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5期导读

谈筝论道第5期 

20世纪古筝改革综论

作者:王英睿


 

导读:王英睿


        谈筝论道第5期导读

        

        筝是华夏民族地道的传统乐器。据汉代文献资料可知筝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存在:五弦,似筑”,二者区别在于,筑有“细项”,筝则没有。至东汉末,筝的形制有较大改变:筝形如瑟,器身加宽,琴弦增加到十二根,音响高吭嘹亮。十三弦筝在隋代开始流行,在唐代亦得到广泛使用: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分别都有五部用筝。明代筝音域进一步扩大,多为十四弦、十五弦。清末,筝发展为十六弦。


        20世纪上半叶,各地传统筝形制不一,存在地方差异。


        汉族地区多为十六弦、十五弦和十三弦;


        朝鲜族十三弦(伽倻琴);


        蒙古地区主要用十二弦和十三弦(雅托噶)。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汉族传统筝的改良:

        

        随着筝乐活动中心由各地民间向城市逐渐转移,筝开始由民间原生态的合奏、伴奏形式向剧场或音乐会中的独奏形式转化。为了适应演出场合、演奏功能以及人们音乐审美的变化,传统筝的改革势在必行。比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何育斋在广州对客家筝进行改革。当时的客家筝只有二尺四寸,十六根铜弦。演奏时置于膝上即可。何育斋在广州创立潮梅音乐社后,演出场地由原来“弦索馆”转到“音乐社”;小范围自娱自乐的“和弦索”转变为给剧场观众欣赏的登台演奏。为了适应演出需要原来的小筝筝体加长加宽,铜弦改为钢丝弦。改革后的筝面较前宽平、筝柱也比先前粗壮。音量有所增强,音色也有相应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各条战线上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普遍存在“求新求变”的思想,反映时代新貌、气势、有战斗性等要素成为作品的题材和风格要求,这就势必对乐器进行适当改良以便能够驾驭这样乐曲。


        据闫丽老师介绍,当时沈阳音乐学院使用的都是十三弦仿唐筝和十六弦筝。1955年,赵玉斋创作《庆丰年》时就开始对当时使用的十六弦小筝进行改革。1957年他与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厂合作,对16弦筝加大筝体、增加五根琴弦,这是现代21弦筝的雏形。 


        1958年,吕殿生创作《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当时的十六弦筝在音域、音量、音色对比、转调存在局限性。曹东扶的解决方案:


        1、增宽音域:由原来16弦增至18弦。

        2、扩大音量:加长共鸣箱,增设“音胆”、“魂柱”,对音板的材质、弧度、应力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

        3、改善音质音色:采用扬琴钢丝、重新设定有效弦长、采用多种材质的雁柱、银质义甲、变换弹弦点、变换指甲触弦角度。

        4、变调:采用因音设柱,通过重新设置弦列。即改变原来五声音阶的定弦。


        上述具体改革措施的贯彻是在一条主导原则,即改革一定要保持筝本身的风格特色,确保音准对雁柱和弦线张力的承受极限,并且雁柱与弦线保持一致。这种“因曲制宜”的改良方法,许多筝家都曾试验过。围绕扩大音域、加强共鸣、扩大音量几个要素,将十三弦、十六弦的传统筝扩大到十八、十九、二十一弦甚至更多。此外,为使音色更明亮,丝弦被改为金属弦。


        1958年,王巽之与上海民族乐器厂徐振高在十六弦筝的基础上成功试制出21弦S型筝。它吸收了箜篌、竖琴的原理,将筝左侧栓弦的尾岳改为S型。增加了有高低之分的两个筝架。这种形制使得琴弦高低音张力基本统一,左手按弦存在的压力问题明显改善,左右手演奏时用力的不平衡亦得以解决。琴面在保留古制的基础上弧度减小,避免了手指在演奏时容易勾弦的弊端,同时减少手腕上下动作,更易弹奏快速技巧,为新的演奏技术提供了保证。音域增加到四个八度。他们设计出尼龙丝钢弦(在钢丝外裹缠生丝及尼龙丝),这种琴弦融合了金属弦清脆明朗的特点以及丝弦委婉质朴的韵味,配在21弦S型筝上,获得了更佳的音响效果。适于表现现代双手技巧复杂的乐曲。 半个世纪过去了,实践证明,21弦S型筝基本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筝乐的繁事业的繁荣、21弦S型筝已经进入了常规乐器行列。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美感追求和不同的审美习惯。乐器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其长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乐器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固有的形制、历史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


        西晋傅玄在《筝赋》中云:“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单从筝型制上的象征意义,足见这件乐器蕴含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就拿筝弦来说,每个朝代筝的弦数都有其特殊含义。因此,古人对于弦数的增加十分谨慎。在由最初的“如筑”、“五弦”至汉末变为“如瑟”、“十二弦”,从型制到弦数都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并趋于成熟。此后,筝的弦数虽有变化,却多维持在十二至十六弦之间:十二弦、十三弦筝在历史上应用最广,影响时间最长。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五十年来,在工业社会的时代氛围以及西方音乐思维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筝这件乐器在和声与音量、速度等方面的要求都大大加强。筝弦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历史的进程。筝体结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每增加一根弦都要有相应的制作技术作为回应。在20世纪的几十年间,筝弦已增加至21根。就现有的制作技术,制作工艺上还存在着诸如面板氧化、筝体变形等多方面难以攻克的技术难关。  

 

曲目欣赏:


项斯华《海青拿鹤》


曹正《高山流水》


曹正《渔舟唱晚》


点击阅读原文:

谈筝论道第5期——20世纪古筝改革综论(上)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