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59期导读

 谈筝论道第59期

任清芝古筝艺术研究

作者:刘燕

导读:王英睿


        自从本栏目五十四期、五十五期连续推出武丽君关于任清芝先生的文章后,陆续收到任先生弟子通过我们栏目发送的留言。为了将先师的艺术发扬光大,共同为发扬传统文化事业献计出力,武老师也在积极与各地的弟子们联络,并列出了“任派”传承图表。今天她又推荐刘燕一文,让我们能进一步对任清芝的筝乐艺术有所了解。 


        任清芝家境贫寒,祖辈务农。其父任榜鼎及其小弟饿死于饥荒之年。这不幸的境遇使任清芝少年时期即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生活所迫,任清芝能吃苦,肯下功夫。少年时期奔波于叶县、临汝、宝丰直至湖北襄阳等地流浪卖艺,生活造就了他直爽开朗、豪放幽默、粗犷诙谐、善解人意的性格,也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经验、艺术素材,为其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生活艰难,但任清芝天生喜爱艺术,又得到叶县当地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熏陶与滋养。童年时他便学奏扬琴、是个小戏迷,即会唱大调曲子,又会唱小调曲子。小调曲子结构短小,风格清新,活泼明朗,喜气洋洋,跟他的性格比较靠近,因此他更喜爱小调曲子。


        当时农村流行朗朗上口的杂曲,唱词多为生活化的语音,好学易通。演奏音量需要加大时吐字上也需夸张。如《双叠翠》《银纽丝》《浪淘沙》《新年乐》等小曲牌都是具有活泼快乐、短小精悍的特点。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形成自己的演奏特质:乡土气息浓郁、地方风味突出。在演奏技法上具体表现为多点音、打音、游颤、游摇、大跳、反刮奏、大关节密摇等。他的作品《汉江韵》中无不渗透着鲜明的地方气息和浓郁的地方风韵。


著名古筝艺术家、河南省曲剧团乐队队长任清芝先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任清芝与郑州乐器厂的师傅们制作了一台筝,此筝形制之大、弦距之宽,在当时筝界很少见。任先生所用义甲为穿山甲制成。以皮套固定于指,超大超厚。一枚中等大小的义甲,长55mm,约为通常义甲长度的一倍以上,厚度则在三倍以上。优点是发音结实厚重,但戴久了容易导致手指血液不通,发紫发黑。从先生自己制作的的筝和义甲的体量上可以窥见他豪放派的个性。





        作者在文章中详述了任清芝创作《汉江韵》的原委及演奏技法,交代了目前“任派”后继乏人的现状,并给出以“河南文化强省为契机”、“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任清芝古筝艺术传承注入新活力”等建议。建议大家去看原文。




名家简介




刘燕,筝界资深教育行家,先后从师于任清芝、王昌元、丁承运。现任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理事,江苏省古筝协会副会长,苏州市古筝学会会长。出版《中国古筝练习曲》、独奏专辑《蝶恋花》《江南吟》等。



曲目欣赏:


《汉江韵》演奏:刘燕



点击阅读原文:

谈筝论道第59期——任清芝古筝艺术研究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