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66期导读

《汉宫秋月》

演奏:赵玉斋



谈筝论道第66期


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


作者:高自成


导读:王英睿


        高自成先生在花甲之年写下《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这篇文章,追忆并总结了自己五十多年来筝乐历程。文中介绍了传统山东筝的形制(十五弦丝弦)、筝曲的种类、筝乐演奏形式、早期山东筝的代表人物,以及山东筝乐在民间的传播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史实。先生讲到了他少年时期学筝的苦乐与痴迷;将张为昭先生接到家里学筝,彻夜唱奏;随王殿玉等多位老师学习的经历及趣事;还讲到了民间玩乐的组织与活动,比如民间类似打擂台性质的比赛会:郓城城北的张庄,曾有一次最盛大的比赛会,竟连续开了七天七夜......这些场景都极具画面感,真实再现了当年山东民间筝乐发展及客观存在的现实状况。


        高自成


        戏曲之乡 名师荟萃

        高自成(1918~2010),山东郓城高庄人。高庄是当地有名的“戏疙咨”,很多会唱、会奏的艺人夜夜聚在一起唱奏,民间音乐气氛非常浓厚。高自成自幼随祖父高广思,叔父高继贤弹筝、打扬琴、唱琴书。之后曾师从黎邦荣、王殿玉、张为沼、张为台、黄怀德、张念胜、黎连俊等多位民间高手学艺。几位老师不但精于弹筝,对琵琶、扬琴、胡琴等也都精通。其中,高自成跟随张为沼学习三年,演奏风格受他影响很大。在这篇文章里,高自成先生对老师们的技艺及性格都有描述。比如,王殿玉老师弹筝有食指密揺的绝活,他待青年人非常热情,耐心帮助、指教。对学生要求很严,总是要求再练,从不轻易赞扬;张为沼老师“性格稳重,不爱说话,弹起筝来总是凝神屏气,右手功夫到家,发音明晰清脆”;“黄怀德老师急性子,说话快而干脆,总是站着弹筝,说是站着才能使得上劲。曾有一次,他站着弹了三昼夜才觉得过瘾! 他的演奏富有气势,出音洪亮、干净,右手力度强,有时竟能弹得把码子带起来。”


        先生当时的学习很艰苦,白天下地劳动,晩上才有时间摸黑练琴,每天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时常要忍受饥饿的折磨。尽管当时的传习方法“很死板”,但他学的很痴迷:不管多苦多累,一定尊师重嘱,一板一眼,深得老师的传授要领。


        一举成名,脱颖而出

        1954年,高自成跟随王殿玉去天津、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在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山东大板套曲,并灌制了唱片。经历了常年的勤学苦练以及多年的卖艺演出实践,此时高自成先生的演奏技艺已经日臻精湛。


20世纪50年代高自成在北京


        1955年,作为解放军文艺工作者,高自成参加了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以一曲《高山流水》荣获创作、演奏两个一等奖,一举成为全国瞩目的演奏家。


        1956年国庆前夕,他以总政文工团演奏员的身份在中南海演出,得到毛泽东、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接见。周总理对民族音乐发展非常重视,对文艺工作者也十分关怀,这些高自成先生都铭记于心,终身难忘。《凤翔歌变奏》、《天下同变奏》、《高山流水》等一批经典作品都是那一时期的创作成果。


        “闻得先生筝一曲,如听仙乐耳暂明”

        高自成先生的演奏切实地贯彻了传统筝乐“声韵相谐”的原则,有声必有韵,韵从声中来。他的演奏就如同是在琴上把音乐唱出来的,极有味道。从他指端流出的音乐精致优美、清丽典雅,音色晶莹剔透,广受赞誉。


        比如,1935年,王殿玉由外地回乡,听了高自成弹的几首古曲,称赞他“弹的很有功夫,有发展前途”,并当即收他为徒。又如,1955年,曹东扶听了高自成先生演奏的《凤翔歌》、《天下同》、《莺啭黄鹂〉、《汉宫秋月》、《高山流水》后很激动:“你真是'文武 '双全,快、慢曲都行,右手大中食指配合密切,有力度,左手的揉、颤、按滑很有特色,尤其是《汉宫秋月》的颤音细腻,配合颇好。”这是英雄遇英雄,知音会知音,发自心底的赞叹。



        作为山东筝派两位代表人物,高自成、赵玉斋两位先生的演奏风格,可谓一阴一阳,迥然不同,这既是性格的体现,也表现出他们对于筝乐艺术的个性化追求。大家可以把这期高自成先生的《汉宫秋月》与赵玉斋先生的《汉宫秋月》对比来听赏一下。


        给人所给 大局为重

        1955年,中央音乐学院设立古筝专业,急需师资。王殿玉向学院推荐了高自成,正在“走程序”之时,总政文工团也来要人,并先行一步迅速为他办理了入伍手续。于是,高自成便从旧社会的讨饭艺人成为了一名身兼二职的新社会的“劳动者”:解放军文艺工作者和中央音乐学院的兼课教师。


        1957年,西安音乐专科学校成立,又需要老师,组织上征求高自成的意见问他是否可以去那里支援。20世纪50年代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交通也不便利,京城和大西北一比优劣显而易见。当时有人劝他不要从事教师职业:“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更不要去遥远的西安音专”。也有人建议他应该留在中央音乐学院,让正在那里任教的张为沼先生去西安任教。然而高自成认为,之前是他介绍张为沼到中央院工作的,老人家年岁已高,而自己还年轻,应该去艰苦的地方,尤其西北地区筝乐事业一片空白,更需要师资,于是欣然前往西安音乐学院任教。


        开拓坚守,诚者自成

        1957年,高自成无反顾奔赴祖国大西北,从此扎根在这片热土上,全情投入,一干就是半个世纪,无怨无悔。 他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开西安音乐学院筝专业教育之先河,对学院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秦筝归秦”的事业做好了铺垫:周延甲、魏军、曲云、樊艺凤等等都曾师从先生习筝,并继续成为秦筝的学科带头人。此外,他教出的专业及非专业学生遍布北京、天津、上海、四川、湖南、山西、河南、陕西八所大专音院和六十多外专业文艺团体,为全国的筝乐教育基地输送了众多英才。 1983年,陕西秦筝学会成立,高自成出任第一届会长,年逾花甲的他积极参与秦筝学会的建设与发展,对秦筝复兴充满希望,并一以贯之地奉献自己火热的激情。

        

        高自成先生一生恪守传统,谨遵师教。天性中的聪颖、本分与诚恳、坚韧成就了先生的高超技艺及不平凡的事业。然而,先生不仅成就自己,更成就他人,正应和了父母为其取名源自“诚者自成,而道自道”的寓意,可谓一语中的。


曲目欣赏:

高自成《美女思乡》


高自成《凤翔歌变奏》


高自成《高山流水》


高自成主奏《碰八板》


点击阅读原文:

谈筝论道第66期——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