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 第57期导读

谈筝论道第57期

漫谈古筝曲"打雁"的改编

作者:谷音

导读:王英睿



        丁伯苓(1939-1981),出生于河南古都开封,祖籍河南南阳邓县,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我们都知道,南阳邓县是曹东扶的故乡,“大调曲子”繁盛。丁伯苓自幼受着中州古韵的熏陶,而且丁家在当地是有名的书香门第:丁伯苓父亲毕业于河南大学经济系,曾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科学院深造,母亲精通琴棋书画,11岁考入开封北仓女中,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受家庭环境及父母基因的影响,丁伯苓从小酷爱古典文学、美术,先后学习过古筝、古琴及钢琴。1950年,丁伯苓进入开封艺校学习,师从曹东扶先生,深得河南筝乐之精髓;1956年考入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师从赵玉斋先生、曹正先生,并随泛川派琴家顾梅羹先生学习古琴。1961年,丁伯苓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调至湖北艺术学院任教(现武汉音乐学院),与丈夫许守诚先生(潮州筝派代表人)分别教授南北派传统筝曲及创作筝曲,是荆楚地区古筝事业的奠基人。丁伯苓的演奏以其扎实的基本功和极富感染力的音乐而广受赞誉,曾在首届广州羊城音乐花会、北京第一届全国独唱独奏音乐会等许多重要的音乐会上演出,并受邀录制了多张唱片。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本科期间,不满20岁的丁伯苓便改编、创作了《打雁》、《欢腾的草原》、《江岸春歌》等筝曲,获得全国音乐界前辈的关注。从教后,她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家陈国权先生共同创作的筝曲《清江放排》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资料由许菱子提供)







        这期我们推出谷音的《漫谈古筝曲<打雁>的改编》这篇评论文章,发表于1959年12月《人民音乐》,从中我们可以详细研读丁伯苓关于改编此曲的一些细节,并可窥见在筝曲创作领域,丁伯苓所具有的创新精神。


        "打雁"原来是河南大调曲子的板头曲。丁伯苓根据曹东扶先生传授的"打雁",结合自己几年来演奏的体会,对它做了新的解释和处理。凭借自己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想象力,她将原曲“猎人在沙滩上发现雁群,击中并收获一只大雁”的情景,改为由“平沙落雁”、“伤雁哀鸣”、“群雁远飞”、“孤雁失群”等四个颇具意境的段落,将第一人称的曲情表达与演奏技法的深化相结合。


        丁伯苓对原曲作了精心的选择和取舍:选取原曲最适于表现新内容和情绪的部分作为改编曲的基础。如选择了原曲第1至13小节,第31至51,52至58小节分别做为"平沙落雁""伤雁哀鸣"和"群雁远飞"的音乐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







改编者的创造性还表现在乐曲中既大量运用发挥河南传统筝乐特色的各种颤音、滑音,又大胆融入西方音乐语汇。比如,用上下行半音进行细致入微地表现伤雁辗转反侧的情形,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不管东方、西方,好的东西就要拿来恰如其分的使用,这在当时是很具有超前意识的。






        通过聆听这首1962年录制的《打雁》,可以深深体会到丁伯苓这首作品的魅力及其卓越的演奏功底。尤其末尾这段表现雁伤悲鸣、极力挣扎的场面可谓栩栩如生。她使用连续不断的河南大指密摇,从中音1上滑摇到 倍高音1 ,两个八度的连续长摇,或浓或淡、或疏或密、或松或紧、或强或弱,不但从容自如,而且达到近乎弓弦乐器的歌唱效果!这既要有过硬的功夫,还要有左右手的密切配合和持久的耐力。她的演奏极具画面感,不知不觉就把你带入一种意境,一个能引起无限联想的艺术空间......只可惜,这样一位集演奏、创作、教育于一身的一代才女却英年早逝,实乃我们当代筝界一大损失!








曲目欣赏:


《打雁》演奏:丁伯苓




《打雁》演奏:许菱子




点击阅读原文:

谈筝论道第57期——漫谈古筝曲"打雁"的改编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