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39期导读

谈筝论道第39期 

许守诚订谱的潮州筝曲谱面研究

作者:尹璐

导读:王英睿


        许守诚(1932~),广东潮汕地区澄海人,自幼随其家人习筝、二胡、扬琴等乐器,并在其祖父创办的业余潮剧社的熏陶下成长。解放后,许守诚在“源正潮剧团”担任编剧、音乐设计和艺术指导工作,得以深入地了解潮州音乐。1956年,许守诚入湖北艺术学院(现武汉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许守诚是荆楚地区筝乐传播的开拓者,对在院校中传承潮州筝乐的教学与研究做出很大贡献,培养了吴青、许菱子等众多位当代专业演奏及教学人才。


许守诚


        在当时,高等院校对于传统筝乐教学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全靠自己摸索。除了师资短缺,教材匮乏更是现实问题。以前学习民间传统筝曲看的是二四谱、工尺谱,靠的是口传心授。然而音乐学院统一教学需要谱本教材。针对当时情况,1981年,许守诚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及研究,结合教学需要,总结编订了《潮州筝曲选》,由湖北艺术学院刊印油印本。这是一本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其中收录的30首乐曲中,除了23首为许守诚订谱,还选编了7首由郭鹰、高哲睿、黄长富、张汉斋、黄辉远订谱的筝曲;不仅记录了他自己对于传统筝乐教学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还客观再现了几位前辈筝家演绎潮州筝乐的各自风格。由于种种原因,这本《潮州筝曲选》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武汉音乐学院赵毅老师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帮助自己学生尹璐将其硕士学位论文选定为此方向,对许守诚《潮州筝曲选》进行了专门学习研究。她从乐谱谱面特点和演奏特点两个方面,对许守诚订谱的潮州筝乐的个性特点细致地分析归纳与总结。



《潮州筝曲集》


        传统曲目最大特点是变奏,在变奏过程中,为保持旋律的流畅,筝家们常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在母谱基础上加花或减字。由于个人的弹奏习惯和审美方式都不尽相同,所用的变奏方式也是不同的。同一首曲目常常是每一位筝家的演奏不同,同一位筝家每一次的演奏也可能不同。因此我们会看到当代出版的乐谱中会有“某某演奏谱”、“某某的订谱”,这种遵照自己演奏特点记录下来乐谱的就是“订谱”。通过对不同演奏家的订谱研究可以看到他们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取向之所在。


        我们导读推出的这篇文章《许守诚订谱的潮州筝曲谱面研究》(尹璐硕士毕业论文中的一部分,已在《黄钟》正式发表),以潮州筝派代表人物许守诚先生订谱的潮州筝曲曲谱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比较统计等研究方法,从谱面的角度对乐曲整体结构特点、右手弹奏特点及左手作韵特点三部分进行研究分析。


        例如,文中统计左手作韵的技法符号从谱面上可以见到的达三十多种,几乎是每个音都有标记提示。


        左手作韵常见的通用技法有: 




        自创技法如下:




        这些技法与通用技法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尽相同。有些是在通用技法基础上将两种技法组合,有些则是在通用技法基础上的一些小变化以和通用技法区分开。尹璐从“滑音系统”、“结合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从这些符号里可以窥见左手作韵的千变万化之一斑。其中古筝通用的作韵技法仅为六种,其它符号均为许老师在通用技法的基础上自行创造的,这些订谱来源于他长期受潮剧的熏染与影响。在戏剧的伴奏实践中,乐器需要尽量模仿唱腔,因此在脱离戏剧成为独奏曲之后,同样也保留了唱腔的特色和要求,不仅要表现好“声”,更要表现好连接声与声之间的“腔”。传统音乐重视细节、对于味道是极讲究的,这也是其魅力所在。许守诚在通用技法符号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发明了这些符号,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以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口传心授”的教学过程以可见的符号表示出来,帮助学生们体会、揣摩左手韵味的变化。由此可见其用心之专、用力之勤,同时也体现了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这一期的延伸阅读《许守诚先生订谱的潮州筝曲演奏特点研究》是尹璐论文的另一主要部分,通过对许守诚先生订谱的潮州筝曲个性特点分析研究,“再次证明了民族民间音乐流派中各个音乐家的个性特点形成了流派的基础,增添了流派的活力,构成了流派的色彩,奠定了流派的特性,是音乐流派繁荣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原动力。”





        尹璐,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先后师从高雁教授、赵毅副教授、王中山教授。长期从事古筝教学与演奏工作,并致力于传统筝乐理论及筝乐表演美学的研究。

曲目欣赏:


《雨溅海棠花》-许守诚念唱

注:许老先生已88岁高龄,特意为本次节目录制了此次视频。


平沙落雁-许菱子

雨溅海棠花-许菱子

出水莲-许菱子



点击阅读原文:


谈筝论道第39期——许守诚订谱的潮州筝曲谱面研究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