏和弦与多声部技法,充分展示了人们锣鼓齐鸣,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热闹场面,达到空前的艺术效果。1956年8月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北京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汇演中赵玉斋先生作为辽宁代表队成员演奏了他的新作《庆丰年》,获得巨大成功!并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音乐周闭幕式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冀在讲话中提到:“古筝曲《庆丰年》的创作是对民族音乐发展的一大贡献。”音乐评论家李凌在1956年8月10日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古筝演奏的革新者》一文,其中对赵玉斋先生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最大的独创就是把左手解放出来……同时能弹奏音调和和声,从而丰富了这个古老乐器的生命……由于他的努力,给予这样一类的民族弹奏乐器的演奏改进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也给古筝音乐创作扩大了天地。”



 

图25:《人民日报》1956年8月10号,音乐评论家李凌先生文章。

 

 改革古筝 名垂青史

        创作和演奏上的成功,使赵先生对古筝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传统的十六弦筝在音量、音域、音色、转调各方面都有一些限制。在1955年赵先生的学生杨充实毕业分配到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因团里缺少古筝,特意向赵玉斋先生提出申请替杨充实做一台古筝,当时赵先生考虑到随团演出16弦筝音域表现力可能不够的问题,破天荒的想到了增加琴弦加大筝体提高表现力,从而更能胜任团里演出顺利完成工作。有了这一想法的赵先生便找到了制琴师孙玉庭,制作了有史以来第一台21弦筝!(经沈阳音乐学院高亮教授的提示下,此事已经杨充实的后人证实)。


图26:1957年春赵玉斋先生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用改革后的二十一弦筝首次在舞台上演出

 

        《庆丰年》创作成功之后轰动全国,教学、演出、社会活动像是雪片一样落在赵先生的身上,直到1957年春季,赵玉斋先生才有时间正式向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厂,提出加大琴体、增加弦数的设想。将琴弦由原来的16根蚕丝弦,改制成21根粗细不同的钢弦,倍低音区使用的是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厂自制的缠弦,就此第一台21弦筝正式诞生了,它也是现代21弦筝的雏形。



图27:1957秋年赵玉斋先生在沈阳市文化宫,弹奏自己的又一新作《新春》。

 

 

图28:21弦筝最初使用的弦轴和筝码(1957制)

 

        21弦筝增加了古筝的表现力,在现代音乐演奏中其调式的单一仍限制了它的发挥。在赵玉斋的创议和亲自参与下,与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厂乐器研制师胡希文、崔作新、孙玉亭、张琨共同潜心研制。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音乐家李劫夫院长数次派人来乐器厂打听转调筝进度状况,有了坚强的后盾,1958年张力转调筝研制成功。1959年第一台张力转调筝在全国民族乐器改革大会上展出并受到全国音乐界、古筝演奏家和乐器改革爱好者的注目和称赞。时至今日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转调筝的花样繁多,但始终没有离开张力转调的基本原理,并且坚信,只要把转调机械中的每个传动杠杆和各个接触点,在制作上都能达到所要求的精度,深信音准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这需要一点的成本。作为演奏者必须精通转调机械原理,保养方法,才能顺利操作使用。

 

 

图29:1980年赵玉斋先生与崔作新(乐器制作师)研究升级21弦转调筝原理。


走出国门 筝界第一

        1956年春,赵玉斋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由程云团长代队)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赵玉斋作为有史以来首位筝家,第一次受国家委派正式将古筝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瑰宝,展现在世界乐坛上。出发前在北京培训期间,周恩来总理亲自观摩了这场音乐会的彩排,观摩结束之后总理耐心的对每个节目都做了大约两三分钟的点评。(事先中国音协主席吕骥把每个节目都向总理做了汇报)当提到赵玉斋的演奏时,首先对他的改革创新给予了赞扬和肯定,同时也提出了适当增加古筝弦数和把蚕丝弦改为金属或者铜弦的宝贵建议,这极富专业性的提议指明了赵先生创新改革的新方向。

 

图30:1956年二“第11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奏《高山流水》 


图31:1956年春参加“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休息之余为农民演出

 

        在盛大的国际音乐节上,赵玉斋向来自世界的84个国家的音乐家们演奏自己的新作《庆丰年》;山东传统筝曲《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筝,第一次在这世界性的音乐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古筝的新面貌,和流传千古的传统神韵,使各国的音乐家们大为震惊。在演出后有布拉格音乐学院的竖琴家玛丽亚.日诺娃教授;美国钢琴演奏家肯普;法国钢琴演奏家等多人来到后台一一同赵先生握手,祝贺演出成功。

 

    

图32:著名竖琴家玛丽亚.日诺娃教授演出照


图33:1956年“第11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赵先生同各国音乐家合影


图34:1956年 “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与民族兄弟合影


图35:1956年春赵玉斋在(前)苏联莫斯科演出,小朋友为其献花。

 

