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90期原文

《谈筝论道》第90期原文


闽南筝流派概述


作者:张辉


闽南筝主要流传于福建的诏安、云霄、东山等闽南方言地区,是中国南方筝乐艺术中“清奇淡雅的一枝水仙花”。


已故中国音乐研究所李佺民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访问福建时,在其《福建民间音乐采访报告》中提到“古乐是诏安、云霄流行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其中古筝是主要乐器…….据说古乐保存着丰富的曲目,现在云霄还有一百多个古乐演奏组织”。古乐合奏形式随着中原文化南迁来到闽粤之地,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闽南筝就脱胎于古乐合奏,是从古乐合奏独立出来的古筝独奏形式,并且经过历代筝人们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中国古筝流派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


一、闽南筝的艺术特点


闽南筝受当地语言文化及其他音乐种类的影响,形成了“清奇淡雅”的音乐气质。节奏平稳,端庄凝重,古朴淡雅,保留着“中原古韵”的风格,与同为“音乐活化石”的南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与北派的河南、山东、陕西筝派相比,没有豪放硬朗、酸心热耳的音乐效果;同潮州、客家筝派相比,也没有其华丽流畅或是深沉厚重之感,闽南筝显得并不是很有特色。然而正是这种不突兀、不张扬,清奇淡雅的韵味,使得其如一枝临水而照自怜自赏的水仙,又像“百年老枞功夫茶”意味无穷。


《迎仙客》 张阿林独奏


闽南筝乐曲往往以缓慢的引板开始,以快板的单推结束。主要以单首乐曲演奏为主,短小精悍。有时也会联套演奏,如把《东进宫》、《西进宫》、《南进宫》、《北进宫》等四曲联奏;也有两首乐曲合套演奏的,如《粉红莲》接《修妆》;也有变换调式联奏的,如《柳摇金》、《点点金》等。变奏手法上没有潮州筝那么多丰富多变的推奏手法,联套形式如客家筝套曲联奏形式但不常用,显得简单而质朴。


蛟龙吐珠(闽南筝李水兴演奏)


闽南筝演奏手法也相对简约,右手多用大、中、食三指演奏,有跑马法、连珠法、连勾法、撮弦法(倒踏法)、轮指法等;左手采用吟、滑、按、颤、截音等做韵技巧,有截音法、点滑法、柱音法、锣音法等。其中跑马法与潮州筝中八度快速轮音是一样的,只是称呼不同。截音法在弹奏手法上虽与潮州筝中的止音(煞音、拷拍)的演奏手法相同,但其运用是有所不同的。


昭君怨(李戊午演奏)


闽南筝中的止音大都根据音乐情绪需要出现,且往往出现在弱拍上或重音结束音后。点滑音是闽南筝的一大特点,其左手滑音中带点,点中带滑,且往往是下滑音结合点音,如蜻蜓点水,这一做韵手法是与当地的语言闽南话的行腔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撮弦法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是将大撮两音分解为快速弹奏两个八度音,用于作为倚音装饰或者是连续的大撮音使其发生变化,如寒鸦啄雪,意趣盎然。连珠法和连勾法则为连托、连勾指法的运用,其也有特色。连珠法即为现在称谓的花指,闽南筝中花指的运用类似客家筝少而精。连勾法为中指连续上行的弹奏相邻两到三个音,其不同于历音、滚拂,而是处理为大撮后中指的连续上行旋律音。


流水(陈茂锦演奏)


闽南筝曲内容丰富,不仅保留了中原古韵,还留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信息。筝曲中广泛吸收了金元散曲、明清民歌小调、古琴音乐、古诗词音乐等元素,从而形成了清奇淡雅的独特魅力(张辉《闽南筝曲探源》)。谢家群先生在《二十——四十年代诏安厦门等地的演剧、音乐活动》中提到“1931年我在小学毕业投考师范的假期中,向诏安县国乐社的老前辈求师访友,着手整理民间传抄的古曲、丝弦谱,把工尺谱译写成简谱约三百多曲”(《福建音乐史料.第一集》)。


蕉窗夜雨(张永固演奏)


