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86期导读

谈筝论道第86期导读


作者:王英睿


《闽筝初探》这篇文章是最早正式发表的关于福建筝的学术论文。题目虽然冠以一个“初”,却洋洋近万字,广泛论及福建筝的历史、筝、筝人、筝事、演奏技法、艺术特色等各个方面、足见陈茂锦先生早年在收集、梳理相关历史文献、田野调查等工作中所下的功夫之深。建议大家一定要点击导读文后的“阅读全文”链接去细细品读原文。


赏析:陈茂锦先生演奏《铺地锦》


赏析:陈茂锦先生演奏《春串》


历史


为了探寻福建筝的历史,陈茂锦老师爬梳了历代诗词歌赋,寻到有关福建筝事的记载。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 年左右),李贞夫《纳庵诗集》中诗句:“我有朱丝弦,惯读大古音。俚耳难为调,感子独知心,临风歌一曲,送子建溪寻…。〞由此可知,筝最早在福建流传的时间约有五百年。另外,从中原人南迁至闽的时间计算,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古属“东越”之地,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历史上,中原人士为躲避灾荒、战乱,曾经历几次大规模南迁至福建、宁化、长汀、上杭、远定等地。这里地处武夷山脉以东,亚热带气候,地广人稀,适宜居留。据当地目前存留的各族氏家谱记载,福建各姓氏大多来自河南地区。比如:位于河南省东南端的固始县,自古文风昌盛,历史上有过四次。这些南迁的中原人士中,有些是拥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世家大族,客观上对传播中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河南人南迁示意图》


此外,中原民间艺人到此地卖艺者历朝有之。北方文化的渗透加之宋元时期文化中心南移,筝乐就是随着这些南迁人士传播到了闽西南一带,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并逐渐流播在闽西南地区的云霄、诏安、漳浦、龙溪、上杭、永定等区域。以筝为主奏的古乐合奏在云霄、诏安一带尤为繁盛。诏安县称为“古乐合奏”、云霄县称为“合乐”,“福建筝”就是脱胎于此地的古乐合奏。


\

( 李戊午 编制《古筝教材》)


李戊午先生讲到,很早以前,当地曾使用过的一种传统闽筝:长五尺,中段装弦三尺六寸—分,筝头阔八寸,筝尾四寸,筝厚两寸。20世纪50 年代初,陈茂锦先生在闽地调查见到的筝二三十架,包括本地工匠制造、汕头制造、也有筝家自制,尺寸不一,式样各异,但绝大多数是小型十六弦,装铜质弦;也有少数十三弦筝,装丝弦,形同日本十三弦筑紫筝。演奏时多坐弹,琴头置于演奏者的大腿上。演奏时戴义甲。传统义甲以骨质制成,用软皮套套在右手的大、中、食三指的指腹上;现在亦用玳瑁材质的义甲。


正面尺寸如下图:(单位:公分平面)


\

筝人


福建筝比较集中流行在闽西南的云霄、东山、诏安、龙岩、上杭等县,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这里涌现出许多弹筝能手,仅云霄、诏安两县就有几十人。著名的有蒲水红,清初顺治年间(约公元1644年前后),“诏安东关人,精通传统筝曲百首,潜修四十载,精诀指法十种,筝术出众,传徒众多:林红光、高仔力、龟板禹、沈祖舍等人。


家族传承是福建筝赖以延续至今的主要方式。从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到新中国初期的50年代,当地有名的比如“张家筝”。大约公元 1890年以后,以张俞、张柱辰、张永固 、张确、张学海等人为代表。他们的张筝艺源自张确的祖母(祖籍福建云霄县,能棋善书,出身书香门第)。文中还分别对张水固、陈友章、李戊午、张确、汤国城等主要艺人作了小传。


\

(张确 先生)


\

(张学海 先生)

赏析:张学海先生演奏《风流子》


赏析:张学海先生演奏《蕉窗夜雨》


“古乐合奏”


古时诏安、云霄一带古乐演奏极为盛行,直至民国年间,诏城有八街,街街都有古乐社馆;但影响最大的算是“四也”乐馆和张永固先生组织的“留香”乐馆。现在云霄还有一百多个古乐演奏组织”。云霄县的古乐活动也非常频繁,但筝在这里并不流行,合乐时多以冇弦(“冇”音mao,椰胡的俗称)、竹弦为主奏。唯独“振德剧社”的古乐合奏,尚有陈友章主奏古筝。


\

(张永固 先生)


