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筝界青年论坛 』第十四期:王昌元与《战台风》

        请欣赏1976年王昌元随中华艺术团访问演出时弹奏《战台风》的视频

        

        1960年代,随着整理创作、乐器改革、教材编订、人才培养的多方格局与体系化构建,上海音乐学院逐渐成为20世纪下半叶现代古筝艺术传承与创作的重镇之一。青年演奏家王昌元于1965年创作并首演的古筝独奏曲《战台风》,同时运用了扫摇、扣摇、轮抹及琴码左侧刮奏等好几种新型演奏技法,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战台风》继《庆丰年》之后,在演奏技术及音乐语言上步入了新的台阶,奠定和巩固了上海音乐学院及浙派筝艺在20世纪下半叶筝乐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图一 1976年王昌元随中华艺术团访问演出

 

        论及《战台风》的创作背景,不得不提的是,20世纪中叶在国情需要以及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院长的规划布局下,上海音乐学院发起了广泛地“向民间学习”的搜集、整理工作,《战台风》中所用的民间音乐素材“上海码头工人号子”,正是在此条件下进入到专业音乐院校的研究视野,成为了专业院校“向民间学习”的体裁形式之一。王昌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本科生每周到上海港码头一边学习一边体验生活,回学校后利用民间音乐素材与生活经验进行创作的。乐曲原名为《抢险》,作者曾解说到,这首作品是她亲眼目睹了当时上海港码头工人在台风来袭之际,用人力把货物抢送到安全之所的情景后而创作的,在将乐曲送到第六届“上海之春”(1965年)音乐会节目审查时,根据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谭抒真先生的建议更名为《战台风》,以更好地表达工人们抢险搏斗中的主动性与精神面貌。

 

        从整体结构布局来看,《战台风》由快-慢-快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开首的快板段落是对码头景象、台风呼啸及码头工人抢险情景的描写。乐曲开始以右手大撮和左手小撮演奏的五声性叠置柱式和弦为音响着力点,围绕徵音、宫音和商音,以同音重复和音阶式级进的不同方式在旋律与力度上形成呼应对比,成双成对的音乐句法,渲染了码头上来来往往、一喝一应的景象,律动性的旋律音型与切分音的运用紧扣码头工人号子节拍节奏的音乐特性。

 

 

图三 20世纪中期上海港码头工人搬运货物时的景象

 

        紧接着,通过高低音区的迅速滚动与按滑相结合,并尝试在古筝琴码两侧乐音及非乐音区域进行简洁有效的刮奏,以模拟台风呼啸而来的声响印象。在描写工人与台风搏斗的段落中,充分将浙派摇指、快四点等特色演奏技法,根据音乐情绪的发展,继而衍生出扫摇、扣摇、双手轮抹点奏及双八度轮抹等具有一定派生关系的系列弹奏技法,同时充分地与古筝乐器改革成果相结合,有效利用21弦S型古筝的研发成果,在古筝低音区上展现低音旋律的浑厚有力,利用古筝乐器改革后新性能的长处和音域优势,通过双手点奏勾勒出跌宕扩张的颗粒性音乐线条,彰显了码头工人英勇沉着的音乐形象与气质品格,而不囿于从钢琴借鉴而来的柱式和弦与琶音织体,从而丰富了古筝高、中、低不同音区的表现力与音响张力。


        乐曲慢板段落明亮而舒展,旋律在以高音摇指、中音大撮以及低音琶音为主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次左右手织体的变奏,将摇指、抹托、大撮、刮奏、滑音、琶音及和弦进行有机结合,在演奏家对乐器性能有着熟稔把握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向民间音乐学习与演奏技法创新的方式,将20世纪下半叶现代筝乐创作与演绎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度。乐曲最后为首尾呼应的快板再现,强而有力的结束句与热烈蓬勃的时代气息相吻合。

 

 

图五 1962年第三届“上海之春”王昌元独奏《林冲夜奔》(上海音乐厅)

 

        《战台风》是在现今广泛使用的21弦S型古筝及尼龙丝钢弦上演绎的,而这件乐器的形制是1950年代末,在浙派代表筝家王巽之先生的构想和指导下,由上海乐器厂研制出的重要乐器改革成果之一。一方面21弦S型古筝在专业院校、院团的音乐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国古筝进入标准化批量生产的主要规格形制之一;另一方面也为1960年代古筝乐器性能的提升与筝乐演奏技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不论从教学理念、人才培养及教材编写方面,这一时期上海音乐学院古筝教学成果在浙派筝艺的基础之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61年,王巽之先生在全国首届古筝教材会议上,提交了第一部多达200余页的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材,当时可谓是古筝专业教学的“大部头”教材之一,也是上海音乐学院自1956年古筝专业设立后,五年专业教学定位的体现以及教学成果的沉淀,并培养出了孙文妍、项斯华、范上娥、王昌元等一大批集演奏与创作于一身的表演艺术家。


        围绕乐器改革、教材编写、音乐创作与演奏技艺进行深度专业化的时代格局,可以说在196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学、传承、创作与浙派筝艺的发展中可见一斑。

 

相关阅读: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十三期:雷雨声与《春天来了》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十二期:王巽之与《月儿高》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十一期:尹其颖与《瑶族舞曲》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十期:曹东扶与《闹元宵》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九期:赵玉斋与《庆丰年》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八期: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形成的浅析(下篇)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七期: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的形成的浅析(上篇)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六期:中国古筝学院专业化教学奠基人——曹正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五期:有关中国传统筝曲整理与订谱问题的思考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四期:客家筝•罗九香与《出水莲》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三期:山东筝·高自成与《汉宫秋月》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经典名家名曲导赏 第二期-潮州筝:郭鹰与《寒鸦戏水》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经典名家名曲导赏第一期-河南筝:曹东扶与《高山流水》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经典名家名曲导赏导言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