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生日快乐,西安音乐学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将时针拨回至七十三年前,


西北大地上华音奏响。


难忘峥嵘岁月


千年前的秦汉唐音乐留存于史书中,


如今的美妙音符游走于指尖和琴弦。


60周年、65周年、70周年校庆及喜迎二十大的西音


峥嵘岁月已过数年,


新的乐章早已开启。


七十三载初心不改,


明德教化矢志不渝。


七十三年来,


一代又一代西音学子从这里走向社会。


多年后回首,母校伫立于身后,


成了心灵永远的依靠。


我爱西音,


爱她的理由,举不胜举。


我把我的“西音日记”写在书信里,


载着落日的余晖和晚风的浪漫,


寄给你……


01


爱她的一草一木 落日晨曦


与西音相遇的那个九月,桂花超级好闻,让我想念妈妈做的桂花凉糕了。


每天最爱的画面,就是清晨微暖、清风徐徐,飘飘红旗下的“我爱西音”,是我开启一天努力的动力。


被枫叶铺满的西音大道,是每年必打卡的拍照风景。



下午的操场,有阳光,有挥洒青春汗水的少年,画面充满了青春与活力。


上学放学的时候,来来往往的老师和同学在林荫道下穿行,是校园中最有生机最有活力的风景。


蝉鸣声声,夏风滚烫,西瓜、夏天,学长学姐的毕业季。


西音好像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承载了我们的青春和热血。



在西音,十分钟足以穿梭整个校园,贯穿校内东西的林荫大道可带你穿越四季,感受春的花香、夏的烈日、秋的萧瑟、冬的浪漫。


琴房的午后,阳光明媚,很喜欢透过窗外看斑驳的树荫。


五号教学楼阶梯教室夕阳西下时的黄昏,阳光洒在钢琴上,诉不尽的温柔。


八九点的阳光透过窗照进教室,这一瞬间,有花香,有鸟鸣,有琴声,有书本,有朋友,足矣。


西音的落日,永远拥有令我感动的暖意。


学术厅古朴的屋檐,秋日的桂花香萦绕鼻尖,是属于西音的独家美景。



像蝴蝶飞过花丛,像清泉流经山谷,在记忆的空间里,西音的生活,恰似五彩斑斓的画面,又如欢快跳跃的音符。


西音的艺术厅很大,超气派,希望将来我能在这里开一场音乐会。


02


爱她的学术氛围 治学严谨


因为她足够专业,所以我热爱西音。


在西音,我接触到的音乐不仅仅只有难以言表的感性体验,也有体系化理论化的理性剖析和解读。


老师们如春风般的教导,让我鼓起前进的勇气。


我的老师可太严格了,常常因为一个音符让我加紧练习。



图书馆明亮的灯光照耀期末复习时的每个寒冬。


舞蹈生好瘦好瘦,真怀疑她们不用吃饭的吗,后来才知道,是练功房里一遍又一遍的旋转与跳跃,淌下的汗水带走的脂肪。


在西音遇见的老师,用行动让我体会到“谆谆悔不倦,匠心筑栋梁”。


喜欢西音的生活,节奏舒适。在这里,我可以闲庭散步、安静思考。



想说声谢谢你,让每一个在知识门口好奇张望的小孩都成为了敢于挑战浩瀚的少年。


在世界中,我认识了西音。在西音,我认识了世界。


03


爱她的上进有爱 生活气息


疫情突袭,我主动请缨成为志愿者。在西音,志愿服务要快点报名,不然就报满了。


“待到春风十里时,愿有樱花漫盛世”,偶然看到封校时贴在路灯上的暖心话语,加油,一定会好起来的。



每天出门都要和宿管阿姨问好,阿姨乐此不疲地“唠叨”我们,要多穿衣服。


返校时门卫大爷好心帮忙搬了超级重的行李,一句“碎碎的事”,转身深藏功与名。


有不认识的人过生日,宿舍楼下的留言本上,大家为她写满了祝福。


该怎么解释青春,我说不清,我只知道,在青春时有一群人,在宿舍,在操场,在课堂,又或是在琴房门口的相遇,我们总有道不完的亲切。



西音的每日核酸,守护我们的安全,我们在西安,永远平安。


看着一批一批入学的新生,感叹年轻真好,突然一想,我也年轻呀。


慌乱备考的时候,同学送来的一盒点心,想哭的瞬间+1。


准备考研的日子里,陌生的校友和我相互打气。


猫猫在楼下慵懒地晒太阳,“送温暖”的同学们争先“撸猫”,治愈一整天的疲惫。



西音还为小猫设计了口罩。


西安的冬天冻得人脑瓜疼,在食堂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杂面,感觉心里暖暖的。


在西音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有趣的老师,温暖的同学,让我时常感叹大学生活的美好。



