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筝声”古筝作品音乐会演出精彩回顾



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提高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古筝教学和演奏整体水平,选拔优秀青年人才,“海上筝声-古筝作品音乐会”于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期间在上音歌剧院歌剧厅成功举行。活动由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办,上海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烁歆(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音乐会中9位青年古筝演奏家陆莎莎、王伊、崔晓彤、关琳、赵墨佳、邓翊群、杨姗姗、王晶、陈蓓萱的年龄在28-35岁之间;均为上海音乐家协会及古筝专业委员会会员;均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古筝硕士研究生,其中赵墨佳、邓翊群为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他们现就职于上海的专业乐团、高校、中职等行业,默默为上海的古筝发展努力着。


21世纪以来,上海作曲家谱写了许多讴歌祖国、歌颂党的古筝作品,本场音乐会选取了何占豪、顾冠仁、周成龙、王建民、罗小慈、李渊清、李磊、赵墨佳、邓翊群9位上海老中青三代作曲家的古筝作品,呈现近年来上海古筝作品创作风貌。本次音乐会的导聆由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勇担任。他结合自己的专长,致力于高雅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倾情投入,用自己积累多年的音乐理论为观众做音乐导赏,在他引领下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导聆王勇


音乐会在青年古筝演奏家关琳演奏的《江南》中拉开帷幕,该曲是著名作曲家顾冠仁先生2019年应陕西秦筝学会委约创作,作品根据汉代乐府诗改编成曲,全曲描写了一副秀美的江南景色,乐曲清新、明快、活泼、灵动,充满勃勃生机、青春活力,勾勒出一幅生动、明丽的画面。听众们深刻感知到采莲人内心的愉悦和青年男女的纯洁爱恋之情。


关琳 《江南》


苍莽的哀牢山系孕育了如山般的彝人,美丽的红河高原生存了充满灵性的女子。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了彝人浪漫而浓烈的爱与情,时而唱着缠绵悱恻的情歌,同时又写出了瑰丽多彩的诗篇。著名作曲家周成龙先生2018年应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古筝展演决赛委约创作了《彝音》,作品用音乐绘制了一幅彝乡山水灵动、民族风情浓郁的七彩画卷,青年古筝演奏家杨姗姗、戴子凡的筝笙合奏赋予了彝人和地方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杨珊珊、戴子凡 《彝音》


由上海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李磊2010年创作的古筝独奏作品《醉莲赋》以婉转、流畅、细腻的线条交织成复杂的层次,产生莲对光的多重折射,形成一幅光洒莲叶、露扣荷心,莲动玉池的醉人画面,而青年古筝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青年教师王晶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通过婉转的琴声传递给了现场每一位听众。


王晶 《醉莲赋》


憧憬、戏水、战乱、宫怨、挣脱,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2018年应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古筝展演决赛委约创作了《越国西施》,青年古筝演奏家、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校青年教师陈蓓萱和钢琴演奏家李渊清携手共奏,既巧妙地运用了民族音乐的元素体现传统韵味的美,又给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何占豪先生的精妙布局和两位演奏家的演奏将西施跌宕起伏的一生刻画的栩栩如生,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


陈蓓萱、李渊清《越国西施》


人们常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作为最具江南水乡特色的代表城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传统而奔放,文明亦开放。在青年作曲家、钢琴家李渊清2022年创作的《姑苏城》这部作品里,作曲家遴选了“沧浪亭”、“山塘街”、“东方之门” 这三处最具城市地标性的景点和建筑,透过音乐的表达,来呈现他心中的家乡——苏州这座美丽城市的精神面貌与无限魅力。青年古筝演奏家、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奏员崔晓彤和李渊清通过古筝和钢琴的协奏,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带听众们见证了姑苏城千年古城的岁月变迁。


崔晓彤、李渊清 《姑苏城》


丝绸之路,天山南北,维吾尔族广泛流传着一种民间舞蹈——赛乃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2018年应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古筝展演决赛委约创作了《赛乃姆》,作曲家凭借自身对赛乃姆的独特感受和印象,充分发挥了古筝的演奏技巧与表现力特色,描绘了赛乃姆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和浓郁的西域风情。青年古筝演奏家、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奏员王伊和钢琴演奏家李渊清的演奏在保持维吾尔族民族原本特色的同时,并注入了当代的表达方式,紧扣了时代的脉搏。


王伊、李渊清 《赛乃姆》


《明月歌》是青年古筝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讲师(在读博士)邓翊群2023年为古筝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乐曲摘用了浙江筝曲《月儿高》中的雅乐核心音调作为基础材料,以狂想式的风格将东方音乐进行生发,并与亚欧音乐调式进行勾联和延展。邓翊群和朱学思,通过古筝和钢琴展现东西方音乐听觉审美上的交融,来表达音乐语态中“天涯明月共此时”之意象。


邓翊群、朱学思 《明月歌》


《墨戏》是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著名古筝演奏家罗小慈2008年创作的作品,她在书法和古筝两种艺术的浸淫下,在枯墨与飞白间,看见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打破单一演奏的模式,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力图呈现出筝的丰富内蕴,将中国历史人文精神和书画意境融入自己的筝曲中。青年古筝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员陆莎莎的独奏表现出高古的浑厚大气、禅意的素淡空灵、豪放的酣畅淋漓。


陆莎莎 《墨戏》


《越人歌》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体现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状况,表达了对跨越阶级的爱情的抒歌,上海音乐学院首位古筝专业博士生(在读)、新艺民族室内乐团成员赵墨佳的创作灵感正源自春秋民间诗歌《越人歌》,乐曲描绘了在舟游盛会上,自由率真的越人歌手拥楫而歌、抒发情感。即便语言不通,音乐所传递出的浓烈、真挚的情感,跨越了语言、阶级和族群。青年古筝演奏家赵墨佳与钢琴演奏家李渊清、打击乐封安邦通过古筝与钢琴、打击乐的协奏形式,带听众窥探先秦时代生活在长江以南广大沿海地区的庞大族群的生活足迹。


赵墨佳、李渊清、封安邦 《越人歌》


在新时代背景下,上海作曲家、古筝演奏家坚持守正创新,聚焦时代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发挥专业优势,熔铸民族文化,当好传统文化的“推行者”。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文化传承者,他们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用古筝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上海声音”,展现出繁荣的“海上筝声”,让我们共同走进“上海之春”,尽享传统文化的春天!



上海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供稿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