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83期原文

谈筝论道第83期


回忆我的祖父—张鹤鸣


作者:张景霞


(本文原载于1987年第二期《乐府新声》)

 

        我的祖父--张鹤鸣,是我国当代老一辈的“山东琴书演唱大王”和古筝演奏家,一八八五年生于山东济宁市鱼台县,一九五九年病逝于沈阳音乐学院,享年七十四岁。祖父虽然已经过世二十八年,但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确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历史人物!为了追思他老人家在民族民间音乐发展方面所留下的印迹,我在这里仅向读者介绍祖父在筝乐和说唱音乐领域的一个侧面。


        张鹤鸣字九皋,出身于贫农家庭,九岁丧父,同哥哥一起生活。私塾老师胡金山先生擅长弹古筝,祖父颇受其影响,并激发起对音乐的兴趣。十五岁时私塾结业,便拜胡金山先生为音乐之师,学习弹筝。当年他所用的古筝是十五弦小筝,长1.25公尺,宽25公分,共鸣箱内备有弹簧、丝弦。十五弦筝的演奏方法与今大不相同,只用大指和食指,将小指置于琴梁与弦孔间,手腕凸起,中指、无名指伸向前方,琴凳的高度很低,是较为原始的弹奏方法。祖父从少年学琴时,就充分利用农闲时节一丝不苟地苦练,三年后技艺逐渐娴熟,深得胡先生的赞誉。


张鹤鸣 1885-1959


        祖父边学弹筝边学唱山东琴书,属于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筝是作为伴奏乐器而使用的。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史上,“弹和唱”是分不开的。民间音乐艺术家大多都是采用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或者再另加一、两件伴奏乐器,至今这种形式仍在流传。


        祖父于十九岁那年,决心从事琴书演唱事业,故离家远游寻师访友。后与李荫兰先生相识,因年龄相仿,按照民间艺人的传统礼节,拜李荫兰先生为“艺师”,自此便跟他学乐曲、学唱段。学得筝曲:《天下同》、《凤翔歌》、《叠断桥》、《寒口垛》等等,从此便在山东老家一边学习一边进行艺术实践,逐渐声名日盛誉满乡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祖父在老师传授的基础上,又经过自己多年实践,也创作了些小型乐曲如:《剪靛花》、《上河调》、《大金钱》、《铺地锦》等曲牌,用于琴书唱段及板头曲。由于受到祖父自弹自唱的艺术表现形式影响,我于一九八四年开始在古筝课教学中继承了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专门开设了弹唱专业课,充实了古筝专业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叶燕等学生的教学(因她有较好的声乐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叶燕于一九八五年毕业后,参加文艺汇演,深受观众的好评,获锦州市弹唱表演一等奖,省电台为其专题录音播放。这种来自于民间的自弹自唱的艺术形式,在今天是可以发达兴旺起来的。



1989年12月版《古筝弹唱》,张景霞、叶燕 编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祖父在山东老家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在青年时期由山东来到关外谋生。大约于一九一零年前后,首先到了黑龙江省黑河地区(那里是我国产金盛地,淘金的矿工很多),靠为金矿工人演唱山东琴书来维持生活。这里矿工又大多数是山东老乡,非常欣赏琴书演唱艺术,祖父在这里又找到了众多的知音。后来又辗转到哈尔滨、长春、鸡西煤矿等地区巡回演出,积劳成疾得了严重的气喘病。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我们定居于哈尔滨市,祖父在“道外茶馆”卖艺谋生。祖父的一生完全融汇在弹唱艺术之中,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来不管家务事,整天琢磨弹唱艺术,日常生活均由祖母和我母亲料理。经常是夜半三更还在编剧词背段子,把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许传》、《红楼梦》的许多情节编成了唱段。甚至于他长年潜心刻画剧中人物的形象、语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言行都离不开戏中人。


        祖父对待亲朋好友、同事友人都是豪爽大方,虽然生活穷困,也很重义气。我记得他常说:“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花嘛!”所以家里常有客人相聚,吃喝无惜以畅述友情为快。对有困难的求助者也肯仗义相帮。所以人们对他老人家的为人处事都论以嘉言。


        祖父终生卖艺,无暇教授弟子,这是引以为憾的,所以他没有几个徒弟。尤其是古筝,只教了我的表姐张春欣,因她从小没了父亲,生活在我们家,所以才跟祖父学些筝艺,曾在哈尔滨艺术学院任教。我因两岁丧父,也在祖父身边长大,当我长到十一、二岁时,祖父病体缠身无力教我,故将我送到著名古筝教育家曹正先生门下为徒。我后来又师承著名古筝演奏家赵玉斋先生继续深造。祖父对于我练琴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叫我摸黑练琴,在月光下练琴。他说:“这样才能练出娴熟的基本功,我那时可就是这样练的……”可以说我的专业成长也饱含着祖父的心血!