我爱西音,


爱她初春绿意盎然带来的生机希望,


爱她盛夏田径小路带来的惬意凉爽,


爱她金秋枫叶飘落带来的时光深沉,


爱她寒冬初雪轻扬带来的天真烂漫。


我爱西音,


爱她山河日月镌刻的厚重与积淀,


爱她春夏秋冬从未变过的初心与使命,


爱她七十三载谱下的盛世华章,


爱她步履不停奋发的印记。


亲爱的西音,


73岁生日快乐!


西安音乐学院 民乐系历史沿革


学校建校之初,教师资源紧缺,民乐方面,只有擅长演奏唢呐的老艺人冯老(名字不详)及秦腔打击乐邸仲春先生。因为教师缺乏,学生们都是自学,同时向民间艺人学习戏曲、民歌和曲艺。民乐的第一位学生是扬琴专业的任英先生,毕业后留校执教。1952年,先后又调入了民间艺人张宝义先生(三弦)和油达民先生(二胡)。至此,民乐专业开设了三弦、扬琴、二胡三个专业,鲁日融(二胡)就是当时的学生。


1954年,鲁日融先生毕业留校,并担任了民族乐器教研室组长,1955年,与油达民先生发起组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民族管弦乐队,1956年开始筹建民乐系,1957年正式成立民乐系,鲁日融先生任民乐系第一任主任,邸仲春先生任第一任民乐系书记,开启了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器乐发展的纪元。


建系之初急需教师,当时系领导的远见,并由吕骥先生等几位大家推荐,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又先后调入了高自成(古筝)、王沂甫(扬琴)、刘长生(唢呐)、杨少彝(琵琶)先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古筝专业、唢呐专业和琵琶专业,完善了各自专业的教学体系,可以说撑起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学科建设,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演奏人才,为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自成 (1918——2010)


在元老们的努力下,尤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相继培养出具有实力的优秀毕业生,他们迅速成为民乐系中坚力量,并培养出当时在全国民乐界响当当顶尖人才,在此期间,已同时在作品创作、音乐表演、乐队合奏等方面出了一大批人才和经典作品,自编教材层出不穷、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国内顶级赛事频频获大奖,教学与实践相得益彰,秦派二胡和秦派古筝已初具规模,成为民乐系特色专业,民乐系的专业设置增加到了14个专业方向,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可谓经历了“黄金时代”。


九十年代,民乐系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期。经过了百十年代的辉煌期,民乐系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乐团发展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积淀,因此在这个时期,发展比较顺畅,师资队伍有了梯队建设,教材不断出新,优秀作品也不断的涌现,除了“秦派二胡”、“秦派古筝”这两个优势学科外,其他学科也不断发展,齐头并进,培养出来的学生分布在各大乐团、高校和民乐教学的第一线。


周延甲(1934年6月-2019年8月3日)

1983年在秦筝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言


迈入新世纪,民乐系也进入了攻坚突破期。在新时代中,民乐系的学生数量剧增,规模扩大,面对数量增加、质量下滑的状况,民乐系坚持创作实践型人才培养,专业精英型人才培养和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定位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努力目标,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型、创新型艺术人才为办学高点。依据民乐系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将“挖掘民乐高精尖人才、着力培养复合型民乐人才、凸显陕西地域音乐文化特色、争创全国一流音乐院系”作为民乐系办学的定位。


在明确定位和目标的同时,民乐系完善了各专业教师配备,大量贮备和培养青年教师,完善学科建设,应发展需要设立了合奏课教研室,新增了排箫专业方向,这也是全亚洲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音乐院校,举办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展演活动;国际排箫艺术节;陕西省秦筝艺术节;陕西省竹笛艺术节;8场陕西省民乐终身成就奖音乐会;陕西省新年音乐会;二胡、扬琴、琵琶学术论坛等重大活动,整合资源,精心打造了“八音繁会”、“秦风雅韵”等优秀的民族室内乐音乐会。民乐系新时代“走出去,请进来”的治系理念,呈现出全系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和办学思路,积极践行“一流专业”建设,突出“秦风”特色,融入时代气息和新的思维,展示民乐系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以及在新时代重视特色传统文化传承、与时俱进、国际化视野的民乐系建设发展方略。

(文字图片来源:西安音乐学院官方微信)


评论1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