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王中山:《中国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四川音乐学院第二届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第五场:《中国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于2022年11月21日(星期一)19:30分在腾讯会议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乐系副主任王中山教授主讲,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系主任江澹曦教授主持。


在本场讲座中,王中山教授将图文和演奏相结合,贯穿古今,讲述了“中华文化视野下筝乐之美”和“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两大内容。


一、中华文化视野下筝乐之美


首先,王中山教授从型式、构造、音响、演奏、审美等诸多方面对古筝这一乐器进行剖析,正本清源,寻找和还原了属于中国古筝原本的面貌。王中山教授将三国时期的阮瑀、西晋时期的傅玄、东晋时期的贾彬在《筝赋》中对筝的描写进行了详细解读,论证了筝的型式之美自古便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紧接着罗列了从战国到明清时期出土的筝、壁画、乐舞画像等,向大家清晰直观地展示了筝器的型式之美。



在古筝的“音韵美”方面,王中山教授认为古人对筝的音韵之美已刻画到了极致,并例举了侯瑾、阮瑀等文人对古筝的描述,如“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卑杀纤妙,微声繁缚……”“五声并用,动静简易。大兴小附,重发轻随。折而复返,循覆逆开。浮现抑扬,升降绮靡……”。谈及此处,王中山教授为大家示范了古筝揉、吟、按、滑等技法,展示了古筝一弦多音、一音多韵、一韵多情的特点。



随后,王中山教授指出,古筝在演奏过程中是以正面示人且双手没有其余的负担,可以充分展现指、腕、肘、肩、颈、腰的形态。他列举了唐宋时期的文人白居易、李端、苏轼、晏几道等人对古筝弹奏形态的刻画。其中,宋朝词人晏几道在《菩萨蛮》里曾写到:“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谈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描写了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弹奏琴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的愁绪,眉眼间尽是情感的场景,将筝人的形态之美描绘得极为生动。另外,王中山教授还在筝乐意趣之美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描述。


二、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古筝艺术的世界性


首先,王中山教授以2021年11月由中国音乐学院牵头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系列活动为例,向观众介绍了古筝艺术的海外传播。“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系列活动以全球现场直播的形式进行了推广,其中单场音乐会达到了326万播放量,打破了国乐音乐会最高的收视率。王教授还为大家播放了汇集全球10余个国家的古筝演奏家们隔空共奏《渔舟唱晚》的视频。随后向大家科普了以日本Koto、朝鲜伽倻琴、蒙古雅托噶、越南十六弦琴等为代表的亚洲筝类乐器和齐特琴、古斯里琴等为代表的欧洲类筝乐器。



(二)古筝流派的传承


王中山教授展示了中国古筝主要流派分布图并将古筝科学地划分为中国筝、筝类乐器和类筝乐器。他将弹按类乐器划分为筝类乐器,例如:雅托噶、伽倻琴、扎;拉按类乐器划分为类筝乐器,例如:挫琴、牙筝、文枕琴、瓦琴、琤尼。此外,王中山教授谈到他在全国古筝协会担任了一些职务后组织了许多的演出交流活动,并展示了他和高自成先生、曹正先生、郭鹰先生、任清志先生、林毛根先生等老一辈筝届名家们的珍贵合照。



(三)古筝艺术的创新


在古筝艺术的创新方面,王教授从古筝乐器形制、演奏技法、筝乐作品、演出形式四个方面展开,向大家介绍了古筝各个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1.古筝乐器形制的创新。古筝发展至今经过了多次改革,目前常见的筝为21弦s型筝,此外还有脚踏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何宝泉先生研制的蝶式筝、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研发的多声弦制古筝等。


2.演奏技法的创新。赵玉斋老师将双手演奏成规模体系地放在了古筝作品中、王昌元老师创新了扫摇等技法、赵曼琴老师发明了快速指序以及王中山教授创新了左手内带义甲的方式、左手轮指、左手摇指的技法等,这些都是革命性的创新,对古筝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筝乐作品的创新。首先是以叶小钢、王建民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筝乐作品,与古筝技法的创新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另外,王中山教授还提到了乐谱的发展,从早期的二四谱、工尺谱到简谱再到五线谱的使用。


4.演出形式的创新。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多样化,于是古筝的演出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包括但不局限于独奏、重奏、爵士乐队、交响乐队、民族管弦乐队合作等演出形式。


(四)古筝艺术的反思与展望


王中山教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反思和展望:1.乐改方面:重声轻韵、尚形轻质。2.创作方面:厚今薄古、崇洋轻中。3.表演方面:乐坊化、形式化。4.教学方面:女性化、伪娘化。希望专业教学上多地域交融、筝乐创作中多乐种交融、古筝演奏上传统与现代交融、古筝发展上世界同宗乐器交融。


在讲座的最后,王中山教授说到:“在传承和发展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平衡的发展模式,古筝发展的道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四十年时间里,我们在不断地磨合,不断地探索,寻找出了适应中国古筝发展的中国器乐发展之路。在器乐文化层面,要像古琴等等这些乐器去学习,譬如对琴学文化的整合、在宗教、哲学方面的结合…技术层面,我们也还做得不到位,做得最好的是西洋乐的钢琴,我们在技术层面的训练上和整个基础体系的建立上,要去吸收和借鉴西洋乐的某些训练方法。当然不是拿来主义,我们得把它进行一些消化,以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样的一个基本目标。从而复兴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文明。”


评论1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