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中国音网线上首发专辑「后起之秀的浙派古筝」

近日,一张浙派古筝演奏专辑「后起之秀的浙派古筝」于中国音网线上首发。



百年留声-万世传音” 是「中国音网—中华民族音乐数字图书馆」一项长期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使命的文化传播项目。从田野到庙堂,从境内到海外,不断发掘整理民族音乐瑰宝,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全球推广和传播。



浙派古筝是我国各大筝艺流派的后起之秀,其起源于浙江杭州地区,发展形成于上海,而后传遍全国。早在唐宋年间,筝就已从中原传到浙江杭州地区。在明清以后,筝被保留在杭州滩簧的伴奏中以及杭帮丝竹的合奏中。浙派古筝奠基人王巽之先生进入上海后,领导他的学生们在这两种传统器乐合奏类别的多首曲谱基础之上,又将江浙沪地区的部分丝竹乐、民间乐曲以及《华氏琵琶十三套》逐一整理,将原谱的内容和技法予以充实、丰富、发展,并移植为古筝独奏曲。他们先后改编的《高山流水》《将军令》《月儿高》 等十多首器乐曲,成为浙派古筝的主要代表曲目。



以王巽之先生为奠基人,与后辈孙文妍、项斯华、范上娥、王昌元、张燕等在曲目整理与创新、筝曲教程编写、器乐改革、指法创新以及教学演出实践等方面多年的努力而形成的浙派筝艺,无论从曲调的典雅文静、浑厚古朴、含意深远,还是层次多变、气势宏大,都以它独特的风采,迄立于祖国各派筝艺之林。


代表人物



王巽之 先生(1899年1月20日-1972年11月)


王巽之,1899年1月20日生于浙江杭州市。原名王其昌,又名王昌,别号逊之。1925年前为杭州国乐研究社的会员,擅长演奏三弦、洞箫、古筝等乐器及民间流传的丝竹乐;1925 年后他又进入上海国乐界,先后加入俭德国乐社和组织光华国乐会等;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古筝专业开办后,被聘为专职教师,从此开始潜心从事古筝教学工作;1958年,在其建议下,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厂戴闯试制成功21弦S型传统筝;1959年至1961年间,领导学生们将《月儿高》《海青拿鹤》《霸王卸甲》《普庵咒》《浔阳琵琶》等一批筝曲谱相继用五线谱整理出来,并将《将军令》曲谱重新订谱;1961年,又带领孙文妍、项斯华、范上娥三位学生编写出上海音乐学院第一部古筝教程(共七册);1972年11月,于上海病逝。



孙文妍


古筝教育家、演奏家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市级传承人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筝艺术”项目负责人、传承人


孙文妍,1940年10月生于上海。1955年进上音附中高一学习琵琶专业;1956年春兼学古筝副科,同年秋转为王巽之先生在上音的第一个古筝专业的学生;1959年秋附中毕业后被保送进上音本科继续学习古筝;1962年兼任上音附中洞箫副科专业课程;1963年至2021年间担任上音附中古筝教师、上音古筝硕士研究生导师。


孙文妍与丈夫何宝泉在上音六十年的教学中,创建了一套属于浙派古筝的教学与演奏体系,培养了千余名中外古筝的教学与演奏人才;其多年来在国内各地和新加坡、台湾、香港数次进行古筝教学与讲座并获得好评;主编出版了《少年儿童古筝教程》《幼儿古筝教程》《中国古筝教程》等教程;先后发表《后起之秀的浙江筝艺流派》《执着追求、刻意创新—浙江古筝家王巽之》《为丝竹事业鞠躬尽瘁—民族音乐家孙裕德》等几十余篇文章;2012年被授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传承人”称号;2015年被选为“上海浙派古筝艺术”项目负责人,2016年被选为该项目的传承人。



何小栋


中国音协新兴音乐群体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


上海音乐家协会民族管弦乐专业委员会会员


上海国乐研究会副会长


上海市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传承人


何小栋,自幼随其父母上海音乐学院古筝教授何宝泉和孙文妍教授习筝,尤其对传统曲目研究颇深。在古筝教学方面,也深受两位教授的影响和栽培。从事古筝教学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所教的学生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同时被邀请担任多个大赛的评委,也多次受邀出访东南亚国家,进行古筝讲学及演出活动。


2014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和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发行了古筝CD专辑《怀古》;2019年与母亲孙文妍教授一起撰写、录制了《江南丝竹艺术》的教学视频共八讲;其对古筝的材料、发声及古筝配件的制作特别是琴弦也有深入的研究,并于报刊上多次发表学术文章;从2005年起至今,加入了江南丝竹团体“上海国乐研究会”,担任乐队的古筝演奏和组织工作,并随上海国乐研究会进入各大院校、少年活动中心和街道,进行江南丝竹推广和普及工作。期间参加了多次大型演出和比赛活动,并多次获奖;2021年12月,被评为上海市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传承人。


专辑介绍


「 后起之秀的浙派古筝 」



浙派古筝具有江南秀美的地域特色,承载着千百年来江南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其对中国古筝音乐无论是曲目结构扩充、演奏技术以及技巧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经过王巽之、孙文妍等几代人的努力,濒临遗失的武林筝能“落户”上音重新抽枝发芽、梅开二度,极大促进了浙江地区古筝的发展、传播以及传承。


浙江筝派的创立、创新、发展与传承可以说是“源于民间、兴起于学院而又回到民间”的成功典范,也反映了中国古筝艺术的顽强生命力。中国音网于本周新上线的专辑《后起之秀的浙派古筝》收录有浙派古筝传承人孙文妍、何小栋、罗晶以及吴昊几位老师演奏的曲目。其中,《高山流水》《凡忘工》《月儿高》《霸王卸甲》等均为浙派古筝的代表曲目。从这些曲目中,我们能领略到浙江筝派的指法演奏特色与其独具江南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评论5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