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78期特辑(T7)

筝协奏曲《觉醒之光》世界首演

演奏者:王逸心




谈筝论道第78期特辑


筝协奏曲《觉醒之光》世界首演


     “双槽琴码转调筝”首次公开面世


作者:王英睿


        2021年10月16日,在美国纽约巴德学院费舍尔表演艺术中心,由李昕艳作曲、王逸心演奏、蔡金冬指挥的“为筝与管弦乐队而作的筝协奏曲”《觉醒之光》成功首演。这部作品是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蔡金冬院长委约李昕艳教授为巴德的“China Now Music Festival”(中国当代音乐节)创作的。《觉醒之光》的标题由他们二人共同命名,表达了人类面对旷日持久,前所未有的疫情时精神上的成长,是一部紧密关注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与这部协奏曲首演相关的还有一个非常之亮点,就是运用了唢呐演奏家郭雅志教授最新发明的“双槽琴码转调筝”。


纽约中国当代音乐节报道


左起:李昕艳、王逸心、蔡金冬、郭雅志


        《觉醒之光》是一首长达十九分钟的单乐章协奏曲,共分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主题核心。


        第一部分,乐曲以乐队激越悲壮的导板开始,之后是大段的散板和慢板。开头的散板情绪悲愤,筝的演奏很有气势,充分释放右手的力量并结合左手的大颤来展现低音区的厚度和张力,而高音区的按颤则是在模仿人们的哭泣之声,泛音的结束预示着于暂时的平静中序幕缓缓拉开......如泣如诉的散板和慢板中,筝以独奏形式、运用了能够彰显乐器自身特色的大量揉、滑、按、颤技法,传递出一种悲伤,恐惧,焦虑和孤独的情绪,筝大幅度的按弦模拟人们在心理上痛苦挣扎等复杂的情感。此外,还发挥了扫弦刮奏的特色,情绪上得到了充分地宣泄。


        第二部分的快板,在乐队渲染下情绪开始紧张起来,主题音乐由D大调转为#c小调,音乐性格骤变,强劲的节奏型和特性音调由筝引领、反复着,并传递到乐队管乐及弦乐声部,代表着非常鲜明的音乐形象,预示“病毒来袭”!作曲家运用了较多不协和和弦,不规则节奏,变化节拍,以及调性对置、卡农模仿,描述人类与病毒激烈的斗争。这段有大量的筝与乐队的竞奏。


        第三部分是筝的华彩段和中音长笛华彩段,筝大量右手单音加左手大面积划弦表现了幸存者面对家人离去的痛苦、孤独、与无助;泛音之后是长笛的solo段:悠远、清冷中透出些许苍凉。


        紧接着是第四部分的慢板,筝的大段摇指随着弦乐队舒缓的节奏款款送出温暖、抒情、优美的主题旋律,歌颂、赞美医护工作者与志愿者。音乐于忧伤之中饱含深情,歌颂人性之美,启迪人类觉醒,预示在严峻的疫情下,极度压抑之后,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之光。


        第五部分,铜管乐器奏出,乐队逐渐汇入,形成上下齐鸣,筝伴随着木管组与弦乐组晶莹剔透的声音型,与铜管组一起奏出全曲的高潮主题,富有光泽感的三件打击乐大镲、管钟与小钟琴增加了乐队的光亮度,仿佛让人看到了闪亮的光辉,象征着人类伴随着觉醒之光,深刻反思反省,最终取得了胜利。


        整部作品调性丰富,有很强的色彩感和画面感,富有思想性,能够引发听众的诸多联想。在处理筝与乐队音响平衡问题上,考虑到协奏曲必须突出主奏乐器,乐队释放能量的时候不把筝的光彩遮住,李昕艳尽量在筝独奏时把配器做得清淡一些:“只给弦乐队很轻的震音来衬托古筝,或者用竖琴给古筝伴奏加上小钟琴和三角铁,或者乐队休息只有古筝独奏......比如,快板段里有一段古筝与乐队的对话,只要有古筝的地方,我都尽量只用弦乐托和声外加一个三角铁增加古筝的光亮感。”


