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73期原文

谈筝论道第73期

承前启后 永载筝史

                ——记古筝演奏家张为昭先生

 作者:季玉玺 赵淑屏

 

        张为昭先生(1895—1965)谢世已有二十多年了,他为人忠厚坦诚、纯朴大方、仗义疏财、不求名利,终生致力于古等艺术的研究,特别在继承、发展和创新山东派古筝艺术上做出重要功绩,在中国古筝发展史册上应有他光辉的一页。

 

        1895年,张为昭先生出生于筝琴之乡一一山东省郓城县张坑村。兄弟三人,大哥张为亭,二哥张为台。兄弟三人青少年时期拜本县黎仝庄黎邦荣先生为师。张先生的父亲原成老人知书达理,懂音律,人品高尚,更敬圣贤。当时生活较为富裕,有百亩良田,为了支持孩子们学习古筝艺术,加上广识结交,他将土地卖掉大半。原成老人经常晚上陪着他们兄弟三人演奏,在演奏中他们轮换乐器,大哥以琴为主,二哥以筝为主,张为昭先生筝、琴、琵琶都能演奏。兄弟三人水平很高,在当地很有名气,拜访者很多。1915年左右,有一位本县东侣垓村的琴书演唱者慕名来访,见到他们兄弟三人的精彩表演,深为敬佩,当即拜原成老人为义父。

 

张为昭先生用筝,为清代咸丰年间所制



        郓城东高庄有一著名琴书演唱艺人叫高克旗,慕名专程来访。高先生琴书曲牌唱得很好,但古筝等器乐伴奏上找不到得心应手者,当时与张为昭先生相识后真是知音相逢,结拜为义兄弟。由于原成老人的热心支持,张坑琴筝名震郓鄄之乡。去访者甚广,互相交流技艺。当时张坑成为琴筝圣地之一。

 

        张为昭先生在学习上刻苦认真,一丝不苟。有一年冬天的晚上他骑马去老师家上课,学到深夜骑马返回,刚到家门口有一乐句忘了,他立即调转马头跑回老师家,学会了才返回来,当回到家时天已大亮了,马因跑的很快出汗受寒死了,所以在当地有跑死一匹马的传说。

 

        张先生为了提高技艺,广泛结交各地的名师高手,与王殿玉、黎连俊、曹东扶、罗九香等来往频繁,他普取百家之长来丰富自己,所以他的演奏技艺精湛,指法干净利索,风格韵味独特。


195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王殿玉先生、张为昭先生、高自成先生灌制的《高山流水》,《风摆翠竹》黑胶唱片


        由于张先生经常与琴书艺人们在一起,所以他对琴书演唱也很有研究,要求演唱者发声、落韵、收音要清晰圆润,传腔换字要纯正,反对在演唱或演奏上华丽做作的形式主义。

 

        张先生不但在古筝演奏上造诣很深,而且在琵琶、扬琴,坠琴等乐器演奏上也是得心应手,抚弦成曲。同时对古筝的制作工艺、材料选择也很有研究。他常说:“选择制作古筝的桐木必须自然干透,要朝阳面离地一米以上处取材。木质具备轻、松、脆、滑四个特点,其低音才能浓重深沉,有若洪钟余韵悠长,经久不息,高音能够松透清亮圆润”。

 

        张先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为我党作宣传工作,1937——1944年在县委书记徐雷建的支持下,组建了郓城丝弦琴筝学社,作抗日救国宣传工作。1945——1949年,在解放战争期间以张为昭先生为首成立了第二专署文工团,带着演唱艺人张为坤、张友轮、刘登高等人,为我党作宣传工作。主要演唱剧目《民苦词》等。他还肩负着为我党秘密传送情报的地下工作。他们将我党的文件放在琴筒内,冒着生命危险将文件送给地下党领导。他们主要活动在郓城巨野一带。在作宣传工作期间得到我党嘉奖并颁发了奖旗与锦标。


张为昭先生所传工尺谱


1957年张为昭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所印制的《古筝曲集》

 

        解放以后,天津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1956年张先生受聘为该院古筝教师。1958年因种种原因辞职返回故里。在家乡被选为县政协委员。1959年被菏泽戏校聘去教授古筝,1962年戏校下马又分配到菏泽杂技团工作,因年事已高不适应流动性的演出生活,加之身体不好又辞职回家,直到1965年病故,享年70岁。

 

        张先生在教学上不为名,不为利,毫不保守地把所有的知识传给后代人,他虽常听人说∶"艺学精了,也忘师了,教一个徒弟堵一条路,竖一道墙"。可他并不以为然,他承认现实生活中有这种忘师负义之人,但他在教学中总是认真示范,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就是在他晚年重病在身的时候,有老朋友去看望他,还要弹上一曲,以表谢意。

 

        他为人忠厚坦诚、纯朴大方、仗义疏财、不求名利,甘当别人的基石,他的这种高尚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张先生去世已27年了,生前虽不算生不逢时,也算境遇不佳,虽未得桂冠加冕盛誉荣身,但他为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古筝艺术所做的贡献是不容否认的。在我国古筝发展史册上应有他光辉的一页,齐鲁古筝遗音万古千秋!

 

 

点击收听相关曲目:


《风摆翠竹》演奏:王殿玉、张为昭、高自成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73期导读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