        1956年秋,赵玉斋随中国音乐家代表团(由21人组成,向隅团长带队)赴北欧四国友好访问演出,当时赵先生因在校教学任务极其繁忙、分身乏术,原本只能遗憾的错过了此次活动,甚至连多次中央音乐学院的邀请也未能前去。但在出发前,周恩来总理再次亲临观摩,并发现没有赵玉斋的身影,了解情况后总理笑着说:咱们兄弟院校之间互相商量嘛,好借好还,出国演出结束后,马上安排他回到教学岗位上。至于中央音乐学院需要优秀老师培养人才,地方院校同样需要,适当借调也是可行的嘛。有了总理的吩咐,赵先生才能顺利的参加了这次的出国演出。

 

        在这次演出期间,所到之处颇受欢迎,芬兰共和国总统(乌尔霍·卡勒瓦·吉科宁)和夫人还特地观看了赵玉斋的演出,并给予了热情的称赞。在瑞典演出后,瑞典国家电台录制了20首筝曲和擂琴特技曲目«鸡鸣犬吠»,并给予了赵先生丰厚的酬劳。而这笔巨额报酬赵先生分文未留全部捐献给了中国大使馆。此时赵玉斋在欧洲乐坛上的出现,使我国古筝和擂琴艺术这朵民族之花,在世界音乐文化的百花园中盛放。

 

        演出圆满结束后,在回国途中经前苏联莫斯科,代表团应邀在莫斯科大剧院又演出了几场。赵玉斋的新作《庆丰年》和十余首山东传统筝曲,被莫斯科广播电台单独录音。


 

图36:1956年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北欧四国友好访问演出。代表团成员有:向隅(团长,中排左5);黄贻钧(副团长兼指挥);潘奇(副团长)、王熙(秘书兼舞台监督)、茅于润(音乐家翻译)、吴乐懿(女钢琴家,中排左4)、李志曙(男低音歌唱家)、陈喻(女高音歌唱家)、冯子存(笛子演奏家,后排左3)、赵春亭(唢呐演奏家,后排右2)、赵玉斋(古筝演奏家后排左4)、哈扎布(蒙古民歌演唱家,中排左1)、范裕伦(民歌演唱家前排左1)、高洁(女豫剧演唱家,中排右2)、朱雅青(女钢琴伴奏)、却金扎布(马头琴伴奏)、尚修浦(豫剧音乐伴奏,板胡)、小民乐队由四位民乐演奏家组成


图37:1956年冬,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北欧四国友好访问演出同芬兰音乐家(左2右2),蒙古族歌唱家哈扎布(右1),马头琴演奏家,却金扎布(左1),赵玉斋(中) 


图38:1956年留影于芬兰

 

        1986年,应日本扎幌筝道学会之邀,“沈阳音乐学院演奏团”(民族器乐)赴日本演出。赵玉斋先生在这次日本一行中表演了古筝和擂琴演奏,并给日本专业古筝名家、爱好者讲座。




 

图39:1986年在日本演出、讲学时,与日本筝家高垣幸子合影


 

图40:1986年在日本演出时留影(从右到左:唐毓斌、孔庆山、刘刚、张学生)


赴港交流 搭建桥梁

        1984年受香港艺术中心、远东艺术学院等邀请,赵玉斋先生赴香港讲学演出,这是文革后第一次内地筝家去香港演出讲学,赵先生作为筝界代表为恢复大陆与香港的艺术交流,增进彼此友谊起到了桥梁作用。当时古筝、擂琴音乐会首场演出在荃湾大厦音乐厅举行。赵玉斋是继王殿玉后的第一代传人,近百年来又是赵玉斋先生第一次把擂琴艺术搬向香港舞台。观看演出和听讲学的有来自台湾、澳门地区及印尼、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筝界名家和爱好者。观众和听众纷纷前来,顿时在香港掀起热潮,这次香港之行打开了内地与香港古筝艺术交流的大门。在当时国际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陈蕾士先生与赵玉斋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并对赵先生在古筝创新与改革上面的贡献大加赞赏,说赵玉斋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筝王!

 

        1985年赵先生参加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文艺部联合举办的纪念擂琴艺术创始人王殿玉先生诞辰85周年音乐会。


 

图41:1984年赵玉斋先生赴香港演出,当时香港信报等多家报社专门刊登了报导

 

 

图42:1984年赵玉斋在香港讲学              


图43:1984年9月在香港演出

 


图44、45:1984年9月在香港演出独奏、及碰八板合奏鲁筝套曲


 图46:赵玉斋先生和陈蕾士与当地筝家、音乐家合影


图47:在香港与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陈蕾士教授交流合影(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日)

 

点击查看相关筝曲:谈筝论道第67期

 

更多视频欣赏:


赵玉斋《高山流水》

 

赵玉斋《四段锦》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67期导读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