据诏安老艺人忆述原有流行的古乐曲有四、五百首,至今尚在民间流传演奏的有一百多首。而目前整理出来的闽南筝乐谱相关资料有:《古筝入门》(张永固、张学海1959年合编)、《古筝教材》(李戊午1962年编)、《福建古筝曲选集》(陈茂锦整理1986年)、《闽南筝曲集》(陈茂锦编选1988年)、《福建筝曲选》(李萌编1991年)、《闽南筝派古曲精选》(沈杰兰、张辉合编2016年),合计约有乐曲140多首。从目前搜集整理到的一百多首闽南筝乐谱来看,其音乐风格古朴典雅,如水仙花般清丽淡雅,带有明显的中原古韵。《窗外松声》、《踏雪寻梅》、《蕉窗夜雨》的文人情怀,《普安咒》、《弥弥佛》、《麻姑进酒》的庙堂梵音,《寒夜怨》、《赏宫花》、《观芙蓉》、《步步娇》的宫闱情调以及《公婆闹》、《打秋千》、《渔家乐》、《卖杂货》的市井生活等等,可以说闽南筝丰富的曲目、独特的音韵曲调和悠久的历史传承使其在中国古筝艺术中独树一帜。


画菊(沈杰兰演奏)


闽南筝在很大程度上与近邻的潮州筝、客家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的程度。其实这个原因不难解释,诏安、云霄等地本就处闽粤交界之地,也是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传布之要地,至今流传当地的戏曲、音乐种类主要还有潮剧、汉剧、昆曲、四平锣鼓、十番锣鼓、山歌小调等。从诏安民间音乐活动的历史来看,确实从明末清初直至新中国成立初诏安当地是崇尚古乐,蔚然成风,名家辈出(李戊午《古筝教材》),而且古乐合奏、潮乐、外江戏等同生同长,连理为枝。民间艺人们既可奏古乐,也可弹潮乐,甚至也客串外江戏伴奏,随唱昆曲等。在长期的文化传布、交融中,闽粤之地逐渐形成了潮州筝、客家筝、闽南筝三个流派,三派既相互借鉴学习共用部分古谱,又各自独立发展而各具特色。


到春来(张辉演奏)


二、闽南筝流派的历史传承


明末清初以来,诏安古乐就能手辈出,人才济济,古乐演奏极为盛行。清末至民国初年,是诏安古乐活动的昌盛时期,古乐名手陈荀卿、许大廷、张瑜、张佩琼、张柱辰、沈炳林、沈锡沛、徐丹谷等人,乐技高超,传艺带徒,倡导古乐,为诏安古乐的繁荣发展有卓越功绩。


清朝末年,城关乐手创办了“留香”和“南圃”二个乐社。“留香乐社”乐手张俞技艺出众,传艺认真,尤善吹横笛,有“铁笛道人”之称。张柱辰乐技全面,是诏安古乐坛上的名手。“南圃乐社”名艺人许大延既是主奏,又是导师,他为人耿直,授艺严肃认真,笛、箫、古筝、弦皆精,尤以笛箫见长。古稀之年,尚能长吹,风力饱满。《北进宫》、《迎仙客》、《小瀛洲》等曲吹奏别有风韵,闲时爱清唱昆曲,自拉自唱,自得其乐。


1933年9月1日,“诏安国乐研究会”(简称“国乐会”)成立,以古乐为主,潮乐次之。当时,不少古乐名手及器乐爱好者相继加入该会。“国乐会”还聘请陈荀卿、许大延、张柱辰、沈炳林等名手任艺术导师。经常参加器乐演奏的有李光、许崇德、沈荣坤、沈耀钦、许伟乾、许禹福、许清江、李戊午、沈国成、许景壬、张永固、张确、涂屏南、沈锡沛、许培芳、黄显德等人。“四也乐社”1939年前后成立。经常参加演奏的有许拔其、涂少谋、沈尚武、许观海、许禹福、许清江、沈荣坤、陈倬、张永固、沈耀钦、李戊午、沈汉光等人。


诏安还有“楚南”和“醉玉”二个外江戏班,其伴奏的弦诗主要来自古乐曲。长期演出以来,涌现出不少著名乐手,如钟普禄、许淑钦、许镇林、许宝林、许春元、杨大坪、钟双全、沈尚武、沈镇辉等人(沈汝淮《风入松》——民族器乐播乡音)。由于古筝在古乐演奏上占重要位置,古乐兴盛,故而古筝能手辈出,在闽粤享有盛名。闽南筝有史记载最早的筝人为清顺治年间(约公元1644年)诏安东关蒲水缸,后有弟子林红光、高仔力、龟板禹等人。


“清顺治年间(约公元1644年),诏安东关有位古筝高手蒲水缸,精通传统筝曲百首,潜修四十载,精诀指法十种,变化数十种之风味,筝术出众,往来咸阳、郑州、洛阳等地,传徒众多。诏安有弟子林红光、高仔力、龟板禹等人。”(李戊午《古筝教材》)。