张景霞十七岁时与曹正先生、刘旭女士合影


        一九五零年秋,曹正先生为了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事业和古筝艺术,在哈尔滨寻访到了祖父,经多次交流,两人艺德相投,从而结下了莫逆之交。一九五一年,经曹正先生举荐,祖父应聘到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工作。从此,祖父开始在高等音乐学府从事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工作。


        当时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是著名音乐家安波同志,副部长是李劫夫同志,他们二位领导都很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他们热情地接见了我的祖父,并表示:“热烈欢迎张老先生来校工作,希望老先生多教几名徒弟!”我祖父激动地说:“一定教,一定教!”就这样我祖父被聘请到了鲁艺民研室任教,当年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1985年,纪念著名音乐家安波诞辰七十周年作品演唱会节目单


        此时祖父从事琴书演唱事业五十余年,虽然在哈尔滨地区已颇有名气和广泛的影响,被誉为“琴书大王、琴书祖师”,但仍然是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的穷艺人,过着贫困的生活。今天应聘当上高等音乐学府的教师,心情格外激动,从心里感谢中国共产党,他常说:共产党是我们全家的恩人啊!特别是对享受公费医疗待遇,使他更加激动,更加热爱新社会。


        祖父担任教学任务后,教学态度极为认真负责,对艺术要求精益求精,每当给学生示范演唱时,都是全神贯注。在接受演出任务时,更是精神焕发,一丝不苟地进行,早把那些个什么“老毛病”都忘了。有时上课教段子,一唱就是三个小时,学生关心他老人家身体,让他休息一会儿,可他竟然生起气来,这时也只好由他教,可见他对培养学生是多么热心了。


        祖父在教学中所用的教材,大多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编成,其中最受欢迎的有:《梁祝姻缘记》、《吕蒙正赶斋》、《白蛇传》、《渔樵问答》等。他有着天才的表演才能,绘声绘色地给人以美好的艺术情趣,诙谐幽默、声情并茂,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不愧为“琴书大王”之美称。


1955年,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刊印山东琴书《梁祝姻缘记》,张鹤鸣唱,常维孝记

资料提供:胡炳阳


        一九五一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东北第一届文代会”,在会上他同张玉梅老师表演了《梁祝姻缘记》,他用古筝自弹自唱,张玉梅老师用扬琴自打自唱,另外又加上坠胡等乐器伴奏,受到了大会的热烈欢迎并表奖,同时在电台也做了播放。

 

1954年,上海新民报专访邹环生和韩凤兰


        祖父到东北鲁艺后,教出的学生有:邹环生、张玉梅、王凤贤、常维孝等,特别是邹环生,在六十年代就是全国著名的演唱家了。他与韩凤兰二人演唱的琴书《大刚与小兰》(安波谱曲)很受欢迎,还被灌制成唱片,流传到国内外。如今张玉梅、王凤贤、常维孝等都是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权威学者了。


 

1953年出版,山东琴书《大刚与小兰》,安波 谱曲,邹环生 演唱记谱

东北文艺出版社出版


        祖父所演奏的古筝传谱《天下同》、《凤翔歌》等,经曹正教授记谱整理后,现已成为古筝艺术传统名曲留传下来,并已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祖父在校任教期间,对民族民间音乐挖掘整理,以及在研究和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九五九年,祖父不幸病逝于沈阳音乐学院。


        时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同志如同我们自家人一样悲痛,亲自主持在沈阳音乐学院主楼十三教室举办的追悼会。仪式结束后,劫夫院长当着民研室、民乐系的全体师生,异常悲痛地同我说:“希望你能成为老先生的接班人啊……”


        在怀念祖父的同时,也同样深深的怀念我们的老院长劫夫同志。


        在今后的艺术工作中,我定会秉承、发扬祖父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缅怀他老人家的艺术事业,为振兴和发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事业而奋斗!


        (谨以此文缅怀祖父张鹤鸣和我的恩师曹正先生、赵玉斋先生)


点击欣赏相关视频:


谈筝论道第83期视频欣赏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83期导读




\

 

 

 


评论0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