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43期导读

谈筝论道第43期 

潮州筝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林英苹

导读:王英睿



        传统音乐是一条河流,在她流淌的过程中,会有干涸,也不断的会有新流汇入。作为传统音乐一部分的潮州筝乐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人们娱乐方式、审美观不断更新,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关于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本期林英苹这篇文章关注点即在此。透过此文,我们可以了解潮州筝乐在当代继承发展的一些面貌。

演奏程式的变化

        传统潮州音乐程式大体包括头板、拷拍、 三板(单催→双催)三部分。

        1.头板                          拷拍  三板(包括单催、双催和双叠催)
        2.头板  二板、头板催、拷拍  三板(包括单催、双催和双叠催)
        3.头板            头板催、拷拍  三板(包括单催、双催、双叠催)

        如上,我们可以看出,其结构上变化较多的是在头板、拷拍之间的部分,其间有二板和一些催奏的成分。无论是独奏还是与乐队合奏,乐手们都要能灵活掌握上述的结构与多种催奏手法。合奏时大家会心有灵犀,互相照应,尤其对于头手(二弦领奏者)的演奏,乐友们必须从其每段开头或者上段末尾几个音符的节奏型中得到暗示,来确定本乐段的变奏形式。这是民间的自娱自乐,通常一首乐曲会变奏反复多次,有时奏上一个小时甚至更长。

        二十世纪,尤其是五十年代以来,许多新编新创的潮筝乐曲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演奏程式的变化发展。

        林英苹创作的这首《秋赋》只保留了头板,同时融入了西方曲式结构及和声元素及相应的演奏技法。结构为:慢板(头板),小快板(运用短摇、轮抹奏三板单催节奏型),广板(运用长摇加左手分解和弦伴奏来演奏更舒展的慢板),快板段(用快速琶音及扫摇奏三板双催节奏)把乐曲推向高潮。

审美层面的变化

        首先表现在演奏技巧、作韵技法上。传统潮州筝的演奏,对左手的要求甚严,整首乐曲的每个音左手都要加以润饰,讲究“弹按尾随”、“一音数韵”。潮州筝需要作韵的情况大致有两种:

        1、两三个相连的旋律音符,即二度、三度间的滑音

        潮州音乐的旋律特点是平稳流畅,滑音程多级进,少大跳。比如在扬琴、琵琶等乐器上需要逐音奏出的音,在筝上只需采用左手滑音一带而过即可,此为作韵技法之一,演奏者必须有深厚的潮州音乐熏陶才能在把握住旋律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作自由的音韵处理,弹奏出来的音乐才能纯正、地道,不呆板生硬,也不媚俗走味。

        2、在“FA” 、“SI”两音上的作韵

        一般认为,潮州音乐的各调中的“FA”, “SI该如何把握?作者给出了一些可资参照的规律。

        “轻三六调” “FA”、“SI” 音高较稳定,不作韵。接近十二平均律的“FA”、“SI”。

        “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多接近降“SI”音,且把“FA”、“SI”两音作适当的波动,以强调调性;或按中加颤,或按中加滑(包括上下滑音的微妙结合)。“FA”、“SI”两音的音高及作韵的形式在不同的旋律位置上均有所不同,有时仅仅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具体要根据乐句的走向、旋律的前后衔接音来确定。尤其彰显出潮州筝细腻精致的特点。

        现代潮州筝作品中多加入双手弹奏,强调和声丰富及音响效果。这种理念始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前辈们多有实践,创作了许多新作品。林英苹循着这条道路继续探索并与时俱进,创作潮州筝曲《秋赋》时,加大了右手技巧难度、通过左右手娴熟的互补以及改变定弦方式实现作品要表达的审美意趣。因为乐曲是重六调的音阶,“ 4 ” 音相对多变的“ 7 ” 音较为稳定,因此采用了 “ 12456 ” 定弦,这样演奏“ 4 ” 音时能够使用扫摇、左右手轮抹等奏法,而奏 “ 7 ” 音时仍采用左手按弦保留了潮筝丰富的音韵,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乐曲的感染力。