(李戊午筝稿作《蒲水缸老太公传》


“历来诏安古乐之风甚盛,擅筝之人众多。清末民国初,城内李家、张家、陈家、许家,北关谢家都代有传人”。(《诏安县志》1999年版)其中尤以李家、张家两家最为显著。在诏安有一个张姓家族,从清光绪年间(1875年)到解放后初期,筝技代代相传,颇有影响,被誉为“张家筝”。


李戊午在演奏


云霄县闽南筝艺则以汤家为主,代有传人。云霄县同治年间汤国诚经营“开源号”渔行,善行好筝,是当时“儒家”派的有名古筝能手。其子汤敬贤,民国初承接“开源号”渔行,也继承了古筝艺术。第三代传人汤启东经营“华明号”乐器店,还加入“老玉霞兴”剧社乐队,乐技精湛,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陈有章早年跟随汤敬贤学艺,后加入云霄潮剧团任乐队伴奏,有“云霄筝王”之称。


(图一:诏安县闽南筝传承谱系)

(图二:云霄县闽南筝传承谱系)


从上图一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诏安筝艺传承的两大主要脉络。其中张家筝与李家筝实为同出一脉,都源于李家先祖,但在传承中逐渐清晰地分为两支。由于文化修养和审美的不同,两支脉在演奏风格上也逐渐出现了差异。张家筝在演奏风格上相对古朴平缓,而李家筝则要华丽流动,情绪起伏较为大些。图二云霄县的闽南筝传承谱系则比较清晰而单一。


此传承谱系图谱仅仅是收录了诏安和云霄两地闽南筝艺传承中的部分主要筝人,很多历史和筝人的姓名都已淹没在了时间的洪流中。仅以此谱系管窥闽南筝派的传承发展脉络,并缅怀先辈们的功绩。


(张阿林家传清代筝


三、闽南筝的传播与发展


闽南筝伴随着中原人士的脚步来到闽粤之地,吸收融合其他艺术而独成一派,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传播的步伐。陈友章先生在1951年时就到福州演出弹奏闽南筝。1958年李戊午先生受聘于福建省艺术学校教授古筝。1959年张永固先生参加福建省首届民间音乐汇演,独奏《蕉窗夜雨》《百家春》等曲。老先生们不但在福建本地传播闽南筝,也走出闽地甚至踏出国门。有史可查的“清顺治年间筝人蒲水缸往来咸阳、郑州、洛阳等地传艺授徒”(李戊午《古筝教材》)。1986年张学海先生参加首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还有许多闽南筝人在不同时期相继投居南洋各国,知有“吴育、吴鹤琴、许伟乾、陈维新等人”(李戊午《古筝教材》)。


(许伟乾(右)


然而随着历史的步伐,目前闽南筝在传承发展上却并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古筝流派中最令人担忧的。目前诏安县闽南筝尚有余绪,云霄则已失传断代令人扼腕叹息。


陈茂锦近照


尚健在的老一辈闽南筝传人只有陈茂锦、李水兴、张阿林、许淑钦、吴静严、沈杰兰等为数不多的几位老师,年轻一代传人则更是屈指可数了。(注:在本文完稿之后李水兴老师已于2022年5月20日仙逝)


出水莲(闽南筝李水兴演奏)


归燕(闽南筝李水兴演奏)


沈杰兰


闽南筝目前的窘境除了各种客观历史原因之外,主要由于近年来闽南筝没有走入大众之眼,没有进入院校,老艺人们的相继离世后继乏人,乐谱散轶等,使这枝清奇淡雅的水仙花逐渐凋零。为使闽南筝派不至于断种消亡,传承好老祖宗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所有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


张阿林

2015年获批漳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引导恢复闽南筝赖以生存的音乐文化土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冲击,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被严重破坏。不独闽南筝派,其他筝派乃至所有民间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恢复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除了乐人们的辛勤努力无私奉献之外,更多的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扶持和广大社会力量的支持,大力拓展民间艺术的生存发展空间,创造民间艺术的宣传、展示、推广的平台,引导广大民众欣赏、消费民间艺术,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培育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目前闽南筝在2022年初已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张阿林老师、张家祥、沈杰兰等几位老师也都分别被评为漳州市、诏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大力倡导乐人们的无私奉献。


