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57期原文

漫谈古筝曲"打雁"的改编

 谷 音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三年级学生丁伯苓改编并演奏的古筝曲"打雁"是辽宁省音乐舞蹈汇演中的优秀节目之一。

 

        "打雁"一曲,以优美动听的音乐语言和富于诗意的鲜明的意境,获得了听众的赞许和欢迎。

 

        "打雁"原来是河南大调曲子的板头曲,又叫做"中州古曲"。属于八板体系。丁伯苓同学改编的"打雁"是根据曹东扶先生传授的"打雁"改编的。曹先生传授的"打雁"描写的是"猎人出坡,沙滩上发现群雁,持枪射击,打伤一雁,获得胜利果实"这样一个情景,是表现猎人欢欣愉快的心情的乐曲。丁伯苓同学根据自己几年来演奏这个乐曲的体会,对它做了新的解释和处理。

 

        改编曲所描写的是这样的情景:在天高云淡的季节里,夕阳照在水天相连的江面上,群雁飞来、落在沙滩上休息,一阵阵略带寒意的微风,从江上吹来,吹动着大雁的银灰色羽毛。一切是这样的优美,安洋。突然,一声枪响,群雁惊得扑拉拉地飞上天空。火药到处,一只受伤很重的大雁,在疼苦的挣扎着,不一会就在哀鸣中死去了。一些受轻伤的大雁、经过一段挣扎,飞了起来。群雁在天空盘旋一阵后,就飞向了远方。大雁都是成双成对的、如今死了一支,孤雁舍不得丢下伴侣,便又从雁群中飞了回来,在沙滩上空盘旋着,不时的发出凄凉的哀鸣声。天渐渐的黑了,孤雁才无可奈何地飞走。

 

        改编曲"打雁"所表现的已不再是猎人打雁获得胜利果实那种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大雁不幸遭遇的描写,表现了雁与雁的团结、友谊与爱情。

 

        从改编曲中不难看出,改编者在整个构思和形象塑造过程中,无论是整体的布局、主题的选择,音乐的发展,显然都有自己的独创性和大胆尝试的精神,改编者按照自己的构思,把"打雁"分做"平沙落雁"、"伤雁哀鸣"、”群雁远飞"、"孤雁失群"等四个段落,同时对原曲作了精心的选挥和取舍。改编者选择了原曲最适于表现新内容和情绪的部分作为改编曲的基础。如选择了原曲第1至13小节,第31至51,52至58小节分别做为"平沙落雁""伤雁哀鸣"和"群雁远飞"的音乐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例如第二段"伤雁哀鸣"的音乐。

 



 

        我们从这两谱例看,例1和例2的前部大致相同。其中除在演奏方法上有些改变以外,还有一个虽然细小但却很重要的变化,那就是把例1的13、13小节的改为,这不仅加强了对大雁挣扎的形象的描绘,并且也丰富了色彩。另外在音调上增加了新的因素,如距离三个八度的上下琶音(例2的15小节)、模进(例2的18、19小节)等。最大胆的是把西欧音乐中表现情绪变化所常用的上下行半音进行(例2第19到23小节)的手法巧妙地吸取到作品中来,用以表现伤雁辗转反侧的情景。不但毫无生硬之感,反而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

 

        改编者的创造性还表现在乐曲中运用了既善于表现乐曲情感又能有劲地发挥古筝特性的颤音、滑音以及和弦等,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

 

        改编的"打雁"是以美丽的大自然为背景的有故事情节的标题音乐。因此描写因素就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改编者在改编中进一步发挥了原曲中的描写成分。例如在"伤雁哀鸣"和"孤雁失群"两段中经常出现的,建立在切分节奏上的动机,由二度上

行如装饰音的四度下行构成的音调,前者惟妙惟俏地描写了伤雁挣扎和孤雁在空中盘旋的情景。后者则所感动地表现了大雁凄凉婉转的哀鸣。再如在二、三段中,多次出现的等音型,又塑造了大雁山东翅膀的形象。所有这些不但使形象更加鲜明、具体,而且成为揭示作品思想感情的手段了。

 

        这种表现性与描写性的统一,最突出的例子是乐曲开始处用密摇指法弹奏的。改编者用它塑造大雁展翅飞翔的形象,同时由于演奏者成功的运用了演奏技巧,所以又使它具备了表情的能力。它在全曲出现三次。当它在“平沙落雁”中描写大雁的飞翔形象时,它是明朗、均匀和安详的;在“群雁远飞”中出现时,这时群雁已遭遇了不幸,所以它失掉了明朗、安详的情调,最后一次它是描写孤雁离开群雁飞回来的动作,这时它却表现了深沉的悲哀和疼苦。

 

        改编者对描写因素的加强,就增加了音乐表现力,使音乐形象具有鲜明、具体、生动和易懂的优点。

 

        当然改编者由于思想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有限,改编工作并不是没有欠缺的。就拿作品的标题来说,就是个问题。“打雁”这是原作品的标题,顾名思义,这是描写猎人打雁的音乐但改编曲所表现的却是被打的大雁,如仍沿用原来的标题,不但使标题失去了概括揭示内容的作用,反而由于标题和内容的矛盾,引起听众思路的混乱。这组要恐怕是改编者在艺术构思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欠。

 

        改编曲“大雁”所以获得听众的热烈欢迎这和丁伯苓同学用她那熟练的技巧,一丝不苟的以创造性态度进行演奏是分不开的。当我听了丁伯苓同学的演奏后,使我感到古筝这件乐器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我所以有这种感觉,也不能不归功于演奏者。

 

 

点击试听相关音频:谈筝论道第57期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57期导读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