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筝乐传承刍议(作者:高百坚)

《传统筝乐传承刍议


作者:高百坚


尊敬的王中山教授,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高百坚,潮州筝第四代传人,中医师,不务正业的筝痴,我发言的题目是《传统筝乐传承刍议》。


研讨会议线上合影

(资料来源: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


当今,中国古筝呈现了以现代筝为主导的多元开放的格局。我们看到专业筝家为传统筝乐传承付出的努力。姚伊新博士中期音乐会,涵盖了传统古筝七大流派曲目。王中山教授的”筝魂”、“筝途”音乐会也突显传统流派曲目的份量,这代表了王中山教授的教学理念和师徒俩对系统、完整传承传统筝乐的决心和行动。



传统筝乐传承越来越受到筝家的重视。但是,古调传承、内行人读“外行书”、重表演轻内涵、乱改名曲这四大问题仍困扰着传统筝乐健康有序地传承与弘扬。


早在1962年,曹正教授就表达对“后学演奏古调总难令人满意,常恐百花一枝殒㓔雕零…”的担忧。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老一辈筝家的离去,成长于现代筝大环境的年青一代传统筝乐底藴薄弱,专业不专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传统古筝完整、准确的传承。


以潮州筝为例,尼龙弦手弹钢弦筝,音破声散;左手按弦戴四只义甲作茧自缚,形同虚设;以直上直下的按音手法代替繁复多变的潮州筝体系性技法;以机械的测音代替“上行足徽,下行软遜”的4、7两个变音的游移和变化;以学院派的音乐节奏取代潮州筝“慢而不断快而不乱”的缭舵把控等等……


曹正教授说:“我坚信文化上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发展”。山东筝家赵旭东先生明确指出:只有传承有序的古筝艺术才是最专业的。


一、古调传承,专业不专的问题


源于理念,出自设计,根在老师。建议两条腿走路——


① 要创造条件,请流派血脉传承人进入院校,面对面、手把手传承流派风韵;


② 组织、开展不带商业操作的传统筝乐师资培训班。走出去,鼓励音乐院校专才走出大墙,面向田野,到流派筝乐地域接受熏陶,拜师学艺。


汕头做为当今潮州筝的传承和发展的领头羊,我们会张开双臂,热情欢迎全国各地筝友来潮汕采风,交流筝艺。


二、内行人读“外行书


这是潮筝大师林毛根先生,对传统古筝论文乱象一针见血的批评。


众所周知,中国古筝专业教学、职称评审都有论文、著作等硬指标。观当前涉及传统古筝论文、著作,数量虽多,平庸之作为数不少,人云亦云、吃现成饭几成通病。外行人写“内行书”的现象屡见不鲜,写作的功利化,以讹传讹的论文、著作对传统筝乐是一种伤害!


希望院校专才要走出书斋,摆脱“度娘”,面向田野,在传统筝乐文化中寻根溯源。要力戒功利,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勤思考,常动笔,写好文的良好学风。建议中国古筝高层重视古筝学子写作的帮、扶、带,把传统理论队伍建设列入议事日程。


三、重表演轻内涵


现在古筝教学设置都是表演专业,古筝舞台表演的出现过分强调肢体语言,动作设计,而忽略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


张珊老师的研究生付乐在毕业音乐会后对我说:“高老师,我演奏《游子思归》,眼睛是湿润的。”是啊,音乐不感动自己,怎能感动别人?针对当今舞台现象,潮汕籍古筝理论家陈浚辉先生指出:“一切肢体动作都要合乎音乐的逻辑、情绪、情感!多余的动作都是哗众取宠!音乐是听觉艺术!不是舞蹈! ”希望舞台表演中游离于乐曲情绪表达的多余的肢体语言得到纠正!


四、乱改名曲


白晓炜先生在《投向传统,也是创新》中强调:“民乐有自身特殊性,传统曲目众多,故须完整继承,不可随意改变……反对继承中随意改造传统……这一倾向直接导致传承风格走样,文化表述偏差甚至谬误频出,继承传统,必须讲求原汁原味,音韵纯正。”


白先生的评论对象是二胡,但这种随意改变传统曲目的现象也出现在古筝之中。君不见,为适应赛程,把誉为潮州国际歌的《寒鸦戏水》减去板拍,一首世代相传的六十八板体乐曲,被抽减板拍,是创意,还是随意?君不见,有以对传统曲目改造的意识取代对流派音韵的原样传承,在经典曲目中嫁接某些乐段、乐句、技巧,使风韵不一!


田青先生说:“尊重传统文化,有一种敬畏之心。首先要好好学习,通过学习了解,哪些东西是不可改变的,哪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但不要改变它的本质。”希望传统古筝经典曲目的改编者要敬畏传统,重视非遗的原样传承,不要乱改经典,不要给传统曲目动外科手术,不要让传统筝乐转基因。


最后,借用乔建中教授在首届上海音乐学院古筝艺术周《现代筝学刍议》讲座中的八字箴言作结:“传古”、“慢一点、向后看”。


一孔之见,敬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谢谢大家!


★在《中国古筝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的发言(2022年12月1日)

评论2条评论

    高百坚+关注

    潮州筝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