        这部协奏曲里,筝在与管弦乐队的对话与融合中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了中国民乐的特色与表现力。在体现筝的中国传统乐器魅力方面,李昕艳有过仔细的考量和关照。比如,充分保留了筝的左手做韵的功能。乐曲开头和中间的散板都大量使用了筝低音区和最高音区的大颤和按弦。滑音和大颤不仅较多用在筝上,也平衡分布在乐队低音单簧管和双簧管上,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也用到了滑音。这些“音腔”的运用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中国音乐的韵味。此外,作曲家给筝独奏写了大量的散板,中音长笛那段也用的是散板。这些都来自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她的影响,“这种时间上的弹性与自由,也体现了中国音乐的特点”。


        为了给筝写出有调性对比的音乐,她在这部作品采用了两个办法:一个是现在较常用到的在古筝定弦方面下功夫,把低音区两个八度定为一个调,中高音区两个八度定为一个调。此外,为了实现创作愿望,首次使用了郭雅志教授最新的发明:“双槽琴码转调筝”。

 

      “双槽琴码转调筝”之所以可以快速转调,是因这台筝上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转调琴码:双槽琴码。我们常用的普通琴码只有一个码槽,而这个特殊的琴码有两个码槽儿:其中上槽是原本琴码故有的,下槽开在上槽的下方,按一定的距离,从上槽的旁边以45度斜角开槽往下,固定弦的位置在上槽直线的下方。当把琴弦放置在下槽时,由于琴弦的张力改变,音高比原来低半音(如G 降至#F) 。以C调五声音阶在上槽定弦,选择移动不同的琴弦往下槽的位置,可获得 C G D A E B六个调的转换。以F调五声音阶在下槽定弦,往上槽移动琴弦,可获得 F bB bE bA bD bG六个调的转换。 由此得出全部十二个调的转换。

        

        具体在这首曲子中,为了实现作曲家的转调意愿,琴弦一共换了三次槽位,换弦之后音调就很容易转到作曲家想要的主题上。第一次换槽时,大约在全曲5分钟左右,为了给演奏家提供足够转换码槽的时间,作曲家在这里写了一个1分20秒的“transition”的过渡段,而演奏家只用了差不多26秒就完成了换弦转调,可见此转调琴码的效率之高。乐曲高潮来临之前,琴弦需要再换两次槽位。(详见下图)事实证明用了上述定弦及转调琴码,作曲家可以放开手脚创作,尽管曲子很长,有19分钟之多,但一直很扣人心弦。


(上图由郭雅志制作提供)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发明家郭雅志非常细心,为了保证琴码的稳定性,槽子都是自己亲自打磨出来的,整整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他又亲手做了一套加宽加厚的琴码。考虑到演奏者带着义甲换弦不方便,郭雅志还特制了一个换弦用的“专用扳子”。尽管带有很大的实验性,但在这首曲子的演奏中是非常成功的,从头到尾码子没有跑,也没有跳,作曲家给出了满分。演奏者王逸心也给出了充分的肯定:“转调琴码给了古筝更多的可能性。平时演出经常要带很多架琴,因为来不及调弦,一转调就要换琴。此次使用了郭老师的双槽筝码,不仅节省时间,减少了转调需要多台筝的搬运的工作量,而且,可以让我在曲子中间快速进行大量调弦转调,给了作品更多的可能性。真的很适合于协奏曲,因为它在换弦时是有足够的时间。” 


        郭雅志教授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唢呐演奏家,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吹唢呐、吹管子的郭老师能够对筝进行改革?是的,这也曾经是我的一个疑问,但当我了解到郭雅志还是一位热衷于钻研乐器改革的的发明家,唢呐活芯子、多音葫芦丝、以及最新发明的双槽琴码转调筝都是他的一系列发明时,就不觉得奇怪了。双槽琴码转调筝实际上跟唢呐的活芯子的原理一样的,可谓是异曲同工,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一下抓到了问题的关键,对于筝的转调其实就是要从琴码上做文章。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蔡金冬院长,是他的委约与首肯促成了《觉醒之光》的诞生,促成了他们三人的这次合作,也促成了新的转调筝的成功面世。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点赞,为他们的敢想、敢做点赞!希望这首曲子能够流传开来,也希望这款转调筝码能尽快投入批量研发生产阶段,早日造福我们的筝乐大家庭。


