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古乐器“筑”与“轧筝”于广州乐器展首次展出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击筑唱“大风歌”的事迹。筑是我国古老的击弦乐器,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由最初的五弦发展至宋代的十三弦,宋代后逐渐失传,人们只能从一些古籍资料上来探寻筑的身影。



而在本次广州乐展上,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北京乐器研究所)却向公众展示出了失传已久的古乐器——筑,同期还展出了另一件复原古乐器——轧筝。这两件“文物级别”的乐器是本次展会上的极为难得艺术佳品,令徜徉在现代乐器展中的参观者有机会驻足在几千年的古代遗音前,亲耳聆听到来自历史的声音! 



2020年、2021年由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北京乐器研究所)彭丽颖团队根据古籍、出土文物、国内外流变现状的理论资料为研究基础、严格按照古籍中记载的详细尺寸,分别对中国古代乐器轧筝、筑两种乐器,进行了1∶1的复原,并相继完成了抢救性研究与复原制作,并于2023年5月10日在北京星海乐器集团举行了隆重的“古乐器筑和轧筝复原探索—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的论坛活动。此次在2023广州乐器展也是彭丽颖博士率领团队和复原古乐器的首次亮相,为广州乐展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展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彭丽颖团队此次展出的乐器包括:复原的筑与轧筝,以及改良的宋锦筑和九弦双面板小轧筝等。古乐器复原的过程十分漫长,团队始终围绕“守正创新”的思想,一方面遍查古籍,掌握古乐器的制作过程及乐器形制,另一方面考虑到中国民族乐团的实际需求和实用度,对乐器的内部构造、琴弦等进行改良,由传统的蚕丝琴弦改为钢弦,音域固定为低音和倍低音音区,终于使得千年的古韵遗声,穿越时空姗姗而来。 



古乐器中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博大精深。横弹乐器中,筑和轧筝作为极具特色的乐器,曾经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重要的角色。



筑,中国古老的击弦乐器,流行于战国时期。除了《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击筑唱“大风歌”的故事以外,宋代陈旸的《乐书》中对筑的尺寸和形制都进行了记载:“筑之为器,大抵类筝,其颈细,其肩圆,以竹鼓之,如击琴然。又有形如颂琴,施十三弦,身长四尺二寸……”



轧筝,中国古代的拉弦乐器,盛行于唐代。宋代以后虽逐渐失传,但是衍生出的挫琴、文枕琴、牙筝、瓦琴等民族乐器流传至今。《旧唐书》(卷二十九·志第九·音乐二)中记载:“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对轧筝演奏方式进行了的描述。《乐书》中记载:“唐有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并且其中记载了轧筝形制的图画,提升了对轧筝更为直观的认识。



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与相关出土文物可以看到轧筝的形制特征,轧筝盛行于唐朝,外形和筝、瑟、筑极为相似。最早的轧筝,构造基本和筝相同,通过弓或木棒竹杆拉奏,规格有大有小,演奏方式有坐奏与立奏或行奏,乐器可横置于桌案上,也可竖抱于肩头。轧筝可以说是中国拉弦乐器的最初形态。



轧筝虽然已经出现断代,但是在我国个别地区以及韩国都可以找到轧筝的繁衍乐器。如,河南舞钢及河北邯郸的轧琴、福建莆田的文枕琴、山东青州的挫琴、广西的瓦琴和韩国的牙筝等等。



复古乐器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筑与轧筝,两件中国古代乐器的再现,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乐器文化历史的探索与传承、对我国民族乐器理论的完善和乐器改良的推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当代筝类乐器艺术的创新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彭丽颖博士说:“古乐器的复原包含着乐器的文化价值传承,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古乐器的传承面临着很多现实困难,比如曲目的缺乏、传统器乐与现代音乐融合度较低、乐器制作知识滞后、缺少传承人等因素制约着古乐器的传承和发展等。所以说,未来古乐器复原还需要在文化审美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进行中挖掘,加强传统音乐的‘活化’可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接下来将会发挥复古乐器的文化价值,与民俗、旅游市场、文化品牌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


评论2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