赏析:张永固演奏《蕉窗夜雨》


合乐时,乐器有筝,冇弦、竹弦、洞箫、小三弦、双清等,演奏者七、八人,多至十几人。夜幕降临,乐声四起,饮茶促情,以乐会友,直至人静夜阑,方才渐渐息回。


目前,闽南筝的传承不容乐观,诏安县尚有余绪,云霄则已失传断代。


风格特色


福建筝是当地“古乐合奏”中的一件主奏乐器。弹重拍时,多用“撮弦”强化重音,控制板拍、速度。“古乐合奏”的速度大多缓慢,主要以单首乐曲演奏为主,也常做曲牌连缀,奏完一首慢板乐曲,随后紧接一支速度较快的乐曲作结尾,如《昭君怨》接奏《梳妆》、《落水莲》接奏《落水莲清》,类似客家汉乐《单点头》接弹《乱插花》这种形式。


福建筝风格古朴清雅,优美而抒情。乐曲旋律音调上多使用徵音、羽音,节奏平稳缓慢,独具一格。曲体结构上和谐对称、乐句中也是多用对偶,讲究中和之美。


赏析:古乐合奏《小瀛洲》 领奏:李戊午


赏析:李戊午演奏《蕉窗夜雨》


除了《春丽未晴》《无意凭栏》《细语不闻》《梁父吟》《十字锦》《蜻蜓点水》《踏雪寻梅》《大和番》《百鸟归巢 ·月上海棠》这些独有曲目之外,闽筝与其他筝派,尤其是与之所属地域相近的潮州筝、客家筝相比较,存在有较多同名异曲、异名同曲现象,这在我国各地民间音乐中是普遍存在的。


因为地理上的毗邻接壤,艺术上也互相渗透,福建筝、潮州筝与客家筝这三个流派之间有许多共同的曲目,很难划清其曲源归属及其先后关系。同曲异名的,如客家筝《出水莲》,福建筝则称《莲花浮记》,这类曲子在闽筝里不多见;同名异曲的这类乐曲数量较多,如《蕉窗夜雨》《百家春》《双金钱》《水底鱼》《万年词》等。


赏析:古乐合奏《步步娇》领奏:李戊午


赏析:古乐合奏《普庵咒》 领奏:李戊午


特色演奏技巧


福建筝筝演奏技法简练而细腻,右手运指多用托、抹、勾、扣(撮)和连托、连勾等指法。左手充分发挥回音、大小颤音、揉音、上下滑音等技巧。


\

( 陈茂锦 整理《福建古筝曲选集》)


连勾法:


即右手中指连续两次勾弦,这是最常用的技法,每首乐曲都有用到。 “连勾法”有装饰曲调、美化旋律、交换节奏、渲染旋法的功能。


截音法:


是将余音截止的技法,同于其他流派。右手撮弦得音后,左手止音;或者右手自弹自按。但福建筝的“截音法”不单纯只起到休止作用,用“截音法”来表现乐句轻、弱的音乐效果,是闽筝的一大特色。这种技法还善于塑造特定的音乐形象、丰富主题内容,有的放矢地运用,可以取得新颖、有趣、生动的艺术效果。


\

( 陈茂锦 编选《闽南筝曲选集》)

撮弦法:


用作乐句正拍开始之前装饰性的“倚音”:其他筝派多用连托指法处理,闽筝采用这种撮弦法:中指、拇指不是同时发音,而是先后快速“勾”“托”,弹出本音的上方二度或小三度之音。此法在福建诏安县称为 “倒踏法”,在云霄县称为“扣指”。


跑马法:

即大、中指连续快速勾、托,常用于乐曲的开头或结尾部分。民间即兴演奏中没有固定的次数,通常是慢起、渐快、再渐慢。


\

( 李萌 编辑《福建筝曲选》)

点滑音:


用点弹的方法实现一个急速的下滑音。实际是下滑音的派生技法,或言“点下滑”,发音急促、跳跃,多用于如《蜻蜓点水》《倒地梅》等这类轻快活泼的乐曲。



陈茂锦


生于1934年,福建省福清县人,现任中国民族器乐学会闽筝传承研究会会长、从事古筝教学六十余年,是目前最年长,最正统的一位闽派古筝传承人,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授予“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


早年师从云霄闽筝传人陈友章先生和诏安闽筝传人张永固先生,历时十余年,得其真传,授曲丰多,并得古传工尺谱,他以这两本传谱为依据,译谱、订谱、打谱,整理出了近百首闽筝曲谱。


1951年考入闽侯师范艺术科,1956年留校于福建师范学院任教。1986年于“第一届古筝研究会”发表论文《闽筝初探》、《以韵补声与闽筝》、《闽筝的口传心授教学法》。199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闽南筝曲集》(复刊出于上海音乐出版社,并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填补了闽南筝派理论上的空白。近几年还撰有《禅和音乐研究》、《管窥“花音”——“花音”的框架、符号议》、《筝歌选集》等文章。2015 年初成立八闽筝团,带领学员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山纪念堂等地献演福建筝曲专场音乐会,并在音乐学院、及福建大剧院等地举办多场闽筝公益讲座,为闽筝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点击查看原文:


谈筝论道第86期——《闽筝初探  作者:陈茂锦


\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