作曲家:李昕艳博士

        李昕艳博士担任美国巴德音乐学院美中音乐研习院的客座音乐教授。她获得了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作曲博士学位,中国音乐学院作曲学士学位和音乐理论硕士学位。她的作品上演于阿斯本音乐节,卡内基音乐厅,美国国家歌剧中心,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双簧乐器学会年会,纽约中国当代音乐节,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北欧国际大管研讨会等。她两次担任阿斯本音乐节客座作曲家;其专访与六部作品被瑞典国家广播电台广播。演奏过她作品的音乐家暨团体包括第八只黑鸟,PRISM萨克斯管四重奏团,美国作曲家交响乐团,巴德当代乐团,Cassatt弦乐四重奏团,卑尔根木管五重奏团,费城、巴尔的摩、明尼苏达、底特律、蒙特利尔等交响乐团的首席音乐家们以及民乐演奏家胡志厚、张强、周懿、张申申、王国伟、陈悦、黄梅等。她获得美国ASCAP莫顿·古尔德青年作曲家奖,美国作曲家交响乐团Underwood新作品奖,许常蕙国际音乐创作奖,国际双簧乐器学会Schwob作曲奖,LunArt音乐节作曲奖,以及美国国家基金会和纽约州艺术基金会委约奖等。


“双槽琴码转调筝”发明者:郭雅志教授

        郭雅志简历:著名管乐演奏家,乐器改革家,活跃于国际舞台上。擅长演奏多种中西管乐器,致力于把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相融合。1990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并留校任教;2000年出任香港中乐团唢呐首席;2012年赴美游学,亦在哈佛大学,费城艺术大学及伯克利音乐学院等多所美国名校讲学和举办音乐会。1998年在纽约获得Pro Musicis International Award,2013年获得香港年度最佳艺术家奖。2015年获得伯克利音乐学院艺术家文凭,几度率领该校乐队出访中国及新加坡等地。他多次拿到麻州州长和波士顿市长的感谢状,表彰他为社区文化所做的贡献。他录制有十几张个人专辑,有多张是全球发行。由他研发的唢呐活芯在1993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研发了多音葫芦丝及古筝转调双槽琴码,倍受业界关注。


演奏家:王逸心

        王逸心,青年古筝演奏家,199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三岁开始在上海习筝。目前就读于巴德音乐学院美中音乐研习院,师从中央音乐学院周望教授。2014年搬到休斯顿,先后加入了休斯顿中华民乐团和德州爱乐乐团,并与2016年开始分别任弹拨部长和团长助理。曾在休斯顿中国领事馆,乔治布什国际机场,休斯顿世界事务委员会,糖城TED演讲,莱斯大学,德州农工大学等地多次进行个人演讲演出。2017年十一月,在德州凯蒂主办凯蒂第一场中国音乐慈善晚会,筹募善款数千美元。2018年考入巴德音乐学院,并在2019年的协奏曲大赛中拔得头筹,先后在巴德学院费舍尔中心和纽约各地交流演出。


指挥家:蔡金冬

        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院长及音乐学院教授,巴德当代乐团常任指挥、深圳交响乐团客席指挥、蒙古国国家歌剧芭蕾舞剧院首席常任指挥。曾担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和辛辛那提室内乐团的助理指挥,曾长期任职于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并任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大学访问教授。1992年,他在纽约林肯中心的“莫扎特二百周年庆典”上首次指挥歌剧,《纽约时报》将此次演出描述为“迄今为止音乐节上最引人注目的体验之一”。在他30年的美国职业指挥生涯中,曾指挥过辛辛那提交响乐团、西雅图交响乐团等美国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等中国交响乐团。出版英文专著《贝多芬在中国》、《紅色狂想曲》(与Sheila Melvin合著)。



\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