        审美层面的变化还表现在调性概念的变化上,潮州音乐的五种调,(轻三六调、重三六调、轻三重六调、活三五调和反线调)各体现了不同的音乐情绪。这里“调”的概念,指的是骨干音的组成,与西方音乐中调的概念不同。

        轻三六调:5 6 1 2 3
        重三六调:5 7 1 2 4
        活三五调:5 6 7 1 2 4
        轻三重六调:5 6 1 2 4
        反线调:1 2 4 5 6

        给出的潮乐诸调音阶及其所对应的音乐情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和定义,并非绝对。在丰富多采的潮州筝曲中,轻三六调的乐曲中有时会大量的有“FA”、“SI”音,重三六调的乐曲也会有“Mi”、“La”两音频繁出现的情况。比如,轻三六调的《浪淘沙》,由于“FA”、“SI”两音的出现,不由使人联想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沧桑之意境。

        传统潮乐为方便伴奏潮剧唱腔,多采用F调演奏。如今潮筝独奏时,调高的运用已不拘泥于传统的F调,可以根据古筝乐器所固有的弦制特点来确定,在一首乐曲中,近关系的不同调变换出现,丰富了潮乐的色彩,也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

        比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杨广泉先生对《粉红莲》(亦名为《四季莲》)这首乐曲作了调体、板式的变化处理:

        第一段,重六调二板
        第二段,活五调头板
        第三段,轻三重六调的中板
        第四段,上五度转调(即转C调)的轻六调的行板
        第五段,上五度转调(即C调)的重六调的催奏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每个段落不同调体、板式及速度使乐曲呈现不同的情绪,以及由多种催奏展示出的灵动多变的潮乐风格。

        林英苹的这首四调联奏《柳青娘》运用活五调 “ 56124 ” 的定弦,把 “ 重六→活五→轻三重六→轻六 ” 四首调的《柳青娘》用F→C→F→F调连接。调式音高的变换增加了乐曲的色彩和层次感,赋予乐曲不同的情绪,丰富了表现力。

乐器配置方面的变化

        传统潮乐的乐队配置,弦诗乐多为二弦、扬琴、椰胡、琵琶、筝等;细乐多为三弦、琵琶、筝。传统潮州筝与其它乐器合奏的形式通常为以下两种:筝与椰胡;筝与三弦、琵琶。

        现在的潮筝则体现为中、西结合多元化的组合方式:筝与洞箫,筝与提胡,筝与小提琴,筝与椰胡、大提琴、长笛等等,还有电子音乐融入潮州细乐。 

        文中还讨论到师承方式的变化。作者对传统潮筝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与音乐院校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各有长短,需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互相熔合,以促进潮筝传承事业的发展。

林英苹简历
        国家一级演奏员,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传承人。曾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古筝独奏演员,现为汕头市艺术研究室(潮州音乐研究室)主任。

        十岁随潮州筝家翁洲学习潮州筝,后师从陈安华、饶宁新(1979年考入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滕春江、范上娥、曹正(198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本科)等,曾获多项国内重点赛事奖项。(首届全国广东音乐比赛演奏一等奖;首届“山城杯”全国电视大奖赛演奏奖;首届“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表演奖。)二00六年应邀赴美国参加《中国国宝级音乐家专场音乐会》,成为首位在林肯中心奏响潮州筝曲的潮汕人。作有《秋赋》、《遐思》、《江东梦》等潮乐新作品。录制出版《林英苹古筝独奏》、《南派筝曲精选》等多张个人独奏专辑,并撰有多篇论文及筝乐教材。




曲目欣赏:


潮乐《景春萝》

演奏:汕头市艺术研究室弦诗细乐组合

《雁南归》

潮州筝:林英苹   低音椰胡:辜纯生

《柳青娘》(潮州音乐四调)

潮州筝:林英苹   椰胡:施尔明


潮筝原创曲《秋赋》

作曲 | 演奏:林英苹

《福德祠》(潮州音乐活五调)

潮州筝:林英苹 椰胡:赵泽华



点击阅读原文:

谈筝论道第43期——潮州筝的传承与发展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