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课堂 | 河南筝与浙江筝艺术交流

10月27日,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课堂邀请了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的老师们:宋光生、宋光林、宋珂、刘花枝、金果,让非遗走进课堂,带领同学们近距离、体验原汁原味的河南筝乐艺术。课堂《杭州滩簧与浙江筝》是国乐系盛秧教授开设,是想通过了解杭州滩簧这一门传统的民间曲艺形式,更为深刻地了解浙江筝的原生环境与存续样态。在我国传统的古筝流派中,古筝艺术多是与民间曲艺、弦索乐或丝竹乐共生共长的,河南筝就与河南大调曲子、河南板头曲有着紧密的联系。今天借此机会,希望我们在与老师们了解和学习河南筝的同时,还能让我们有一个比较的眼光来看古筝流派,从而上升到一个更加宏观的视野来看待整个中国的传统筝乐艺术。



首先,国乐系盛秧教授对到场的老师进行介绍。介绍完毕后,河南板头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光生老师为大家介绍河南大调曲子、河南板头曲、以及河南筝曲,同时也示范了具有河南特点的滑音,详细讲解了河南滑音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河南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源于明、清俗曲。原是贵族的艺术,大调曲子一般在是富家厅堂或茶楼活动,初兴于河南开封,于清乾隆年间传入南阳,逐渐形成不同于开封鼓子曲的曲调.20世纪30年代,因河南曲剧常被称为“小调曲子”,所以坐唱类型的鼓子曲便称为大调曲子。伴奏乐器以三弦、琵琶、古筝三种弹拨乐器为主。大调曲子的音乐丰富优美,曲调庞杂,演唱时往往遵循一定的板式和准则,所用曲牌多达300多支.2008年,河南大调曲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板头曲是河南大调曲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音乐的代表,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弦索乐器乐形式。在河南开封、南阳、洛阳、周口等地流行广泛。音乐风格质朴、洒脱、文雅,经历代文人加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乐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筝曲也是在曲艺伴奏中逐渐独立的重要艺术流派。



课堂以板头曲合奏、大调曲子伴奏以及交流问答式的互动进行。课堂的进行也是基本还原河南板头曲、大调曲子的原生场景。附中的同学们合奏了河南传统筝曲《高山流水》也称《花流水》。宋老师指出:“学生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但是左手的滑音太过直接,演奏滑音要有过程,就是缺乏一个过渡。另外,演奏者要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只有饱满的情绪,才能演奏出打动人心的乐曲。”之后,宋老师又讲解了一扣一贴的指法,即大搓反剔。接下来,老师们和同学们互相配合,用古筝、三弦、琵琶合奏了板头曲《高山流水》。宋老师指出:在合奏过程中,讲究主弦,即三弦。在河南大调曲中,古筝是从属地位,不能压过作为主弦的三弦。同时,在三弦、琵琶、古筝合奏的过程中,古筝风格细腻,琵琶是用以加花。老师说:“虽然古筝琵琶各有各的路子,但是没有关系,板式碰上就行,这就叫碰八板。”盛秧老师也进行了讲解,融合了平时古筝重奏的经验,具体指出了体验中产生的问题,并且强调了需要突出主弦乐器。



接着是研究生们伴奏《黄鹂调》,演奏完毕老师指出短期能够把伴奏弹下实属不易,这也说明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学生的水平之高。之后,老师们示范了大调曲子《黄鹂调》,第二遍学生们参与到伴奏之中,深度体验河南大调曲子以及古筝伴奏艺术。接下来老师们讲解伴奏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合不上板、没有韵等,这不仅仅需要会演奏古筝,还要学会聆听,相互配合,即兴处理等,这也是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活学活用方能得心应手。


古筝艺术源于民间,只有深扎民间的沃土,方能展现古筝艺术的传统之美,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进课堂形式,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体验古筝不同流派。本次艺术交流让民间音乐走入校园,让专业学生们对传统音乐近距离接触,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