在经济社会的大潮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乐人们追名逐利,心态浮躁,技艺下滑,这是目前民乐行业内的普遍现象。筝乃“仁智之器”,可“移风易俗”,如若筝人们先已沦丧,又如何“正本清源”“移风易俗”?因此,筝人们更应该反思己为,慎言慎行,淡泊名利,返璞归真,团结一致,真正让筝“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


3、打牢传统根基,做好薪火传承。


传统筝派都有其赖以生存的音乐文化母体,因此传统是根基。闽南筝也是如此,根在民间。“乐失隐于野”,在广阔的民间,蕴含着闽南筝的音韵,散存着闽南筝的古谱。这需要一大批有着一定音乐素养的人士去发掘整理,慧眼识珠。现存的百余首闽南筝乐曲也需要大批筝人去揣摩学习、研究体悟。看似简单的乐谱,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音韵气质,绝对不是一年之功就可以穷尽的。“旋风式的采风”或“三传手四传手”的学习方式并不可取。“学贵熏陶”,只有深入民间,在其生长的环境里日熏月浸,耳濡目染,才能入耳入心应之于手,才能真正掌握其音韵,体味其价值。而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口传心授的学习方法也是现代化教学模式所不可替代的。尊重民间艺人,深入民间学习,传统的师徒之道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传承上的“原汁原味”。一个流派的传承发展从来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事,需要广大的群众基础,需要大批专业人士的投身学习和传播。因此老师们也应本着传承之重任,为师之本分,广开门庭,广纳人才,让闽南筝的星星之火能够薪火相传,渐成燎原。


4、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勇于学习他派之长。


随着古筝演奏理论的完善、技术技巧的丰富,传统筝乐在演奏理论和技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样其他筝派甚至其他乐器的技术技巧也有其可借鉴之处。清奇淡雅、技法简朴的传统闽南筝也需要不断的借鉴学习其他筝派之长和现代古筝演奏理论,逐步建立起完备的闽南筝体系。这包括闽南筝的历史文献研究、乐谱订正汇编、技术技巧归纳、传承梯队建设、新作品创作等一系列内容。陕西筝派的复兴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正是有了一大批的理论家、演奏家、作曲家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才真正复兴起了陕西筝派,让“秦筝归秦”。那么闽南筝复兴的这项艰巨工程,同样需要广大专业院校的技术力量、民间艺人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参与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5、开拓视野,创新发展,做好普及推广。


八十多岁高龄的陈茂锦老师现在依然在为闽南筝的传播而奔走不息,创建了“八闽筝团”出现在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的舞台上。张阿林老师不计酬劳培养来自东山、厦门、福州等地的求学者。沈杰兰老师扎根诏安县城,创办了“南谱古乐社”培养了一大批喜欢闽南筝的苗子。先辈们已经开创了闽南筝的传播之路,如今我们又怎能固步自封?我们后辈更应该沿着先辈们开创的道路,广泛利用现代化传播方法、途径和媒介来大力宣传、推广闽南筝。通过展演、比赛、论文等各种形式推广、普及闽南筝,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欣赏、学习这一传统筝派。同时也要敢于走出国门,沿着“海丝”之路,让这枝水仙花香飘四海。


闽南筝这一宝贵财富不仅仅属于闽南人,她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音乐财富。希望所有热爱古筝音乐的有志之士都能重视、呵护、培育她,让她开出更加芬芳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李戊午,古筝教材,福建省艺术学院,1962.


[2] 沈汝淮,风入松,《诏安文史资料》编辑部,2010.


[3] 诏安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诏安县志[M],方志出版社,1999.


[4] 王英睿,《20世纪中国筝乐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本文作者介绍



张辉


青年古筝演奏家,闽南筝演奏技艺非遗传承人,厦门工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古筝专业教师。自幼习筝,先后师从高自成、曲云、任清志、曹永安、赵曼琴等著名筝家。自2004年开始专门学习闽南筝,先师从陈茂锦教授,后长期师从诏安张阿林、沈杰兰等闽南筝非遗传人。


创作《芭蕉》《玉玲珑》《逍遥子》《孔雀东南飞》等独奏、重奏作品。其中,《芭蕉》获2009年“中国民族音乐新作品大赛”优秀作品奖。古筝钢琴协奏曲《窦娥冤》获“福建省第13届音乐舞蹈节”优秀创作奖和优秀表演奖。发行闽南筝曲独奏专辑《梁父吟》,与沈杰兰合编出版《闽南筝派古曲精选》。发表论文有《闽筝散议》、《闽南筝与潮州筝渊源》、《闽南筝派发展之我见》、《闽南筝曲探源》等。


点击查看导读: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90期导读


\

评论2条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